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推进,使我国必须在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面临着既要加快信息化又要完成工业化的双重任务。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十五”期间,全面实施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必须正确处理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加快发展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并强调指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指导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新的现代化发展路线的确立,顺应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顺乎世界信息化之潮流,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深刻认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性,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通过“运河战略”将我国正在进行的工业化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文明嫁接起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强调几个要点:全面普及信息化设施,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新的高效工业化机制推动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全面以高新科技装备主导工业,改造传统工业,使未来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建立在科技创新推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调整工业结构,促进工业经济生态化;坚定不移地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国际竞争效益,提升民族工业的国际竞争水平;着力培养企业家阶段,提高工业企业管理效益,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达国家信息化进程是在其实现了工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工业化尚未完成的中国正面临着机关报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章从理论上探讨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分析了中国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并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高英 《经济师》2006,(8):30-31
信息化为加速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大机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工业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带来经济持续平稳的增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浅谈信息化进程中的虚拟企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提出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并强调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之路。近年来 ,我国信息化发展较快。要实现新型工业化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 ,就必须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因此 ,本文着重研究虚拟经济的主体形式虚拟企业 ,以此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做一些有益的探讨。一、对虚拟企业的认识从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 ,人们对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虚拟组织进行了许多探讨 ,并对虚拟企业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看法 ,美国学者W .H .Davido…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是指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和发展信息产业,不断加强信息产品在经济和社会中作用的过程。信息化以工业化为基础,又是工业化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给工业化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既顺应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潮流,又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贯彻落实好这一重大决策将会为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将会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的浪潮席卷了全球,我国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抓住这一机遇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为核心内容的新工业化道路。这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为我国工业化进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国要抓住信息化这一机遇,不再走国外污染大、耗能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与工业化作为后起发展国家面临的一项双重发展任务,也是我国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韩国、印度等国家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新型工业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创新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以及中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相比较,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加深工业化仍然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历史性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体现了中国21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新选择。在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要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科教兴国和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科技战略创新,以及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王岳红  张少梅 《经济问题》2004,(2):79-80,F003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使山西经济结构调整达到预期目标,只有大力推动山西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山西经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4.
本论述了我国工业的现状,我国实现工业化的潜在优势以及如何走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之路。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基础上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在计算机和传媒等技术发展基础上,信息化对传统工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化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同时,信息化在工业化提供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之上,也为工业化的延续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民营经济的信息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庆峰 《广东经济》2005,(1):99-100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强调把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就是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新型工业化的建设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民营经济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是工业化后的社会发展新阶段,它将对传统工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经济增长转型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由以粗放型增长为主转变为以集约型增长为主。本文简要分析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原因并着重探讨信息化对促进经济增长和转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改造中小企业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惠兴 《江南论坛》2004,(4):21-21,26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一次重大的路径转换。这一战略选择,对改造提升苏南地区面广量大的从事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一场信息革命,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使我国面临着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即工加快信息化又要完成工业化的双重任务,党的十五届五中会全作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南通市是以传统轻纺加工工业为主,较早对外开放的中等城市,为了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十五”期间“一个崛起,两个提升”(即率先在苏中地区崛起,全面提升在江苏省辖市和全国沿海开放城市中的发展位次)的战备目标,必须牢牢把握信息化带来的机遇,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加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广州经济突飞猛进,工业化水平快速提高,经济总规模迅速扩大,2000年GDP已达2684.83亿元,经济实力稳居全国十大城市前茅。跨入新世纪,广州市确立了加快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与工业化并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促进现代化的基本发展思路,为进一步提升广州经济的发展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应当指出的是,由于广州经济已进入调整转型期,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和我国加入WTO,一些需要深入思考和辨析的新问题逐渐浮现出来。这些问题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并获得很好的解决,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