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荒诞是加缪哲学的起始概念和核心概念.加缪把荒诞定义为一种理性与非理性、永恒与有限之间的对立和断裂.加缪从荒诞这一基本信念出发,反对消极厌世的自杀,反对脱离现实的飞跃,而主张直面荒诞的反抗,提供了在荒诞中生存的艺术.加缪的反抗是形而上的、精神性的.它是在环境不可改变的前提下的自我态度转向,是遭遇人类终极困境的思想者的最终取向.  相似文献   

2.
谭旭玲 《大众商务》2011,(11):105-105
贝克特创作于1952年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其主体内容的荒诞是指剧本以畸形变态的人物和事件表现人类在荒诞世界中无所适从、无所作为的尴尬处境,揭示西方现代人痛苦、焦虑而又悲观绝望的畸形心态。其“等待”主题解释对现代世界、现代人的环境及其精神危机深刻而敏锐的探索,反映了荒诞无所不在地把人桎梏于枷锁中。  相似文献   

3.
旨在分析大卫·赫伯特·劳伦斯首创的“血意识”。他的重要作品《虹》描述了厄秀拉追求自我实现的曲折历程。厄秀拉的“血意识”是她不屈不挠的本能和自我,包括她对埋没人性的机械化、压迫、传统和歧视的反抗,她对争取妇女平等权利的渴望,她追求和谐婚姻、实现自我价值和尊严而独立生活的饱含生命力的冲动。  相似文献   

4.
"黑色幽默"小说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风行美国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集荒诞与真实、滑稽与痛苦、笑话与眼泪、讽刺与幽默于一体,产生出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可使人从中窥视出西方世界的许多荒谬与丑陋。  相似文献   

5.
《在冰上里》是当代美国文坛著名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奥茨一篇较为优秀的短篇小说。她将对哲学的思考融入文学世界之中,展示社会的丑陋及表象背后人的存在与价值。本文试图运用存在主义理论,从"世界的荒诞性"、"人的自由选择"及"对‘真我’的追寻"这三个方面对文本中的存在主义因素进行探讨,为这篇小说的解读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小说《红字》与《廊桥遗梦》的女主人公海斯特与弗朗西斯卡所处的时代、地区虽有很大差异,但从女权主义角度看,她们都是反抗父权制度,追求独立、自由、幸福的女权主义者的代表。面对婚姻、家庭、爱情的选择,尽管两人都进行了抗争并取得了短暂的胜利,但是最终未能摆脱父权制度的影响,成为父权制度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7.
大江健三郎文体的艰涩,故事的荒诞,使读者很难接受.<万延元年的足球队>自成为诺贝尔奖获奖作品以来,论析这部大江的"集大成"之作的文章也不多见,因此,试作阐释,以求给读者一把解读大江文学的钥匙.  相似文献   

8.
徐盾 《企业家天地》2006,(11):142-143
本文主要介绍后现代文化背景,阐释审美评价的当代转型(丑到荒诞)以及荒诞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荒诞”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艺术最典型的审美形态和最核心的审美范畴,经历了由艺术表现手法发展到文艺思潮流派,然后上升为审美范畴的过程.本文分析“荒诞”作为审美范畴的内涵,全面阐述荒诞派文艺作品主要审美特征,深入探求荒诞派文艺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0.
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中,对存在主义流派命题的处理别具一格,具有双重性的特征。不仅对主人公的荒诞性的经历进行了较为细腻的描述,同时也使其所经历的人生之旅凸显存在主义观点的荒诞性,继而将自由的观念引向了荒谬的结局。本文旨在探讨塞林格的作品中所具有的处理存在主义的文学流派和哲学命题的方法,以加深对塞林格小说创作的特点及方法的理解,论述其创作技巧、哲学观念及其所包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世界被男性统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般认为,直到十九世纪世界女权运动才萌芽于欧洲.其实早在中国元代就有女权运动的影子.那就是元代戏剧家笔下的女性.尽管她们的崛起或反抗总是显得势单力薄,但却有声有色,坚韧不拔.她们尽显女性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以及聪慧善良、爱憎分明的优秀品质,有力地讽刺、鞭挞了男权世界,从某种角度展示了女性的价值和尊严,表达了女性的愿望和诉求.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的存在主义,实际上是对哲学与生活方式合而为一的前苏格拉底传统的回归.政治、科技和经济等方面纠缠在一起的问题与离开教堂的资产阶级,意味着无家可归之后又增添了虚无和荒诞感.这是桑塔格等"新左派"最大时代语境,也是存在主义的主题.桑塔格在诸多"言"与"行"上与萨特都有强烈的相似性,萨特是她的行动之父,但她的审美感受力的"理想丈夫"却是加缪.桑塔格在对待二者的矛盾态度中彰显了自身特征.不仅如此,存在主义对人自由的自况以及由此而来的责任意识,仍然有其恒常价值,尤其是在新媒介生态下的现在.  相似文献   

13.
从荒诞幻觉给剧中人物带来的片刻的幸福,到它分崩离析后给剧中人物带来的幻觉破灭,爱德华·阿尔比的《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揭示了人们从荒诞幻觉里重新觉醒的过程。论文从对剧中一系列荒诞形象的分析,揭示了阿尔比对我们的启示,即在现实生活里,人们要敢于正视荒诞的存在,并且用行动远离荒诞,认真生活。  相似文献   

14.
青春与成长叙事是韩寒的创作核心。韩寒的小说善于使用意象,常见的事物寄托着深厚的意蕴。他的小说总是喜欢以"车"为道具,主人公被置于封闭的城池中,这座"城池"有时是实际存在的,也有的是虚拟的象征,主人公在城池中一次次"流浪"实现着反抗和蜕变。  相似文献   

15.
残雪的小说被认为是展现了存在的荒诞、虚无以及人性的丑恶本质,残雪被称为中国的卡夫卡。笔者赞同这样的评价,但纵观残雪的小说作品,笔者认为残雪的小说创作显示了一种模式化、单一化的倾向。因此.本文试从结构、形象、意象、人际关系、对话方式五个方面来分析这种模式化倾向。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主要以《残雪自选集》中收录的10部中篇小说、24篇短篇小说为例。  相似文献   

16.
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汉和鲁迅戏剧化散文《过客》中的过客在生存背景、生存状态等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折射出的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却又大相径庭。《等待戈多》荒诞的背后,深刻表现了现代文明中的人生处境,表现了人在荒诞世界里束手无策的悲哀和绝望。从某种程度上看,《过客》更多的是鲁迅自我处境的形象写照,甚至可以说是自画像,过客是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的形象写照。  相似文献   

17.
我国16世纪明代戏作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传奇中着力塑造了一个追求个人幸福,婚姻自由和顽强反抗封建札教的叛逆者——杜丽娘的形象,她与书生柳梦梅在爱情上生生死死,悲欢离合,经历曲折感人,经舍生忘死不懈追求,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形象,是中国古代的扫女反封建礼教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8.
奥地利著名作家卡夫卡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繁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变形记》堪称现代主义的最典型也是最优秀的代表作。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荒诞地变成一只大甲虫。故事是荒诞的还是真实的?作者想通过这种似乎荒诞的变形表达一个人怎样的生活以及怎样的心理状态呢?本文将卡夫卡的《变形记》同他的其它作品进行比较,解析他的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分析得出作品采用似梦非梦的情境。阴郁压抑的空间氛围。似乎荒诞的人的异变,实则真实的人的心理的变异,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等现代主义手法充分揭示了人在充满虚伪的、缺少温情的、甚至非人性的社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矛盾、痛苦、压抑、无奈却渴望理解与沟通的心理。  相似文献   

19.
《五号屠场》的荒诞艺术与主题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最有影响的后现代小说《五号屠场》,以其独特的风格展现出战争的永久亘古和荒谬残酷。小说以荒诞的艺术手法揭露了战争的实质,深化了反战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本我,自我,超我--《红字》中海斯特·白兰的精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是美国第一部获得世界声誉的杰作,自1850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文学评论家的关注,其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的性格一直是评论家们讨论的焦点.本文试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析名著《红字》中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的性格,探寻她灵魂最终得以升华的三部曲:本我的爆发,新自我的形成和超我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