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贺波 《经济师》2014,(12):48-4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债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与其他国家联系更为密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债规模的扩大,我国面临的偿债压力也随之增大,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外债结构不科学,国际商务贷款占的比例太大。文章分析了我国外债风险情况和外债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控制外债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警惕中国外债的潜在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外债指标调整以来中国短期外债的超标,以及2003年下半年以来,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条件下,外债规模的急剧膨胀,再次将中国外债风险管理提到议事日程。对此,尽管国内外学者和政府有关部门已予以充分的关注,但其着力点集中于外债的短期静态指标考察,包括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和短期债务率等,很少从动态的角度去考察其长期内的潜在风险。本文则试图借助于国际外债风险的经验指标,对中国外债的短期和长期风险予以综合考察,包括:可偿付性风险、结构风险和动态潜在风险,并就新形势下,如何防范中国的外债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论加强外债的总量管理刘军善,赵子贞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举借外债来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利用外资确实是兴国利民的好事情。然而,如果对所借用的外债管理和使用不善,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甚至会酿成债务危机。为保...  相似文献   

4.
柳琳  钱慧 《经济论坛》2001,(6):24-25
外债作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一种重要形式,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截止到1999年12月底,我国登记外债余额1518.3亿美元(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对外负债),比上年末增加57.9亿美元,增长4%。在这些外债中,中长期外债余为1366.5亿美元,短期外债余额为151.8亿美元。  相似文献   

5.
卢林平 《现代财经》2000,20(10):26-28
一国外债的过度不合理会导致政府偿债危机,这种财政危机继而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危机乃至社会动荡。因而对外债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涉及到一国财政风险防范的成功与否。我国外债存在着多头对外、汇率风险高、外债投向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必须对其加以规范和改革,以防范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6.
借用外债是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而借用政府外债又在外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探讨了我国当前政府外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 80年代以来.我国把举借外债作为筹措资金的一项重要经济方针,十几年的实践结果证明,举借外债对弥补国家财政赤字,加速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部产生了积极意义。相应地在外债借、用、管还各环节已经初步形成了合理的运行机制。但由于我国利用外债的时间短经验少,在债务的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研究表明,我国的短期外债和长期外债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外债变化是长期外债变化的Granger原因,短期外债变化对长期外债变化具有负效应.短期外债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外债的主要来源,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的比例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并且这一比例逐年递增.我国需要合理安排短期外债和长期外债的比例,优化外债结构,在外债管理模式、管理形式、管理重点和借款种类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调整.  相似文献   

9.
杨俊松 《时代经贸》2013,(24):88-88
一、当前我国外债资金基本情况 外债作为跨境资本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政府和货币管理当局关注的重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均衡压力较大,2012年欧债危机的持续存在导致发达经济体经济下行严重,资本加速回流。这些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致使我国利用外债资金也出现变化。我国外债资金从借贷途径来分,主要有直接外债和外债转贷款。直接外债主要是外商投资企业向境外机构借用的商业贷款和一些企业之间的融资;外债转贷款主要是中国政府借用外国政府贷款或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外债转贷款具有贷款条件优惠,贷款期限长等特点,主要投向能源、环保、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外债转贷款已成为我国经济落后省份主要外债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10.
郭慧明 《经济纵横》1997,(12):27-29,35
我国外债问题初探□郭慧明一、我国外债的现状70年代末,我国纠正“左”的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开始展开大规模的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经济建设。为了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我国开始重新举借外债。由此我国外债迅猛扩展。首先,外债规模急剧扩大。1978年我国...  相似文献   

11.
适当地确定外债总规模,防止债务失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在这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1975—1984年10年间,因无力按期还本付息而被迫重新安排债务的就有25个国家,这些国家由于外债增长速度过快、规模失控使债台越筑越高,最后陷入侦务泥坑而不能自拔。我国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底子不厚,一旦陷入侦务泥坑后果将不堪没想。因此,保持外债的适度规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世界各国对外债规模的确定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放任自由型,主要通过宏观政策  相似文献   

12.
巴曙松 《经济师》1996,(11):24-25
外债管理及其管理模式的变革巴曙松所谓外债.是指国内外经济主体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在一个开放经济中,如果其经济发展受到国内资源不足的限制,就可以通过利用国外资源来解决。外债就是这样一种利用形式。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界的债务危机引起了对外债管理的广泛关...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上,举债筹资、发展本国经济,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大力推崇并普遍采用的一种经济政策。然而,借债并非是无条件的,更不是多多益善,它本身存在着质的要求和一定量的界限。举债是否适度,结构是否合理,最终将在外债监测指标体系上得到体现。对此,本文拟就建立我国外债监测指标体系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不具有举债权 ,相应地 ,也不直接承担偿债风险 ,它将最后的偿债风险转嫁给了中央政府。由于地方政府主权外债具有不同于国家外债的特点 ,地方政府主权外债的潜在风险就必然不同于国家主权外债。本文主要说明地方政府主权外债主要有哪些潜在风险 ,从而为其制定风险管理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钱慧  柳琳 《经济论坛》2001,(5):24-25,30
实践中各国确定本国的外债口径并不一致,各种国际金融组织的数据来源渠道不同,因 而对外债的统计结果也不完全相同。尽管如此,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 行和经济发展和合作组织对外债却有一致的认识,通常称为"核心定义",即"外债 (总额 ) 是在任何特定的时间,一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已拨付尚未清偿的契约性负债的数量,这种 负债或是须偿还本金 (不论是否支付利息 ),或是须支付利息 (不论是否偿还本金 )。"   一、我国外债定义和系统观点下的外债管理   参照核心定义,我国的《外债统计监测暂行规定》把外债定义为…  相似文献   

16.
最近迪拜发生的债务危机,应该引起我国对外债问题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后借用外债的规模、结构和风险的分析,说明外债对我国经济的增长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我们应该趋利避害,使其更好的为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外汇储备vs外债:其实我们“脱贫”没多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石凯 《经济导刊》2006,(10):78-81
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减外债就是对外净债权。直到近几年我国的对外净债权才由负转正,远离外债风险警戒线。其实我们“脱贫”没多久。  相似文献   

18.
自2009年希腊等国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以后,政府债务风险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依据AK模型的推演得知,外债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应满足:ρ/σμ>as,通过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对外债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检验结果表明:外债对我国经济增长仍然存在正向作用,但是作用很小.政府未来的政策应该要更倾向于引导外债转向投资领域,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外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帆 《时代经贸》2012,(12):122-122
目前人民币外债规模不断扩大,但无专门法规对其进行规范。本文对比外币外债的管理模式,从人民币外债管理目标入手,对人民币外债管理方式进行思考,对人民币外债的使用提出了建议,并针对人民币外债借用各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近期外债规模和流量猛增,债务风险加大,文章在对我国外债规模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我国外债规模扩大的原因,进而对外债规模的适度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