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研究目的:分析地方政府以新增建设用地为工具开展策略互动的行为及其与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张的关系。研究方法:空间计量模型和描述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1)地方政府之间在出让新增建设用地数量上存在显著的正向策略互动行为。(2)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显著正向策略互动的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张更明显,其扩张规模比策略互动不显著的城市高60.73%,并且存在显著正向策略互动的城市中47.78%的城市截止到2016年新增建设用地已经突破2020年规划控制指标。(3)财政激励对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张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土地错配加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张。(4)经济发展好的区域正向策略互动更明显,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张也越严重。研究结论:地方政府出让新增建设用地存在显著正向策略互动,并且其策略互动是导致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25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匹配倍差法(PSM-DID)分析高速铁路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同时运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对经济增长在上述关系中的作用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高铁对东部地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则不具显著性。从人口规模的视角看,常住人口大于600万的城市受到高速铁路的影响更大且方向为正,小于600万的城市受到的影响则不具显著性。在高速铁路对城市建设用地产生影响的过程中,经济增长发挥了显著的广义中介效应,且占直接效应的6.37%。其中,东部城市的广义中介效应最为明显,占直接效应的8.64%,而其他城市的影响则不具显著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预测城市扩张规模,从而为合理调控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通过Granger检验提取城市扩张的驱动因子,利用BP神经网络结合小波处理对建成区扩张趋势进行预测.研究结果未来几年长沙市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将呈递增趋势,以年均约27 km2的速度扩张.研究结论与GM(1,1)模型及回归模型预测方法相比,BP 神经网络结合小波处理的预测精度最高.其预测结果可为城市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北京城市建成区扩张的经济驱动:1978-2002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北京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城市化建设及城市用地扩张的典型城市,1978—2002年期间其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以年均约13.1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文章选取了北京地区重要经济指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1978年至2002年北京城市用地扩张的经济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济的发展程度、农村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第二和第三产业生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额是影响城市用地扩张的重要经济因素。其结果可为北京的城市化控制管理与生态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评估海南东环高铁站点对周边建设用地扩张的净效应,为实现高铁站点周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反事实分析框架与FLUS模型。研究结果:(1)2010—2018年海南东环高铁各站点周边建设用地均呈扩张态势,其中海口东站与三亚站周边建设用地扩张规模最大;(2)海南东环高铁中有6个站点对周边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范围在1.5~3.5 km左右,另有4个站点因受其他因素的主导影响而难以有效界定其作用范围;(3)对于识别出作用范围的6个站点,其开通运营使周边建设用地净增加了18.39 km2,且主要沿着“高铁站点—主城区”“高铁站点—旅游景区”方向分布;(4)相比于“事前—事后”评估思路,反事实分析框架下高铁站点对周边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结果更趋近于净影响。研究结论:引入反事实分析框架与FLUS模型有助于客观认识高铁站点对周边建设用地扩张的净效应,研究结果能够为协调站点周边土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为准确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特大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出1990年代以来我国特大城市用地扩张的3个特点:一为特大城市数量和用地总量持续增加,用地增速与城市化发展速度不协调;二为特大城市人均用地呈波动变化,市均用地则持续增加;三为特大城市用地结构中国林绿地和铺装道路面积明显增长;分析了影响我国特大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因素有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环境改善和社会因素等,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得出影响我国特大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增长和年末实有铕装道路面积的增长;为了今后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有关部门应该积极采取相关政策来合理控制城市用地扩张的速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乡发展用地模式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中国城乡发展规模按用地特征分为乡村、小城镇和城市三种模式,分析了1989~2000年中国不同地区城乡发展用地扩张的特征。研究表明,乡村模式用地在建设用地总量中约占70%,但城镇模式用地扩张速度快于乡村模式,而且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增长促进了各地区城市模式用地比例的提高和乡村模式用地比例的减少;随时间变化的因素在不同地区对不同模式的影响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别。由于城市人均占用土地面积明显低于乡村人均占用土地面积,经济发展导致的城市模式用地扩张或乡村模式用地缩减对保护耕地还能起到正面作用,因此,不必太担心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流失。  相似文献   

8.
采用较为翔实的资料,在对武汉市城市用地扩张态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对武汉市建成区用地面积与经济因子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社会进出口总额、基本建设投资额及人均GDP是推进建成区用地扩张的核心经济因素.其结果可为武汉市城市理性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对探索控制城市发展的调控机制研究也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铁开通作为中国交通运输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对劳动力流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基于中国2008~2016年287个地级市层面数据,本文从异质性劳动力转移的视角,采用双重差分法(DID)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评估了高铁开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而言,高铁开通显著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这一影响在地区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高铁开通可以通过影响异质性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高铁开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效应,表现为随着高铁通达度的提高,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是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文章旨在为实现城市转型和精明增长双赢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四平市为例,首先,利用土地集约度公式,对2015年四平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其次,探讨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作用机理,构建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利用回归分析和C-D函数确定变量的关系式,将土地集约度作为约束条件,利用2001—2016年统计年鉴数据,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对2015年四平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进行仿真,并对2030年四平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进行预测。[结果](1)土地集约度在40~60,到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全市耕地面积、人口、GDP较2015年分别变化22.02%、-5.50%、0.16%、161.92%;(2)土地集约度在60~80,到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全市耕地面积、人口、GDP较2015年分别变化12.98%、-4.26%、1.12%、188.62%;(3)土地集约度在80~100,到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全市耕地面积、人口、GDP较2015年分别变化5.43%、-2.49%、1.53%、254.08%。[结论]2015年四平中心城区集约利用区面积仅占15.91%,中度集约利用区面积占22.50%,低度集约利用区面积占61.59%,说明目前四平城市用地效率低下;今后四平市应提高土地利用率,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应将土地集约度作为约束条件,预测四平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该研究既保护了耕地资源,又推动城市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为实现四平市城市转型和精明增长双赢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基于概念辨析与方法演进分析,从城乡差异化人地特征入手,构建指标量化下的城区范围识别方法并应用于107个样本城市进行准确度校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1)城区概念中的实体地域认知日益深化,现有多类指标筛选法、遥感影像识别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识别法三类识别方法且具有差异化应用特征;(2)可从人口、土地、产业、环境4个维度选取差异化特征要素并确定指标条件,构建以实体地域为基础的城区范围识别方法;(3)借助影像数据、矢量数据和统计数据,依次通过初步筛选获得城区初始范围,通过图斑功能、连接度、边界核查等判断获得城区实体地域范围,通过图斑占比、市政公用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分析获得城区范围;(4)在方法准确度校验中,105个样本城市的城区实体地域范围面积与同年度建成区面积平均偏差为21.2%,趋势线斜率为0.825,判定方法有效。研究结论:本方法可应用于全国各区域城市的城区范围识别,未来可在人口指标增补、统计精度提升等方面进行优化并开展镇区、乡村空间识别的延续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郑州市城区空间扩展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ARCGIS软件,对郑州市建城区地图的数字化,通过叠加分析得出1988到2002年的14年间,建成区面积从73.73km2增加到159.00km2,面积增加了85.27km2,年平均扩展速率为5.64%。郑州市城市空间扩展呈放射状模式,城市扩展方向变化是:城市质心位置经历了先向东南方向偏移,继而又向东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用地扩展与土地集约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我国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和城市用地扩展幂指数规律,发现土地利用效益偏低、扩张速度偏快是目前我国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发现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口增长是城市扩展的主要动力,而第三产业发展有助于抑制城市用地扩张;认为城市扩展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应变外廷扩展为外延扩展和内涵挖潜相结合的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与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4.
全华  杨竹莘  赵磊 《水利经济》2011,29(5):68-70
针对近年来我国城市水危机频发,排水不畅,内涝频繁,一些水域常年积污纳垢,成为威胁民生的顽疾的现实,为了借鉴美国经验,笔者考察了美国芝加哥、达拉斯、迈阿密、圣安东尼奥等城市,发现这些城市的许多工厂撤离了城市水域,宜人的水域景观将城市变成美丽经济蓝色带。美国这种保护城市水域,提高国民幸福感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5.
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在当今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如何优化用地结构、节约集约用地成为当前土地管理的热点问题.通过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方法和意义进行论述,提出了.挂钩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建议.为积极稳妥的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同时对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的集约利用和缩小城乡差距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景观谐调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目的:在对城市边缘区景观要素及其矛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城市边缘区景观要素的不谐调问题.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应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加强以下4方面的工作来营造边缘区谐调景观风貌:(1)城市边缘区的视觉形象设计;(2)城市边缘区的土地规划分区;(3)调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密度和强度;(4)创建边缘区和谐的生态空间.研究结论:城市边缘区存在景观不谐调问题,应利用边缘区土地利用规划予以缓解,创建边缘区谐调景观关系.  相似文献   

17.
城市群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成都城市群将带动四川融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然而,国内城市群的发展并无太多经验可循,各地城市群也在摸索中不断前进,显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多。利用文献研究、比较与借鉴等研究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审批程序(ULURP)的核心理念,结合成都城市群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提出ULURP对成都城市群发展的借鉴及启示,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规划委员会的设置与运行、竞争机制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参与机制的引入、沟通机制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研究“城市土地国有”法律规定,为完善有关法律规定提出建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城市土地国有”法律规定存在内涵和外延不够明确、边界不清导致的确权困难以及现实存在的“插花地”所有权转换障碍等理论和实践操作层面的难题。研究结论:应本着尊重财产权、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原则,修订《宪法》第10条、《物权法》第47条和《土地管理法》第8条等相关法律条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特征和土地利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特殊矛盾性探讨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规划要点。  相似文献   

20.
基于通径分析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目的:定量分析各驱动因素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直接与间接效应。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径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1)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分别为0.4638、0.0251、0.0511,人口增长分别为0.3149、0.1535、0.5317,城市化进程分别为0.4400、0.0365、0.5236;(2)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及两者的耦合作用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3)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主要驱动商住工用地扩张,城市化则侧重公共用地。研究结论:本研究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人口、城市化之间的和谐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