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银行分业和混业经营制度的讨论比较热烈,但是在这些讨论中大多没有区分银行分业和混业经营与银行分业和混业经营制度。银行分业和混业经营制度是指国家对银行经营范围的限制性制定。在这种制度下,前者国家对银行经营范围的限制较多;而后者国家对银行经营范围的限制较少。银行分业和混业经营则是银行在银行经营制度框架下自主决定的业务范围。银行分业经营在银行混业经营制度下才能实现。除了银行经营制度以外,银行还要根据自身分业或混业经营的收益、风险和成本的判断来决定银行经营的范围。国家确定银行经营制度时,也要考虑银行经营范围的选择,对国家采取银行分业还是混业经营制度从银行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世界银行监管数据库,本文实证研究各国银行监管对银行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1)对银行证券活动的监管会显著地影响银行发展,同时这种监管也显著地提高了银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2)对银行不动产活动、保险活动的监管不会显著地影响银行发展,同时这种监管可以显著地降低银行危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3)其他方面的监管对银行发展与银行危机风险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李翔 《新金融》2009,(1):52-56
本文将价值链模型引入到对银行再造的研究中。首先分析了银行价值链的基本构成及特征,其次对我国银行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型过程价值链模型理论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进行比较,最后对我国银行构建流程银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广西财政》2000,(10):52-52
正当国人对自动柜员机还刚刚熟悉,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家居银行等又一批全新的电子银行金融理财工具又频频问世了。可以预见,随着高科技向银行业的进一步渗透,不远的将来迎接老百姓的将是跨越时空的更加便捷、安全、高效的电子银行。与传统银行理财相比,电子银行理财最显的特征是其具有众多的“自我金融服务”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5.
在综合国内外对影子银行定义和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本文对影子银行概念进行界定,并将影子银行分外内部影子银行和外部影子银行两部分,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测度,得出内部影子银行和外部影子银行规模都在不断扩张的结论.为控制影子银行风险必须完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控制影子银行资金流向,循序渐进引导影子银行发展.  相似文献   

6.
杨薇 《时代金融》2007,(9):9-50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The world needs banking but not banks(这个世界需要银行服务而非银行本身)”。他的话曾一度引起过不小的争论,也引出了这样的疑问,那就是继网络银行、电话银行等高科技产物出现之后,人们是否会逐渐抛弃物理形态的银行营业网点而转向更为高效便捷的虚拟银行?传统的银行网点是否会消亡?如果银行能够继续顽强生存的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影子银行现象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其快速发展是由供给和需求共同推动的,企业影子银行投融资相应地分为影子银行化和影子银行融资,而如何精确识别和测度影子银行业务是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关于影子银行的测度散见于各类实证研究中,本文基于文献梳理发现,与宏观层面的影子银行易于观测与统计不同,我国企业影子银行化和影子银行融资测度普遍存在着不精确、不完整、难识别的困境,影响了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与发展。鉴于此,可运用残差法与倒扣法测度影子银行业务,为微观层面影子银行测度提供方法论,促进影子银行经济后果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银行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应充分体现电子银行的发展战略。每家电子银行应通过进一步创造自己的电子银行安全品牌,在已有品牌的基础之上,打造高效率、低风险的电子银行。[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本色服务     
高楼和柜台是人们心目中最传统的银行形象,但随着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发展,银行大楼似乎只留下了象征性的意义,真正的银行已经开始向无形转变。可以说,当今银行竞争的核心就是服务之争.由“银行的服务”向“服务的银行”转变。  相似文献   

10.
过去,人们常把银行比作收付的大出纳、保管箱,而现在已时过境迁,今天的银行已非昔日可比了,从老百姓的上学、买房、买车、消费、投资要跑银行,到人们领工资,领退休金,交纳税赋、水电暖费、电话费、保险金也要跑银行,就连过去跑邮局的个人汇款业务也可在身边的银行办理;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电话银行更是拉近了居民与银行的距离,老百姓在生活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现代银行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和方便。金(?)小超高,昼夜伴随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