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休闲渔业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加勒比海地区兴起,中国的休闲渔业经过20余年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发展仍存在明显差距,论文采用全国28个省市2003-2016年的数据研究了劳动力增量对休闲渔业产值的作用。检验结果显示休闲渔业的发展不仅与地区有关,而且也与当地的渔业基础有关。大部分沿海地区存在渔业资源无法支撑休闲渔业与传统渔业同时发展的问题,需要进行产业创新以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出;内陆地区大部分省市的渔业基础相对薄弱,面临着渔业资源虽然充足但缺乏足够的劳动力推动休闲渔业发展。同时,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意味着各地在制定休闲渔业发展政策、调整渔业产业结构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渔业资源开发现状,从不同的侧重点推动休闲渔业发展,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抓手和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2.
江苏沿海地处我国沿海经济低谷区,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打造我国东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阐述了江苏沿海地区增长极发展的内力驱动,分析了沿海地区增长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我国东部沿海经济低谷区崛起,培育江苏沿海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由于城市化、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正经历着产业的结构转型,而这使得沿海地区农信社已不可避免地面临一次经营模式的挑战。笔者就新形势的变化,粗略探讨沿海地区农信社发展所面临的隐忧。  相似文献   

4.
沿海地区的社队企业设备贷款以发展水产品加工业为其主要投向,其理由是: 第一、水产品加工业,现在仍然是沿海地区渔业生产中的薄弱环节。解放以来,沿海地区的渔业生产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但  相似文献   

5.
沿海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对策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沿海地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二,三产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外向型经济发展等调整农业产品结构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海洋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全国各主要沿海地区的结构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果效率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配套设施等存在正相关。结合当前向低碳海洋经济转变的政策和趋势,以及目前海洋产业结构的欠缺,我国应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各沿海地区应"因地制宜"发展新兴海洋产业以及建立保障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7.
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河北省正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强力推进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而财税政策对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建设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财税政策应坚持的原则,以及相应财税政策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开展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及其时空格局研究,对农田生态系统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农作物经济产量法分别估算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并构建生态承载效率指数、经济贡献效率指数对2007—2016年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变化以及公平性进行研究。结果 (1)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先上升后下降,并呈中间高,南北低的分布格局。化肥、农药使用是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农膜、柴油使用对碳排放影响逐渐增加。(2)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体呈上升趋势,呈中西部高,南北低的分布格局。稻谷和小麦碳吸收占比高达75%,蔬菜碳吸收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84%,逐渐成为江苏沿海碳吸收重要来源。(3)江苏沿海地区10个县(市、区)农业发展的生态、经济效率较好,启东市、海门市、赣榆区、盐城市区、大丰区、射阳县等6个县(市、区)碳汇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低于碳排放比例,是影响江苏沿海地区农业低碳发展的关键地区。结论 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动态区域差异较大,需要针对不同区域情况制定和完善差异化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9.
该文初步分析了江苏沿海地区的主要特征、优势,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以及通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初步成就。在此基础上提出沿海地区农业发展的定位、方向,进一步明确沿海地区农业发展的重点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渔政》2010,(2):24-24
6月18日,山东省暨日照市渔业资源修复活动在日照市启动。贾万志副省长为渔业资源修复仪式的举办发来贺信,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副主任居礼、黄渤海区渔政局局长刘元林、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参加了启动仪式,并乘船赴日照港外海进行了增殖放流,参观了人工鱼礁建设及生态效果情况。  相似文献   

11.
农业生产工业化,是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农业实现由弱质产业向优质产业发展的战略性举措.我国城郊和沿海地区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势必走这种路.从城郊和沿海地区的实践来看,农业生产工业化也有一个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从目前各地发展来看,有这么几种形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正>休闲观光农业是新兴产业,也是朝阳产业,对促进江苏省沿海地区的资源综合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农耕文化传承、农业农村发展、农民就业增收等都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休闲观光农业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广泛支持,离不开企业自身的不懈努力,离不开全社会积极营造的发展氛围。为进一步加强江苏省沿海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1项目背景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苏发[2009]10号),强调"着力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施技术创新工程,集  相似文献   

14.
基于马歇尔的经济外部性理论和地区特征,建立海洋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并利用2006-2012年我国11个沿海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各因素对海洋产业集聚的影响作用。通过对计量结果的分析得出,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是促进海洋产业集聚的显著因素,劳动力市场共享、地方政府竞争和对外开放对海洋产业集聚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显著。各地区应综合考量各自比较优势和地区发展状况,根据不同影响因素促进沿海地区形成最优化的海洋产业集聚,从而充分发挥其对沿海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江苏沿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南通、盐城和连云港 3市 ,土地总面积为 3 0 4 2 8平方公里 ,占江苏省陆地总面积的 2 9 7%。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蚕桑基地之一。前些年 ,虽然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开放环境 ,但未能带动江苏沿海地区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滞后于苏南地区 ,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江苏经济增速趋缓。这种状况与江苏沿海经济强省的身份极不相称。大力发展沿海地区农村经济 ,对于推动沿海地区城市经济发展 ,提升江苏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1 沿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基于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环渤海、长三角和泛珠三角沿海地区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针对各区域规模化发展的态势,综合考虑区域布局、产业发展等因素,从淡化水进市政管网、品牌建设、海岛分类示范等方面对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区域发展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沿海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新一轮沿海开发的号角已经奏响.农村现代化是沿海地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江苏沿海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区域内协调发展是提高江苏沿海经济水平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沿海地区发展的成败.论文在对沿海地区认识的基础上,首先选取11 个指标构建了沿海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评价体系,运用分...  相似文献   

18.
沿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对策鹿生伟一、沿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更是走在了前列。沿海地区有不少是传统的农业区,农业基础较好,乡镇企业...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我国沿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组织结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技术创新和宣传教育等活动的研究发现,沿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健康发展对稳定水产品安全供给、渔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沿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现状,从体系机制发展,水产经费保障、推广队伍建设和推广体系管理四个方面实证考察了当前沿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在归纳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多元化推广体系、深化推广体系改革、增加推广经费投入和加强推广队伍建设的关键举措,以期完善当前沿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  相似文献   

20.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提出了中心-外围理论,并提出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分析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集聚的特征及制造业集聚的动力,认为沿海地区制造业集聚的自我强化动力来自于"技术外溢"、"国外市场优势"和"本地市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