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目前房屋结构抗震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和不足,本论文对层间隔震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首先简单分析了层间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及英特点,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层间隔震结构的简化设计,给出了层间隔震结构的设计计算,据此进行了隔震结构简化设计步骤,对于进一步优化层间隔震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结构振动控制——作为新型的抗震方式逐渐得到重视。即对结构施加控制机构,由控制机构和结构共同承受地震作用,以调谐和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结构振动控制可分为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被动控制为无外加能源的控制,其控制力是由控制装置随结构一起振动变形而被动产生的。主要包括基础隔震技术和耗能减震技术。  相似文献   

3.
隔震技术作为工程设计领域的新兴学科,具体涉及结构振动理论、综合控制理论、新材料科学技术等国际先进技术。隔震技术往往采用系列隔离与控制措施.减轻或抑制受到地震作用的建筑物结构的动力反应,进而实现结构抵抗外界的振动能力的提高。同时实现建筑结构安全性与舒适性的提高。文章着重介绍既有框架结构加固方面隔震技术的应用.以期实现建筑结构抗震设防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庄的工作原理及其力学特性,双曲面球型;成隔震支座减隔震性能的主要影响参数为滑动球面的摩擦系数和两个球面的球心距。为了研究各参数对支座减隔震性能的影响,通过对-5跨连续梁桥模型的计算分析,得出在不同参数组合下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讨论了各参数对结构响应的影响规律,并对工程应用中选取较优的;成隔震支座参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震害表明,地下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并不一定安奎,比如建造在场地条件突变处的隧道、竖井等,在地震情况下的安全性仍然需要引起重视,针对这些具有潜在地震灾害的地下结构,采用隔震技术来提高其抗震性能的尝试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6.
对于地震作用,传统的抗震设计主要考虑如何为结构提供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目前,抗震设计方法正在从强度理论向延性理论过渡,大多数多地震国家的桥梁设计规范已采纳延性抗震理论。采用延性方法设计,一般可以保证结构的安全,防止结构倒塌,但结构构件的损伤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在有些情况下,要靠结构自身抵抗地震作用非常困难,则必须进行减隔震设计。  相似文献   

7.
基于钢筋混凝土弹塑性理论分析方法,利用时程分析方法,分析了高墩桥梁结构弹塑性设计计算方法。以一高墩桥梁为例,建立模型并进行时程反应分析,得到地震作用下高墩桥梁结构弹塑性弯曲性能,对地震作用下高墩桥梁结构安全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建筑物抗震设计,主要是围绕着增加建筑物的刚度、强度、柔度、整体性等方面做文章.换句话说是以强对强,以硬对硬,其效果并不是很好,通过精心设计的建筑,在地震中还是伤痕累累,惨不忍睹.笔者在此介绍-种以柔克刚的防震方法: "建筑物基础隔震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某高层建筑局部框支墙结构为例,介绍在进行结构的整体设计计算时,转换层上下结构的侧向刚度比应符合规范要求,并应严格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值和扭转效应,使结构布局合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动力时程反应分析方法,针对某百万千瓦级核电厂,利用FLAC3D对其取水隧洞与热水回流沟衔接段结构进行了抗震分析.针对该结构的受力特点,开展具体的地震响应分析,绘制衬砌内力包络图.计算得出的规律可为类似工程抗震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地震这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不利影响,分析介绍了隔震及减震的原理及工程应用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比较,为实际建筑结构的隔震及减震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一座新型自锚式斜拉-悬吊协作体系桥为工程背景,对该新型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以及地震响应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采用标准反应谱作为输入的谱曲线,分别考虑了纵向、横向、竖向输入下该桥的地震响应,并考虑了两种地震组合,研究了该新型体系地震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使用有限元程序(ansys100)建立力学模型,对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抗震分析,主要运用了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分别对结构进行了内力计算和弹性层间位移控制,为结构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地震不仅会对建筑物的使用造成影响,而且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所以隔震减震,避免震害是现代建筑建设的重要任务,隔震减震在现代建筑结构的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对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问题与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交通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桥梁在其中就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桥梁的设计中,减隔震技术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该技术是桥梁抗震的重要条件,在地震发生时,其可以减少桥梁受到的损害,甚至可以避免桥梁受到损害。为此,就针对减隔震设计的原理、配备的设置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应从概念设计入手,从宏观角度采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还应采取适当的隔震、减震技术,降低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联动效应,同时要加强建筑非结构构件的抗震性,总之,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及设施设备工程师要密切合作,共同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7.
张璇  郑军鹏  张霄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2):333-334
赴5.12汶川地震灾区,分别对绵竹、汉旺、都江堰、汶川、映秀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全面了解多层砌体结构的震害现象,并针对多层砌体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窗下墙的交叉裂缝提出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于粘钢加固震后损伤框架结构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的研究是结构加固中的一个主要方面,通过对加固结构和未加固结构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力学性能的比较,可以得出粘钢加固方法在地震作用下的优点,从而为在实际工程中用粘钢加固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运用莫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聂肇中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4):265-266
通过对高架电气及支架动力特性分析,开发适用于高架电气设备的隔震装置,该装置水平刚度小,与普通橡胶隔震装置不同的是新型隔震装置能够抵抗竖向拉力。把装置试用于110kv电压互感器的隔震控制,仿真分析装置能够有效减小上部设备的动力响应,保护电气设备的安全。最后通过试验定性验证了隔震装置能有效减小结构响应,说明隔震装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空心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体系是靠调整剪力墙自身的刚度和自重达到减小地震作用的一种减震体系.这种墙ILG4土用量较传统的实心剪力墙减少20%-25%,自振周期较普通剪力墙提高25%左右,总地震作用可减少20%左右,钢筋用量也会相应减少.将这种墙体用于多层及高层的住宅,可以减轻房屋自重,合理调整结构抗侧刚度,减少地震作用,达到节土、节能及节省开支的效果.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发现这些剪力墙结构小高层在施工质量上还存在着一些质量通病,为此,本文结合现如今的施工经验,探讨了空心剪力墙结构的具体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