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力迁移对中国农村经济影响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关艳 《中国农村观察》2006,35(3):70-73,79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劳动力迁移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迁移劳动力汇款的情况,以及影响迁移者汇款行为和汇款数量的因素;迁移者的收入如何改善家庭其他成员的福利;迁移者的收入如何影响农村家庭的投资;迁移者的回流行为,以及影响迁移者回流决策的因素;回流劳动力对家乡经济多样化的影响;迁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迁移如何影响家乡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文章指出,劳动力迁移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将持续,而且会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力、成本、收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史有相当部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农村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转移创造效应。推动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及在转移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自身、社会所承担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是以调研资料为研究的数据基础,利用回归分析法,建立农村劳动力农业就业和非农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Logit模型,探究了在宏观外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各种内部微观因素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陕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促进效应和制约效应。陕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促进效应有:帮助劳动力增加收入更新观念;为输入地的经济增长作出贡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推动各项改革深入进行。陕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约效应有:引起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拉大;对农业及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特有的现象,农民工回流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对国内外关于农民工回流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详实的回顾和梳理基础上,从农民工回流的原因、回流的影响因素以及回流行为所带来的效应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当前研究的不足及未涉及之处进行了简单述评,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异质性视角定量分析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回流意愿,不仅有利于引才回乡政策的精准化,还有助于化解农村"空巢化""老龄化"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方法]文章以农村外流劳动力为研究对象,运用定序Log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回流意愿及影响因素,并对结果进行了异质性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结果]当地有房会增加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回流意愿;未婚、受教育程度低、累计流动时间短、年龄大和职业不稳定会增加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回流意愿;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三、四线城市,年龄和职业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中、西部地区,收入降低会加速东部地区及一、二线城市的农村外流劳动力回流;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回流意愿不存在性别差异。[结论]综合评估返乡劳动力,灵活调整土地资源供给、坚持产业兴乡战略定位,为返乡人才提供发展空间、积极转变引才思路,注重打造乡村文明建设,能够提升引才回乡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农村劳动力回流对家庭农场培育的作用机制,文章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数据,采用Logit模型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农村劳动力回流显著降低了家庭农场培育的概率。通过工具变量法、Heckman两步法和稳健性检验处理后,结论仍然稳健。同时,分别探讨了劳动力主动回流和被动回流对家庭农场培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主动回流对家庭农场培育不具有显著影响;农村劳动力被动回流对家庭农场培育的阻碍作用显著。进一步机制探讨发现,劳动力回流会通过增加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家庭农场培育,但劳动力回流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劳动力在外的社会资本。因此,发挥主动回流劳动力人力资本优势,对其进行培训,更有利于家庭农场培育,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为我国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农村剩余劳动以极其迅猛之势,大幅度地向二、三次产业转移,给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但是,近年来,特别是自1989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全面治理整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潮开始回落,回流速度日益加快,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再度集结,严重地困扰着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回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以山西省长治市230个外出劳动力为样本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愿意回乡发展的劳动力中,年龄小、未婚、外出打工年限少、收入低的劳动力占比较大。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农村收入、农村公共设施、教育条件、交通条件、农村发展机会、资金融资、医疗条件七个影响劳动力回流的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农村收入的影响程度最大,农村公共设施、教育条件次之,年龄大的人则更重视交通条件和医疗条件。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来看,农村劳动力完成了"农村—进城务工—回流—再进城务工—再回流"的路径迁移。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再回流问题进行研究和剖析,明确农村劳动力再回流的社会原因包含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且该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为了妥善处理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再回流问题,从政府、企业、高校、个体等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金融需求不断增加,其中尤以农户信贷资金需求的增加最为明显。而农户作为农村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他们的信贷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到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效果。为了解农村信贷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文章以农户为受访主体设计了调查问卷,得到山东省17个地市农户信贷供需状况的调查问卷数据,并对农户信贷的需求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信贷需求的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结论:内部影响因素方面,家庭人口规模、劳动力人数、农户家庭收入水平、户主文化程度、收入来源、对金融机构的了解程度以及以往的借贷经验对农户的信贷需求有显著影响;外部影响因素中,金融机构对贷款申请人的资格条件限定、贷款利率水平和贷款额度对农户的信贷需求有显著影响。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背景下,农地流转呈现放缓的趋势。本文结合农村劳动力回流新趋势,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深入探讨了就业距离与农地流转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发现,无论是就近就业还是外出就业,只要两种就业模式可以及时补充家庭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需求,形成家庭内部劳动力分工,就会抑制农地转出,相对而言,就近就业对农地转出的抑制作用更大,但这种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并不会显著促进农地的转入。农村劳动力回流增强了就近就业对家庭农业劳动力的补充作用,进而延缓了农地转出;而回流劳动力并不能满足家庭农业生产规模扩大的劳动力需求,对农地转入的影响不大。研究还发现,农户前期的资本投入(购买农业机械)对农地转出具有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家庭、外出规模较小的家庭,其所形成的内部分工对农地转出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家庭外部环境是影响劳动力家务时间配臵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对城乡劳动力家务时间配臵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利用CHNS中1989~2011年的纵向调查数据,采用发展模型,分析了劳动力调整家务时间的机制并做了城乡间的比较。结果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劳动力的家务时间呈现出先下降后回升的"正U型"变化态势;劳动力家务时间配臵的地域差异并不明显;劳动力的家务时间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并未遏制家务分工中性别不平等加剧的趋势;城镇劳动力的家务时间要多于农村劳动力,城乡差别导致农村劳动力家务时间调整的波动幅度更大。本文认为,保持经济稳健运行、消除城乡差别、发展教育事业、消除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并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发展,是促进家庭内部性别分工平等化、推进城乡社会福利均等化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灵 《农村经济》2004,(12):96-97
小城镇是介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城市和农村的桥梁。近年来 ,我国小城镇建设不仅成了农村经济的增长点 ,而且其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农村人才的回流、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等相辅相存、互相影响 ,使农村许多潜人才转为了显人才 ,使农村低层次人才转为了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经济》2003,(2):F002-F002
白南生、宋洪远等编写的《回乡 ,还是进城 :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一书近日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在福特基金会资助、农业部农村经济中心承担的“中国农村劳动力回流问题研究”课题报告基础上修改完成的 ,也是目前国内关于农村劳动力回流问题研究的一部最为系统、全面的专著。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年盛一年的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出就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 ,中国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的主体始终处于一种流动状态 ,并未成为输入地稳定的移民 ,其中绝大多数仍将返…  相似文献   

16.
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继 《农村经济》2004,(11):92-94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并通过研究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 ,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出了从农业内部和外部来拓展就业空间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中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因素越来越多,而不利于农民增收的因素依然存在,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劳动力在农村内部流动缓慢;二是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成本高;三是流入城市的劳动力受到不应有的歧视。究其原因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二是户籍制度的约束和限制;三是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不健全;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为此,有关各方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消除这些农村劳动力流动中阻碍农民增收的因素,具体对策包括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规范和健全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等等。  相似文献   

18.
家庭资源禀赋差异与社会福利的发展向度是影响农村老年贫困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农村老年贫困分解为经济贫困、健康受损与精神孤独三个维度,利用2011年中国老龄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实证分析了家庭资源禀赋、社会福利制度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农村老人经济贫困、健康受损与精神孤独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家庭收入、子女的资源供给等家庭禀赋因素以及公共养老金、公共医疗服务可及性都会显著影响农村老年贫困的发生。并且,农村老人经济贫困、健康受损与精神孤独三个维度之间也存在很强的正向关系。提高家庭养老保障能力与社会福利项目的福利水平成为防止农村老人陷入贫困状态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对儿童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忽视了由个体家庭特征等微观因素和户籍制度等宏观因素引致的回流儿童这一群体。回流不仅代表儿童生活学习环境的物理位置变动,还可能对其多种能力产生影响。本文运用四川及河北两省13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回流对贫困地区农村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回流显著降低了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数学成绩,且该结果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研究还发现,随着回流时间的延长,回流儿童的认知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初步的机制分析表明,学校教育和家庭关怀的缺失是回流儿童认知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长江流域贵州、湖北、江苏和浙江4省1122个水稻农户调查数据和处理效应模型,在解决自选择问题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回流的外出务工劳动力正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而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总体上导致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下降14~15个百分点。但是,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技术培训、种植规模和地区异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