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法治篇”,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总抓手。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法治建设的主力军,其法治素养的高低至关重要。高校思政课中的法治教育是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在全面梳理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找准问题和瓶颈,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机融入,并在其指导和引领下,从高校思政课中法治教育的保障机制、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实践形式、网络育人、资源建设、考核方式、教学反馈等领域有效探索高校思政课中的法治教育路径,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发挥其对青年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培育作用,促进法治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2.
宪政意识是法律意识系统的核心内容,宪政意识的强弱会对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产生深刻的影响。文章主要分析宪正意识薄弱对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宪政意识薄弱的原因以及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强化宪政意况。  相似文献   

3.
幸福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大学生幸福观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习近平的人民幸福观、奋斗幸福观和劳动幸福观为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供了思想指导和价值遵循。高校应在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本领,在课程教育中培养劳动意识,从而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国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大学生党员提出的新要求。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向,强化大学中党支部功能,真正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渗透到党员的发展中,让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成为指引他们走向成功的航向。  相似文献   

5.
在大学生宪法教育过程中合理利用案例教学可以弥补传统理论讲授的不足,让宪法教学贴近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促进学生形塑法治思维,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宪法案例教学应该贯穿知识、思维和观念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案例的选取需要重点考量宪法案例的自身特点,教学过程须体现建构主义的立场,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以案说理式"和"案例导引式"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下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各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本文深入剖析了大学生规则意识和诚信意识缺失的表现形式和产生的原因,指出,规则意识和诚信意识的缺失主要是由大学生包括法规素养在内的思想道德素养缺失造成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现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诚信意识。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思想精髓。对高校而言,围绕新时代劳模精神内涵培育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强化劳模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价值引领、重视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加强大学生劳动实践技能的培养路径,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具有较高法律意识的全面人才是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目标。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形成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培养基本法治理念是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主要内容。培育优良的法治理念教育氛围,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示范和教育作用,利用网络优势,占领网络阵地是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9.
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产生、存在和运行的心理基础和社会人文背景。依法治国不仅要以法律制度为基础,更以具有现代法治精神的公民意识为要件。对大学生进行富有成效的公民意识教育是高校公民教育的基本任务,更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需从丰富教育内涵、创新教育形式、完善评价机制、探索有效教育路径等方面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要具备较强的法律素质。加强和创新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步伐,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大学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引导大学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进课堂,加强和创新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与社会培养高水平的可用人才,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完成此任务有效、便捷的方式。高校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在教育原则、教育价值以及教育目标上相一致。为了在新时代环境下促使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充分结合起来,需要增强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充分展现大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同时通过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体验实现学生知行合一,并为大学生构建适宜的校内环境。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法治教育应注重培养法治意识、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坚定法治信仰。目前法治教育存在教育内容知识化、教育主体对象化、教育实施形式化的问题,不利于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高校应从个体价值、目标价值、社会价值三个维度重塑高校法治教育价值,逐步独立设置法治教育课程、以“师生合作学习”为教育理念、开展“生活教育”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主流意识既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又是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观诉求。高校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主流意识时,应注重系统性、历史性、整体性、生活性和民族性,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4.
勤俭节约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必备的重要品质,节俭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环节。以芜湖市五所本科院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来获取样本数据,对高校大学生节俭意识进行总体描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节俭意识在性别、院校和学科背景等三个方面的差异,总结了影响高校学生节俭意识培育的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宪法做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大法,在构建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具有普通法律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现行宪法在序言和文本中明确树立了宪法的权威观,要求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全体社会成员只有自觉地拥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才会有助于实现构建法治中国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世界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因生态环境导致的生态纠纷亟需生态法治,生态法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法治意识建设尤为重要。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法治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意识,培养具有生态法治意识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报告调查了海南省大学生生态环境法治意识现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生态环境法治意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培养大学生具有现代公民意识是高校基础课程新方案确定的目标之一,培养大学生树立坚定的宪法观念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条件。由此,在宪法知识的教学实践中,应确立一种新的教学思路与模式,即明确一种关系、重视一种主体身份、强化一层观念、树立一种意识。  相似文献   

18.
加强大学生宪政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宪政素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对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目前高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单纯地对法治教育、法律基础课进行探讨,对大学生宪政意识培养工作的深入研究比较少。所以,做好对大学生宪政意识的培养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能力本位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文化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能力本位教育不仅能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形成正确的择业观,而且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能力本位教育的途径有加强理论教育,树立正确人才观、学习先进典型,突出榜样作用、强化岗位训练,淡化权力意识等。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大学生公仆精神涵摄了信仰坚定、立志为公、批判继承、开拓创新、爱岗敬业、服务人民的德性要求。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公仆精神,既是培育人民公仆的基本要求和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客观需要。新时代,培养大学生公仆精神的基本思路为:一是因势利导,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公仆意识;二是以文化人,增强灌输教育与自觉学习的合力效应;三是倡导实践,促使公仆精神在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