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中心和金融中心体系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婧瑶  陈东  樊杰 《经济地理》2007,27(6):892-895
金融中心和金融中心体系的识别是金融地理学研究的难点,也是金融地理学持续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识别方法采用规模指标、层次指标,或者规模和层次相结合的综合指标.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加之中国区域发展条件复杂、区域差距大,传统指标在用于中国实践时不能准确揭示金融中心的范围和层次.对不同金融部门跨区域配置资金模式的分析可以定性确认金融中心的范围和层级,是对传统识别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信息流金融中心理论是金融地理学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它充分结合了信息时代背景,强调信息在金融中心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指出信息流是金融中心发展的先决条件。其中,“不对称信息”、“非标准化信息”与“信息腹地”被认为是金融中心形成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国内学者应用该理论对国内几大金融中心城市的地位竞争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思路进行了探讨,尤其是上海和北京的金融中心地位的竞争。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许多中心城市相继制定了一系列金融业发展政策,引发社会对金融中心过度建设的担忧。本文基于2006—2019年国内金融中心城市的数据,通过建立系统结构模型,发现政府政策推动促进了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集聚,但这一过程也是造成金融市场分割的原因。如果缺乏制度约束和政策协调,将倒逼地方政府深陷政策竞争的“囚徒困境”。进一步研究表明,全国金融中心的辐射范围远大于区域金融中心,而西部和东北是全国金融中心辐射功能相对薄弱的地区。因此,在西部和东北加快建设若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金融中心成为本文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4.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并采用Moran指数和Lisa指数以考察中国金融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经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间金融产业集聚程度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正相关,各省域间金融产业发展差距不断加大,且在我国已形成了以"长三角"为中心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因此,应根据区域禀赋原则稳步推进各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金融与区域发展国际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关于金融与区域发展关系的研究大多沿用宏观金融发展理论的思路和方法来分析金融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以两者的因果关系和识别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为重点,往往将区域视为封闭的、孤立的,忽略区域所具有的空间结构属性。而最近一些研究极其强调自地理学的空间视角来研究金融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这些研究多来自金融地理学领域,一些来自区域金融学领域,文章从金融空间和金融空间与区域发展两个方面评述国际有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需要特别关注的金融与区域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30多个城市在规划和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方面的竞争方兴未艾.本文在界定区域金融中心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成本与收益,探讨了各地区规划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可行路径.分析认为,国内诸多城市之所以争相创建区域金融中心,不仅仅是因为它们过分重视区域金融中心的收益,而且还有一些深层次原因;为此,在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各地区应正视金融中心的成本与收益,中央政府应积极引导、合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以政府推动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积极培育金融腹地,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金融风险管控的范畴逐渐下沉至区域和地方,因而厘清影响省域层面金融稳定的关键指标对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熵值法构建2015—2020年的我国省域金融稳定指数,并在时空上对比各省指标权重和指数的变化趋势,从而得出省域金融稳定差异来源。研究表明:省域金融稳定状况呈现由“中间低—四周高”向“中部集聚”迁移的空间格局;各地区风险因素总体集中在省级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率和企业部门杠杆率;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稳定程度呈现负相关趋势;东北地区的金融稳定指数可能存在地缘性风险辐射;空间分级后影响同一层级金融稳定指数的因素集中于地方政府债务、银行业流动性和工业企业负债3个指标;时间序列上影响指数均值和离散程度的指标为省级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率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波动率。基于以上结论,从宏观、区域、省域层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平台,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山东、辽宁两个典型半岛型省区2002年和2016年中心—门户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①两省的可达性水平均实现了由“周末生活圈”向“一日生活圈”的转变,其中对内可达性格局呈现出以各自省会城市为核心向外围逐渐扩展的“中心—外围”格局,对外可达性格局辽宁省表现为双核型特征,山东省则呈现出由弱双核向单核结构发展的态势。②两省中心—门户体系差异化明显,存在由腹地城市转向门户城市、腹地中心与门户城市等级提升、减弱五种类型,其中山东省门户城市等级提升幅度强于腹地中心城市的衰减速度,而辽宁省中心与门户城市等级变化幅度不大。③两省中心—门户体系具有一定位序规模分布特征,在空间上呈帕累托分布模式,表现为首位城市的集聚效应过于突出,中小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山东省门户城市的发展速度快于中心城市,其中心—门户体系向开放型的门户主导型转变。辽宁省由于门户与腹地城市发展差距较小,其中心—门户体系的双核特征愈加明显。两省经济、交通可达性等指标对中心—门户等级体系影响较大,区位中心性影响较小,山东省已经出现中心与门户城市合二为一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构建多层次金融中心体系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现状。在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核心的背景下,构建多层次、功能互补的金融中心体系,充分发挥金融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多层次的金融中心体系包括:国际金融中心;全国性金融中心;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等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0.
张凤超 《当代经济》2007,(18):144-146
金融地理学十分重视对根植性的理解和研究,认为对具体条件的分析,尤其是对地理因素、地理环境的分析是金融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探讨了区域金融系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及其演进,提出区域金融系统是以金融产业为核心物质内容的复合系统,其空间结构表现了金融核心、金融腹地与金融网络体系三个要素的空间排列与组合,并具有“核心--边缘“式特征.三个要素之间的空间结构关系形成于各种金融流的地域运动,而金融流的产生及地域运动结果,自始至终地受到根植性的约束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