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华尔街日报》8月22日]中国央行在四个月时间里先后两次加息,但经济学家们说,中国央行可能已没有进一步运用利率手段遏制投资过快增长的空间了。  相似文献   

2.
宏观调控“点刹”投资过热,油价飙升 考验成品油市场,央行加息 激活百姓存款热情,煤电之争 凸现能源吃紧,“国九条”启动资本市场变革  相似文献   

3.
《海外经济评论》2006,(36):13-14
【德国之声8月24日】为了给过热的国民经济降温,中国央行再一次上调基准利率。据专家分析,这一宏观调控手段的首要目的是抑制投资和信贷冲动,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  相似文献   

4.
3月17日央行宣布,自3月1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对于这次央行加息,有人说是“出其不意”,但根据目前的经济数据,央行加息早就势在必行了。从2006年宏观调控后的情况来看,房地产市场价格快速上涨并没有停止。只要房价快速上涨,房地产开发投资就不会放慢增长速度,国内投资过热就不会改变,国内银行信贷扩张就不会放缓。事实上,从1~2月央行公布数据来看,新增人民币贷款9814亿元,  相似文献   

5.
杨涛 《西部论丛》2007,(4):36-38
央行会否加息,成为2007年以来最吸引眼球的话题之一。在2月份的宏观数据出台后,出于对信贷高增长与通货膨胀压力的担忧,央行终于在宣布3月18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使市场各方围绕利率政策展开的讨论暂时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6.
由于金融宏观调控的效果始终不明显,于是有人为央行支招,建议央行动用“杀手锏”——加息,并且宜早不宜迟。我们觉得这种看法有些不妥,因为目前加息的负作用太大,况且加息对遏制局部过热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7.
二季度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当前银行系统流动性较强。信贷投放比较快。这已成为中外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央行将会采取怎样的货币政策、人民币是否加息再次吸引了市场的眼球。近日。华林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刘勘指出——[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经济结构性问题无疑是时下决策层的关注焦点:从国务院、央行透露的信息来看,近期出台措施进一步控制投资过热和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的信号非常清晰。4月28日,央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这次加息是继2004年10.月28号加息的再一次加息,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步入新一轮的利率上升周期。央行  相似文献   

9.
“双轨”货币政策需要更广阔的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宏观背景下,中国经济中的货币政策呈现一定的双轨特征,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利率政策的双轨性—在银行信贷市场上,需要通过维持相对较高的利率,来达到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目标;在货币市场上(即一年以内的货币资金融通市场,货币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抑制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压力,需要保持宽松的货币环境,这又造成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在目前直接融资并不发达、资本管制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情况下,这种双轨特征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仍然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面临多方面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10月28日,在一直为人民币升值和加息传闻辟谣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决定,从10月29日起,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各上调0.27%。尽管调幅不大,但由于这是央行9年来连续8次降息后的首次加息,不仅强烈冲击了国内金融市场,也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广泛反应。作为我国重大金融政策转型信号,在行政手段依然是目前宏观经济调控主要方式的大环境中,特别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6月30日,美联储决定把联邦基金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由原来的1%提高到1.25%。中国经济界争论了半年的加息呼声又起。尤其是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达到5%,创7年来最高,达到人们公认的加息警戒线。一些经济学家力主立即加息。为了控制投资过热和物价上涨,今年中国央行采取了多项货币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热钱,又称为国际游资,顾名思义,是"游走"在世界各国经济市场间的资本,以纯粹的短期投机套利为主要目的,其行踪莫测、方式多变、来路复杂,可谓是资本市场中披着风险投资的"羊皮的狼"。"热"可炙手目前我国正面临着流动性过制、通货膨胀趋势明显、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股市低迷以及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多重压力,央行为此举措频出。仅2010年一年,央行共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两次;截止  相似文献   

13.
央行又加息了。按照公告内容,8月22日起,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至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至7.02%。央行表示,本次加息是为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相似文献   

14.
博研答客问     
央行加息存在多重风险目前国内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泛滥、传统的产业结构流行、资本挤出劳动力、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固定资产投资过热、房地产泡沫吹大、资产价格飙升、居民财富制度性转移等等现象,主要是政府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的结果。2006年8月18日,央行突然宣布,自2006年8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信息》2006,(17):46-47
和过去的出手时间没有两样,央行选择了周末。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7个百分点。此次加息,会对资本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观点     
《西部论丛》2006,(10):9-11
林毅夫:五种方式解决投资信贷顺差增长过快;裴长洪:对外汇储备规模不必大惊小怪;人民币快速升值负面影响不可小视;项俊波:中国金融业开放仍是个长期过程;外汇局官员认为:应让人民币尽快升值到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汇改后人民币升值预期也有所减弱。但是,外汇持续大量流入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外汇储备继续较快增长,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这导致货币供应的过快增长,制约货币政策调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市场流动性充裕,加剧了银行信贷扩张和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今年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1.26万亿元,相当于今年全年信贷投放计划的一半多。这些贷款其中相当部分是对企业的中长期贷款,支持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反弹,可能加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同时,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还进一步引发了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关注,可能激化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18.
今年以来,中央银行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采取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国家发改委、银监会等决策和监管部门与中央银行密切配合,联手对过快增长的货币信贷和固定资产投资加以“降温”,金融宏观调控成效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和部分过热行业生产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货币信贷增幅明显回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回调至17%的调控目标以下。但货币政策紧缩力度过度,货币供应量增速下降过快,贷款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值得关  相似文献   

19.
赵汝巍 《新财经》2007,(5):26-26
直接和间接融资途径的转变,都使商业银行利用信贷获取收益的传统方式面临极大挑战3月18日,央行宣布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后,为抑制投资过热所采取的又一手段。一般来说,利率提高对于商业银行是有益处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银  相似文献   

20.
房地产市场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市场,一旦汇率发生一些预期性的改变,就会引起大规模短期资本的流动。一般来说,经济的持续增长会带来货币的趋势性升值。如果人民币升值成为多数人的预期,就有可能引起资本流动投机行为,从而破坏房地产市场的均衡,也会加剧金融风险。因此,当前和以后对汇率升值和房地座投资市场的问题展开研究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