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传统村落建筑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多方合作,以实现保护和开发的平衡。在村落建筑遗产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的背景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梧溪村的建筑遗产保护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对梧溪村的建筑遗产进行了分析,并引入了生态博物馆保护理念,提出了村庄设计和体验设计的具体方法,旨在提高当地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元阳梯田原住民的遗产认同:基于话语分析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产往往是在权威话语主导下不断被建构与开发利用,社区居民的声音常常被忽视.研究通过对社区居民的访谈与观察,并通过高频词、语义网络分析元阳梯田原住民的遗产话语发现,原住民群体并非均质如一,他们对遗产的认同因其身份而异,经商的原住民将遗产视为发家致富、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旅游企业“上班”的原住民则将遗产视为扬名获利却又令人担忧的“文化过程”,“当官”的原住民将遗产视为可扬名获利却需要保存文化的“博物馆”,普通的原住民将遗产视为赖以生存的“家园”.社区居民的遗产话语的多元性、现实性与权威话语的单一性、“科学性”形成鲜明对比.文章最后讨论了提高原住民文化自觉与话语对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自然文化遗产对当地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晓  钱薏红 《旅游学刊》2006,21(2):13-20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的实践经验,对遗产资源保护与当地农村社区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首先给出调查的部分发现和评论.随后本文揭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与当地农村社区之间现实和潜在的矛盾与冲突,其中土地和森林权属以及受益分配问题,很可能成为今后社会矛盾新的焦点问题.最后,讨论了遗产资源保护与当地农村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及在当前发展阶段下,鼓励当地农村社区参与遗产资源保护的经济替代策略.  相似文献   

4.
王翔 《旅游学刊》2017,(10):91-103
当下我国,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主要领域.旅游社区是社区治理领域中较特殊的一类,只因其虽然具有相对固定的主体结构——居民、商家、游客和政府.但发展到一定程度,仍会产生传统治理模式失灵现象,而形成治理困境的直接原因是多元利益无法得到有序调和,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社区成员认同感较低造成了社区既有的"熟人格局"解体,共同体内部规范逐渐失效;另一方面,行政管理者由于体制原因,难以形成行政协力以构建有效的外部治理体系.其治理困境的因素大抵包括成熟的社区、激增的人口和内涵丰富的旅游价值.针对此困境,鼓浪屿建立了多元主体协商平台的鼓浪屿公共议事会,重建旅游社区的整合功能.首先,鼓浪屿公共议事会不仅有效弥补了现行政府管理体制中以街道办为主的社区管理和以管委会为主的景区管理体系之间行政协调性不足的制度缺陷,而且从结构上联通了居民、市场(行业协会)和政府三方主体;其次,议事规则通过设置居民的表决权,重塑治理主体,提升居民认同感,继而为共同体内部规范的恢复提供了可能.根据顶层设计,鼓浪屿公共议事会是符合共建共享治理理念的程序性机制.通过对议事会的实证分析可知,在旅游社区的治理过程中,共建必须综合考量程序的可执行性、功能性和议事效率;共享则体现为以政府赋权于民为前提,依托程序,达至多元主体的功能性结构重整.但专业性不足以及程序工具主义的偏离倾向是目前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议事专家的训练和专业人士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社区精英角色研究是社会分层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民族旅游的蓬勃发展,民族社区中诞生了妇女旅游精英,其角色对社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旅游研究中却未获得足够关注.文章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基于西部4个省8个民族地区的22位妇女旅游精英的访谈资料思考妇女旅游精英的角色.研究表明,妇女旅游精英和普通社区精英皆为社区中的权威人物,其角色亦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但由于受到传统性别观念影响,妇女旅游精英多为非治理精英;同时,她们扮演民族“女性”艺术守护人和女性与弱者关怀者等具有女性特质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社会表象是某一社会群体围绕着特定社会客体而建构起来的价值观、概念及实践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修订或重构。本文通过对开平碉楼世界遗产申报过程中的社区居民进行跟踪调查访谈发现,遗产申报为当地社会表象变化创造了社会互动、直接体验和媒介3种新异信息源,进而推动当地社区对碉楼的遗产价值重新认识。在申遗过程中,社区居民对碉楼的价值认知从"外观与功能"不断向"间接经济价值"、"直接经济价值"、"文化遗产价值"转向,重构了当地社区的社会表象。  相似文献   

7.
曲颖 《旅游学刊》2012,27(4):7-9
如今,在我国遗产性旅游景点借鉴商业经营的做法已是一种现实潮流.社会各方的态度也由问责逐渐转为引导和规范,以寻求更理性、实际的出路.然而对此问题,当前主要着眼点都放在对遗产旅游资源供给方各利益相关者行为的治理上,忽略了市场需求方这一重要研究视角.事实上,通过现代管理技术(营销)影响和塑造需求也是实现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共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这便是笔者在此谈论“逆营销”问题的主要缘由.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国内核心期刊杂志——《旅游学刊》自创刊以来发表的关于社区参与旅游的61篇文献进行分析,从5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内容的综述,认为政治、法律增权是实现社区参与的外在手段,唯有提升文化自信,增加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使居民愿意主动保护、传承本土文化,激发社区参与的内在动力,再辅以政治增权手段,才能真正实现社区参与。  相似文献   

9.
遗产旅游与社区参与——以北京慕田峪长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慕田峪长城为案例,探讨了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与当地社区的关系.自1988年开始发展旅游以来,慕田峪长城已经成为北京著名的长城旅游景区.慕田峪村紧邻旅游区,村民也广泛参与到景区旅游发展当中.通过2008年12月对慕田峪景区经营小商铺的村民进行的问卷调查,文章评估了世界遗产地评定和旅游发展对当地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慕田峪村管理人员的访谈,了解当地遗产保护、旅游管理和社区参与的现状.研究表明,受访者高度认可了世界遗产地评定对旅游和社区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旅游对社区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然而,社区居民也逐渐认识到旅游对环境的一些负面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和社区参与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分析西湖模式的制度内核及其6项意义,并与黄山模式详细比较,从而表明西湖模式基本正确处理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公益性经营与营利性特许经营,政府—企业—社区、政府—企业—游客等关系,比较全面展现其经济、社会、文化和遗产保护以及政治的正面影响.其次,提炼西湖模式具有普适意义的三点启示,即制度平台选择的基础重要性,遗产服务的非营利性经营与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原则,现时旅游经济学教科书用于指导中国遗产旅游的诸多缺失.这些缺失主要表现为:未能区别遗产与非遗产类旅游资源,未能接纳遗产的特殊产权性质,未能认识遗产保护的独特要求以及独特的可持续性理解,使得教科书难以正确处理门票、供需、游客权益以及旅游收益分配等问题.最后,提出创建中国遗产旅游经济学的概念性框架:①遗产旅游经济学的观念、概念和方法,应能与遗产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和旅游经济学“无缝对接”;②对遗产地的遗产类资源与非遗产类资源给予有区别的恰当的旅游经济学处理;③在遵循遗产经济学和遗产保护原则基础上,重新处理遗产旅游涉及的各项问题.  相似文献   

11.
境外国家公园社区管理冲突:表现、溯源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燕  邓毅  张浩  王建英  梁滨 《旅游学刊》2017,(1):111-122
国家公园社区冲突研究对于目前中国正开展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文章以境外国家公园社区冲突为现实案例,梳理公园管理机构与社区之间冲突的具体表现,发现社区冲突是由公园定界、公园生态保护和公园开发利用3个方面所引致,由此追根溯源至土地政策、利益机制和管理手段。当这三者置身于国家公园体制框架中时,从土地权属保障制度、社区参与制度和特许经营制度3个方面着手预防或改善公园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是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文章提出的4类土地权属关系可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的矛盾,PAC模式保证了社区在国家公园利益分配和补偿中的重要地位,透明顺畅的信息沟通增强社区对公园的信任和信心,社区特许经营制度向社区的倾斜可保障失地社区居民生计。当社区居民“得以偿失”,社区冲突就会止于源头。  相似文献   

12.
居民生活的环境是为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一部分,代表了旅游目的地的独特文化,旅游开发中,居民是最核心的主体,但现实中居民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研究进行了概述和对相关定义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居民视角分析了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带来的居民与政府的搬迁博弈和居民与开发商合作博弈,以此模型提出四点建议:对文化遗产地的遗产情况进行评定分级,实行搬迁和原地开发两种政策;建立居民委员会进行管理;旅游参与的创新,如居民以土地房屋等方式入股;遗产保护组织等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3.
讨论遗产保护制度,不能只知"言必称希腊".还需研究中国古人留下的遗产保护制度.要认识中国版的遗产保护制度,当从遗产登录标准说起.而要研究遗产登录标准,必须从《祭法》研究起.  相似文献   

14.
K.  Thirumaran 《旅游学刊》2013,(12):8-9
过去几十年来, 可持续性理念已经成为旅游各个方面的主导力量。文化是其中广受学者与业者关注的特殊领域。基于社区的文化或遗产旅游一直受到诸多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影响。随着可持续理念的引介, 我们得以开始思考遗产或文化活动的持续性和为子孙后代保护这些遗产或文化活动的内在架构。给定可持续性原则与文化演化之间的边界, 一个隐含的逻辑将浮出水面, 即所有给定的事情、活态文化实践都应在限定社区参与范围内被“博物馆化”。其中, 社区参与是为了使东道社区在为旅游者表述其遗产与为其营生增加收入之间实现良好的平衡, 并能得到适当的管理。  相似文献   

15.
公众参与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目前在中国内地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中国香港市民参与保留皇后码头事件为例,分析公众参与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参与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受政府对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的宣传、公众就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申诉的权利保障、政府对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的公众咨询、政府与公众就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的沟通对话、政府采纳公众合理建议和意见、司法部门对公众诉讼的司法复核的公正性、政府对公众参与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的政策等因素影响.据此,文章就中国内地公众参与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发展乡村社区旅游也越来越成为助推社区经济增长、保护生态环境、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社区居民参与感和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的有力途径。本文在社区增权视角下,主要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对宁夏中卫南长滩村的旅游发展进行了研究,参考国内外社区参与和社区增权理论的发展现状,从经济增权、政治增权、社会增权以及心理增权四个方面对南长滩村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各级政府、社区主体两个方面给出了具体对策,实现南长滩村从社区参与到社区增权的转变,促进南长滩村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旅游发展是国家公园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路径与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的重要体现,周边社区居民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与旅游发展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其生活质量影响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本文利用黄山风景区门户社区居民调查数据,探讨了处于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和巩固阶段等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差异及其成因。研究表明:(1)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差异显著,居民生活质量随社区旅游发展阶段演进而提升的现象具有滞后效应;(2)居民生计资本对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差异性;(3)随着社区旅游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近22年世界遗产地研究进展——基于13种中文期刊的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85年中国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以来,中国对世界遗产地的研究在数量与内容上都有很大变化.本文选取国内相关领域13种期刊,以其刊载的世界遗产相关文献为基础,综述了自1985至2006年22年来我国世界遗产地的研究状况.分时间、地域、遗产类型和专题进行分析,涉及遗产地本体、遗产地活动、遗产话语等4大主题,以及遗产价值、遗产保护、遗产旅游、经营管理、遗产地设计规划、遗产学科教育等细分主题.分析认为,各阶段中国的世界遗产地研究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有不同特点,尤其是第四阶段在研究内容上显示出较大变化,展现了广阔的前景.遗产地的保护与开发、遗产地经营管理、环境监测、遗产保护技术、遗产学科教育是今后遗产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如何看待和处理二者的关系,笔者从分析遗产对集安市发展旅游的重要意义入手,从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对正确处理遗产保护与发展旅游的关系的可行措施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旅游业是改善社区经济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过程,是实现社区经济、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文章在长期跟踪研究一个乡村旅游社区——山东省荣成市河口村(“胶东渔村”)的基础上,评估了旅游发展过程中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的动态变化趋势.纵向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积极影响的感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认同,而对旅游发展消极影响的感知水平明显上升;同时,尽管大多数居民在态度上依然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利益分配的冲突、产品老化带来的盈利能力的降低、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的谋利机会、市场竞争的加剧等原因影响了当前居民参与旅游业的热情,导致社区居民“意愿-行为”之间出现较大的差距,需要引起当地管理者的高度关注,并适时调整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