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创新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效能,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整合各类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在全国率先建设运行省级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自主开发云平台手机客户端——农技耘APP,于2016年11月上线运行。以"公益、助农"为导向,面向全省13个设区市107个县(市、区)推广应用,截至2018年3月,注册用户达20万人,率先实现农业科教管理体系、农技推广体系以及核心农业科技示范户全覆盖,通过移动互联,直通到人,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以来,全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实施单位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制定的《2017年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项目实施指导意见》要求,紧紧把握全省农业重大科技需求和重大推广计划两个导向,充分利用"江苏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江苏省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两个平台,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进一步挖掘专业、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发挥各自在教学、科研、推广等方面的特长,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农技推广服务新路子。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江苏积极推动数字技术、数据要素与农业农村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全省数字乡村的发展水平、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均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抓好“苏农云”的深化应用,作为江苏省农业农村厅面向社会服务的统一“掌上端口”,农技耘APP要巩固建设成果,紧抓发展机遇,创新推进端口融合、数据融合、服务融合,提升平台建设应用效能,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应用现状与成效为加快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创新,江苏省于2016年在全国率先建设运行省级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暨农技耘APP,历经七年多时间的建设应用,现已设置农业技术、政策、市场、气象、农资、金融、法治等栏目以及问答、交流、供求、知识库、视频直播、线上培训等13类服务近70项功能应用,平台注册用户突破50万人,周均活跃用户1.6万人,日均访问量26万次,平台累计访问量逾3.2亿次,在同类型APP中,各项数据均处于领先地位,建设应用深受各级领导和广大用户好评,已成为江苏省农户注册量最大、活跃度最高的应用终端和信息化服务资源整合度最高的“移动门户”。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全省农业系统落实开展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动全省农技推广机构深入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入场入社,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省农委决定围绕省级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省级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及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以"彰显农技推广魅力,展示为农服务新貌"为主  相似文献   

5.
正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江苏现代农业最为亮眼的底色。江苏各地厚植农业科技优势,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科技创新则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江苏各地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农业部科教司正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进行系统设计和架构,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云平台将首批上线为3000名专家、10万农技人员、100万新型职业农民和1000万辐射农民免费发放"智农卡"、开通智农通服务,打通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最后一米,实现移动互联互通,为广大农民和各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精准、及时、全程顾问式的科技服务,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到位率。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包括科教体系综合业务、智慧农民、农技推广、科技创新支撑、成果转化交易和美丽乡村六个专项子平台以及全国农科教环能综合业务管理  相似文献   

7.
<正>为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手段,江苏农村经济杂志社依托省农技推广服务系统智能化项目,于2 0 1 5年建成江苏为农服务网视频诊断直播系统,创新开展视频直播与远程培训,为专家和农户搭建可视互动平台。两年多来,每周邀请一位专家走进直播室,授课指导,在线答疑,已成功举办1 00期。9 0多位专家分别来自省农委、推广部门和多所农业高校、科研单位,其中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技本体系岗位科学家2 0多人,高层次的专家、接地气的指导,农业"百家讲坛"广受好评。  相似文献   

8.
<正>江苏省睢宁县大力推进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创新,进一步提高为农服务效能,改善信息服务手段,全力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按照"总体规模保持不变,产业规模按需微调"的原则,重点围绕农业主导品种及主推技术的筛选推广、示范户的培育、示范基地的建设、部省县三级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工作,切实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体系。建立一支以县级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县乡农技人员  相似文献   

9.
南京农业大学坚持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科技、信息、品牌等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在创新实施"科技大篷车"、"双百工程"基础上,整合政府、产业、教育、科研、金融、用户(简称"政产学研金用")等资源,以创建"专家工作站"等农业产学研合作平台的专家服务站为切入点,探索构建以高等学校为依托的"大学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使之成为我国"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10.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同时也是接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体。2006-2007年,我们对杭州市农民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科技需求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农民科技素质、农技推广渠道、农业政策和农技成本支出、农业科技信息、科技致富与农技服务、农民科技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的看法等七个方面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阶段杭州农民的科技素质、科技需求以及其所期待的社会化农技服务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粮食经济》2012,(11):58-58
江苏双兔公司先后被认定为"全国大米加工五十强企业"、"江苏省农业科技型企业"、"江苏省创新型企业",并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企业创新先进单位"。一、建设辐射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体系,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科技创新向种植源头延伸。三年前,公司主动联合江苏省农科院等8家科研、农技推广部门,成立了以江苏省首席水稻专家王才林博士为组长的"江苏优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26亿元,基本覆盖全国农业县。主要用于支持项目县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完善以"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服务模式,推动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工作,改善推广服务手段,推进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补充推广人才队伍,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相似文献   

13.
技物结合,实行"既开方、又抓药"式的配套农业技术服务,是我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一大创举,也是广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心系农民,大胆探索和创新推广服务方式的标志性举措.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盱眙县坚持发展导向、目标导向,以建设产业技术基地为抓手,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目前,盱眙县已建成稻麦、奶牛、茶业、生猪、肉羊、草莓、食用菌、克氏元螯虾等7个江苏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为当地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和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分析当前我国农技推广模式,从新形势下对我国农技推广的需求入手,提出了农技推广科技直接入户,农技推广信息化建设,农技推广项目载体,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有效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技推广队伍,增强农技推广体系的活力和服务"三农"的效能等有效方式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技推广体系虽然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完善,但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单一、手段落后、针对性不强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农业发展目标发生重大转变后,农技推广工作仍然把农民看作是农业技术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而对农民技术需求的特点与变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的创新,而且取决于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而有效的推广服务取决于服务内容和方式是否符合农民的技术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农技推广体系虽然不断改革与完善,但总体而言,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单一、手段落后、针对性不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农业发展目标发生重大转变后,推广工作仍然把农民看作是农业技术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而对农民技术需求的特点与变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有效载体和根本,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既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又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更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本研究在对沈阳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农技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摸索出适合当地实际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对理顺和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制、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就基层而言,如何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笔者认为,要大力推行"树型"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路径,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树根——农业科研院所,供给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这是基础。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一方面是创新成果供应不足,类似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重大科技成果多年少见。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  相似文献   

20.
<正>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是一个"精准、及时、全程顾问式"的信息化综合性服务平台,具有权威性、便捷性和实用性。它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支撑,整合了各类农业科教信息资源,集结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农技推广、农民培训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从而搭建起一个中央与地方、专家与农技员、农技员与农民、农民与产业之间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桥梁,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科教服务"三农"信息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