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晶晶 《魅力中国》2013,(20):81-81
摘要:随着中固经济高速发碾。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国际贸易总额不断扩大,中国成了外资银行业务拓展的重要目标。中资银行应善于从其市场经营反营销策略中取长补短,总蛄经验,吸取教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市场经营战略。  相似文献   

2.
张燕敏 《浦东开发》2001,(10):38-39
中国加入WTO,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问题尤其引人关注。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12月颁布了《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暂行管理办法》,1997年批准汇丰、花旗等9家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目前,在上海浦东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已达25家,其人民币业务存贷款总量占大陆境内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总量的80%。一、 浦东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现状及特点浦东新区有外资银行49家,其中25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发展较快,盈利水平较好。据统计,至今年6月末,…  相似文献   

3.
周波 《上海国资》2003,(5):44-45,52
尽管中国已做出五年之内全面对外开放银行业的承诺,然而外资银行早已心急火燎,中国入世的头一个年头,外资银行就已经打响了抢滩登陆战,中国广阔的金融市场,顿时硝烟弥漫。2002年2月,我国公布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成为了外资银行进军中国的推动器。3月,花旗银行即将营运资金增至5.9亿,开始全面经营外汇业务。截至2002年底,中国的外资银行机构已激增至400家,其中营业机构200家,30多家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具有管理、业务经营、资金和政策上的优势。如今,外资银行在国内的发展又有了新动向,许多外资金融机构加速"登陆",代表处纷纷要求升格;外资汽车消费信贷将大举进入;外资金融机构参股国内银行;与中资银行进行合作等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加入WTO已逾4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在华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发展态势良好,外资银行不断增加机构网点,加速业务的创新和拓展,增资扩股,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描述外资银行加速进入的特征表现和探析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路径,进一步分析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中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面对外资银行,应加快自身改革与发展,与外资银行实现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5.
从1979年允许第一家外资银行机构在京设立代表处拉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序幕以来,到2004年10月外资银行分行数已达163家,其中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机构已达100家以上,可以说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业务上外资银行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改革开放后外资银行快速进入中国1979年,第一家外资银行机构——日本输出入银行经批准进入北京设立代表处,拉开了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序幕。1982年我国开始引进  相似文献   

6.
中国加入WTO以来,外资银行不断涌入中国金融市场,并且不断发展壮大。但是时至今日,外资银行没有取得预期的市场地位,最近5年来,在中国的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一直维持在2%左右,尤其是2008年以来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市场份额连续出现了下降。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外资银行在华的经营现状,以及金融危机之后外资银行在华业务发展的新特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同时,对于我国目前对外资银行的监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理财、信息咨询、资产重组和衍生金融工具等中间业务将成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并成为未来商业银行业务的主流。   中国即将加入 WTO,中国的商业银行必将被推上国际化竞争的前沿,与外资银行展开面对面的较量。由于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上的明显优势,他们必将选择中间业务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突破口,给国内银行经营增添巨大压力。中国银行家们应沉着应战,化压力为动力,在市场有需求、银行有能力、效益有保障的前提下,准确把握中间业务的市场定位,正确确定拓展中间业务的近远期目标,稳健地、循序…  相似文献   

8.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模式及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金融投资和金融风险意识也日渐增强,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时机已经成熟.入世后,外资银行加紧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个人理财业务已成为外资银行抢占中国金融市场新的竞争焦点和中国商业银行业务拓展重点.但是,个人理财业务在中国还是新生事物,国内商业银行和居民对此业务还缺乏正确认识.文章拟从个人投资理财的工具入手,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创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外资银行经营战略解析与中资银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现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虽然外资银行在业务经营的种类和地域等方面还有较多限制,但对中资银行来说已明显感受到了外资银行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和压力。截至2003年10月末,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了191家营  相似文献   

10.
随着2006年底银行业竞争放开,外资银行为了开展业务纷纷降低自己零售业务门槛,打出“1元钱的储蓄也可以办理”的口号。这对将营销重点从批发业务转向零售业务的国内商业银行施加了巨大压力。目前各银行对个人客户的争夺可谓如火如荼,纷纷大打营销牌,积极拓展客户。然而为了争取客户而盲目放弃筛选的标;隹,必将自食苦果。因此,探寻适合中国的个人信用评估模型、建立个人信用评估系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韩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原因及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很多外国银行开始进入中国市场,韩国银行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本文通过回顾韩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历史情况,从支持在华韩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中国政府放松对外国银行进入的管制,以及中国日渐成熟的消费金融市场来分析其原因,最后指出在华韩国银行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张清华 《特区经济》2011,(2):110-111
目前为止,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6周年,按照我国政府的承诺,要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本文比较了美、英、日及欧盟国家外资银行准入制度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对调整外资银行继续进入我国金融业市场的准入制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外资银行在促进我国金融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风险。本文从分析外资银行的涵义和特殊性入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国际通行规则,总结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完善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孙紫吟 《特区经济》2012,(7):103-105
我国政府为了履行加入世贸承诺,对在华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原则,逐渐开放本国银行市场。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国情背景下,该原则仍呈现灵活机动的状态。在如此政策背景和市场压力下,在华外资银行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5.
林正聪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4):145-147
文章通过研究对比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水平、资源状况及外资银行竞争优势,分析中资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产品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适用于当前国情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整合营销战略模型及相应的战略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6.
程莉 《特区经济》2007,(7):69-70
在2006年底,中国履行加入世贸承诺,取消了对外资银行的一切非审慎性市场准入限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被大大降低。这也要求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对外资银行实施更加完善的法律监管,调和外资银行的"入侵",对中资银行进行保护。但如今我国对外资银行实行的法律监管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力图从法律执行效力、法律监管内容、立法模式等方面分析并具体论述其法律监管措施的经验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夏园 《改革与战略》2009,25(9):72-74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个人理财服务,在网络化建设、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文章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并通过介绍外资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方面的典型成功经验,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探讨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银行业市场主体,城市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水平与质量决定了其未来市场地位与发展空间。本文从历史的高度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希望能对城市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活动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Using the capital market approach and the equity price data of 14 listed Chinese banks, this empirical study finds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nk size and foreign exchange exposure. This relationship may reflect the larger foreign exchange operations and trading positions of larger Chinese banks and their significant indirect foreign exchange exposure arising from impacts of the renminbi exchange rate movements on their customers. Empirical evidence also suggests that the average foreign exchange exposures of state-owned and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banks in Hong Kong, notwithstanding their limited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banking businesses compared with their Hong Kong counterparts. It is also found that negative foreign exchange exposure is prevalent for larger Chinese banks, suggesting that an appreciation of the renminbi tends to reduce their equity value. It is therefore likely that the banking sector's performance will be hampered. Together with the fact that decreases in equity values generally imply a higher default risk,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cenarios of renminbi appreciation on the default risk of Chinese banks should therefore be closely monitored.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uses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cost efficiency of bank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13.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olicy variables, such as the 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 the interest rate spread and open market operations by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are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cost efficiency of banks, but shadow banking variables may reduce cost efficiency. Among the various bank types, city commercial banks appear to be the most efficient and foreign banks are the least efficient.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s that policy‐makers can have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bank cost efficiency by adjusting macro policy variables on different types of banks and by requiring more information on the shadow banking activities to improve monito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