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1 毫秒
1.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商业实质”的引入“商业实质”的概念2003年首次出现在国际会计准则中,2004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第153号公告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FAS153),对1973年第29号《非货币性交易》进行了修订。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修订过程中对此予以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王芳萍 《电子财会》2007,(10):34-38
作为《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一项重要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历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重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交换准则》),并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内施行。新《交换准则》使用了商业实质的概念,允许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梁瑞红 《财会通讯》2006,(12):59-60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入账价值计量模式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的入账价值可采用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资产入账价值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其判断标准是该交易符合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即以公允价值计量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该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或换出资产至少两者之一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按新准则规定,商业实质的判断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一是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最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二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4.
2006年,"商业实质"概念被引入了新《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公允价值概念重新提及,此番修订反映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经济实质,保证其资产、盈利状况的真实性。然而,新准则依然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首先论述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新准则的主要内容与特色,其次针对新旧准则会计处理差异进行了对比,再次分析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新准则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泽荣 《财会月刊》2007,(10):74-74
一、相关税费的处理问题 从《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可以看出,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计量方式可以概括为,当交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并采用公允价值作为主要计量依据时:  相似文献   

6.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由于引入了"商业实质",重新启动公允价值而备受关注.文章以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执行情况为切入点,围绕影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情况的核心问题,分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实施情况,阐述了实施新准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与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是指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或者指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换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相似文献   

8.
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在核算范围、商业实质及其判断标准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等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美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相比,基本上大同小异。通过分析差异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并对加强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的新准则中将旧准则的非货币性交易改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明确表示两层含义:一是此类交易涉及的只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二是此类经济活动仅仅是资产交换,即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即补价)。新准则更加广泛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而且引入了商业实质的概念。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被认定为具有商业实质:  相似文献   

10.
於流芳 《财会月刊》2008,(10):43-44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简称“准则”)第三条规定,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者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则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笔者将此称为公允价值模式。准则第六条规定,未同时满足本准则第三条规定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人资产的成本。笔者将此称为账面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1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实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七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对象主要是非货币性资产,对于交换双方而言,是以其自有的非货币性资产换取了对方非货币性资产(也可能有少量的货币性资产)。  相似文献   

12.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秀芬 《财会通讯》2006,(10):60-61
一、换入非货币性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更加合理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第4条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认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新准则第7条规定,未同时满足本…  相似文献   

13.
迟微 《活力》2012,(16):103-103
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将旧准则的非货币性交易改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明确表示出两层含义:一是此类交易涉及的只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二是此类经济活动仅仅是资产交换.即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即补价)。新准则更加广泛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而且引入了商业实质的概念。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可被认定为具有商业实质:(1)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4.
浅议《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直接将非货币性交易确指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引入了“商业实质”的新概念,使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在具有公允价值的基础上,主要依据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来判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还是采用账面价值计量,同时,“公允价值”作为计价基础,在新准则实施以后,和历史成本一样,成为了主要计价模式。在此基础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的确认更加合理简单,只有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时才确认损益,损益的数额等于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之差。新准则保持了前瞻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依然遵循着谨慎性原则,规定在不具备商业实质或公允价值时,采用账面价值作为计量基础。新准则既适应我国目前的经济市场发展环境,也成为世界先进会计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5.
财政部2006年2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以及是否同时满足“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而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换人多项资产的,在确定各项换人资产的成本时,应分别下列情况处理:(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按照换人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人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人资产的成本总额进行分配,确定各项换人资产的成本。  相似文献   

17.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同时涉及多项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了规定,但在具体操作时仍存在较多疑问,如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及多项资产时各项资产成本的确定存在种种误解。一、换入资产总成本确定原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及多项资产时,各项资产成本的确定区分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和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分别进行: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 在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明确指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念、范围,并再次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涉及内容较多(至少两个会计主体、涉及换入资产、换出资产),计量模式不同,会计处理比较复杂(资产增加、资产减少、交换损益确定等)。为了更好地理解新准则的实质,便于实务操作,本文拟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在涉及少量补价的情况下,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低于25%。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一乍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有无商业实质和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是决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的关键,如果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或者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那么通常认为该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相似文献   

20.
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之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两种确认计量原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更能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行为的经济实质。本文从非货币性资产采用公允价值应满足的条件入手,分析了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运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