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于光远强调必须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作好理论准备,并论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阐明必须建立什么样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怎样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本文评介了于光远对经济体制改革中所有制改革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2.
[于光远小档案]于光远(1915—一),上海人。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抗战前曾在陕甘宁边区从事经济研究和教育、文化方面的工作。1948年起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从事理论宣传和科学研究的管理工作。历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国务院政策研究室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在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上当选为中顾委委员、十四大和十五大上为特邀代表。主要研究领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同时涉猎社会学\教育学等。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探索》1—-6卷、什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  相似文献   

3.
于光远纵论珠江三角洲经济建设文/辛佳6月24日下午,广东省经济学会及南方市场经济研究院的负责同志曾牧野、曾广灿、李新家等在珠岛宾馆访问了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围绕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于光远同志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于光远是中国太平洋学会的会长...  相似文献   

4.
周宁 《山东经济》2004,20(1):8-10
假定是研究经济问题的基础,是经济学的生命所在,但在研究经济问题时,人们往往忽视假定,以至经常出现错误和误区。本文分析了忽视假定引起的一些错误,强调了假定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进一步分析、探索了重视假定的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5.
2013年9月26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先驱、一代经济学大师、本刊荣誉顾问于光远先生走完了他的98年辉煌的人生道路。犹如众多媒体评价的那样: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他的标志性人物,对于34年前掀开的改革开放新时代而言,于光远无疑是其中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相似文献   

6.
于光远,1915年生于上海。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尤其在哲学、经济学领域著作甚丰,影响颇广。七十年代中期以来,他在批判右倾思潮的研究和宣传改革开放理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85年就提出要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张。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他在这方面又做了大量研究,于中共十四大前出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论(札记)》一书。他曾任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共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委员等职。主要经济学著作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探索》(1~5卷)、《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于光远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目标理论、构造理论、机制理论、调节理论、动力理论和效果理论的基本内容,论证了它们构成对社会主义经济进行具体研究的一个综合的理论体系,阐发了于光远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作为政治经济学主线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19世纪开始,政治经济学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分化为占主流的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前者把现存的制度当作外在的、既定的或从来就有的社会秩序,强调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化为某种可以像物理学那样准确把握的东西进行研究:后者继承了政治经济学的传统,强调将生产关系作为主要的内在变量进行研究.以找出社会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内在规律,从而达到拔正经济学航向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人物     
于光远
  经济学家于光远9月26去世。于光远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是他率先或较早提出的。如上世纪50年代,他在中国率先发起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并将这一学科定名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他是较早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的学者之一,也是较早主张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学者之一。在伪科学甚嚣尘上时,他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对制止伪科学的泛滥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交易成本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业安(《经济研究》2001年第七期)把新制度经济学重视制度分析的“可检验的意蕴”,落实在“小样本个案”的研究方法,并认为这一方法应该成为国内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主流方向。在回顾制度研究的传统和描述新制度经济学内部充满纷争的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强调,新制度经济学最根本的理论特色在于交易成本的研究范式;与其说小样本个案研究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不如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对于一门正在形成的学科,更应该强调研究方法的多元主义,而不是简单地提出所谓的“主流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产权交易”中的经济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权交易”中的经济学问题文/于光远一、准确他说,本文题目应该是《企业产权交易的经济学问题》(一)、这是因为:在这篇文章中,只准备讨论一个“企业产权交易”的问题,而“产权交易”这个概念可以理解得很宽广。任何可以成为商品的东西,在拿出去交换之前,或者交...  相似文献   

12.
虚拟经济的经济学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虚拟经济视角下的经济学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看作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关系,强调市场经济虽然是物质生产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但是其本质属性是价值的不是物质的;强调在不断虚拟化发展的市场经济中,货币功能的演变及其决定性影响,强调虚拟经济是第一序的资源配套机制的功能,更强调虚拟经济蕴含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对人力资源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丽 《北方经济》2004,(12):36-38
一、人力资源问题是一个经济学的范畴 从西方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到当代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轨迹看,早期西方经济学理论十分强调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注重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战略意义的研究,甚至有些人把它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政治经济学武器——读于光远《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探索<五>》曾牧野,李新家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于光远著作《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探索》(以下简称《探索》)1991年已经出到第五卷了。在《探索》中,于光远有一个基本的观点,那就是要“为社...  相似文献   

15.
[于光远档案]于光远,1915年出生,上海人。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抗战前曾在陕甘宁边区从事经济研究和教育、文化方面的工作。1948年起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从事理论宣传和科学研究的管理工作,历任国家科委副主任、  相似文献   

16.
世界经济学在中国仍然是稚嫩的.相比与以往,甚至是面临了更大的挑战。无心从研究内容、研究手段和工具、以及学科体系上看,都还存在着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与此同时.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变化中一些表现突出的新特征.却促动我们去思考能否再更进一步.跨越束缚传统学术视角的藩篱.将经济学、尤其是国际经济学中的最新理论成果兼纳并蓄,重新构建和丰富起对世界经济学科的研究框架。本文将在回顾世界经济学在中国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根据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内涵和相关经济学理论的新趋向,提出对于世界经济学研究方法、以及完整世界经济学科建设的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林巧 《环渤海经济瞭望》2023,(1):172-173+176
<正>一、劳动经济学原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内容(一)劳动经济学原理在现代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中,劳动经济学是其中的组成内容,其为对劳动市场发展和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而伴随信息系统经济理论、计算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等相关理论专业的升级发展,深入研究劳务市场经济的理论研究背景也将日益丰厚。劳动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将涉及剩余劳动力资源再生、人员就业、劳动管理、劳动保护、劳动权益等,而深入研究劳务经济理论的终极目的就是达到企业在劳务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以最小的劳务投资来达到公司的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门学科,产业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颇令人担忧。研究内容的不统一,极大地限制了该门学科的发展。本文在仔细考察产业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中国产业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经济建设的现实要求,提出了有关产业经济学研究内容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9.
生活·悦读     
《上海国资》2009,(11):85-85
街头小巷经济学 本书以轻松的笔调,援引生活实例,循序渐进地说明基本的经济理论,剖析人们所面对的各种经济问题。书中实用有趣的分析,使您明白经济问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依据经济学的思考逻辑,未必只能推论出一个结果。  相似文献   

20.
刘涛  张继波 《山东经济》2007,23(4):19-21
经济学是研究客观经济运行的理论,因此现实的经济状况,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由于东方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无论是成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很自然地产生于西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经济的差距逐渐缩小,改革开放带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经济需要能反映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来指导。但在创建中国经济学的同时,出现了很多困惑经济学者的问题。这些问题不理清,中国经济学的建设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应该也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