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郁达夫以现代文学家著称,但其爱国思想和行动却更为珍贵。郁达夫一生才高八斗,形骸放浪,思想行踪扑朔迷离,但理其脉络,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他那颗金子般发光的拳拳爱国心。  相似文献   

2.
《新智慧》2008,(10):86
20世纪30年代,神州新闻界、文学界邀请文学家郁达夫去做一次学术性演讲。郁达夫对当时学术界那种冗长空洞的演讲十分反感,认为这是空耗时间,浪费生命,他本人不愿意接受邀请,但盛情难却,还是去了。他一到会场就跑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大字“快、短、命”,随后朝台下看了看,开始了演讲: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的小说中,安庆书写不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浸润着强烈主观色彩的自然风景和流淌着个体心灵诉求的日常生活图景,折射出郁达夫在1920年代的自我矛盾、痛苦和焦灼。同时,此种书写,也为探寻20世纪20年代的安庆提供了一份可贵的文学地图。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在小说中塑造了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零余者”形象系列,除此之外,郁达夫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女性形象也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现象。这些女性形象体现出郁达夫在小说创作中的艺术探索和美学追求,具有较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蕴涵,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对郁达夫小说中女性形象及其文化与审美价值的分析开掘,会加深我们对郁达夫的文艺观和审美倾向的认识,从而丰富和扩大我们对郁达夫小说的整体性审视。  相似文献   

5.
作为"五四"以来优秀作家的郁达夫,在其早期创作中,既明显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也有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强烈冲突的背景,而且在其个性气质的导引下,找到了其个性心理、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主义技法的契合点,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端木蕻良是裹挟着一股浓郁的"边塞诗风"扬名中国现代文坛的,其成名作<鸶鸶湖的忧郁>,真实细致地描绘了在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满政府残酷统治下的百姓生存境遇和生命体验,并将这种体验放大上升至民族国家的高度,作品中极具隐喻和象征色彩的自然视景同置身其间的主人公一起,在忧郁的情调中蜕变,文本内在的巨大张力使作品具备了较为深邃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7.
毕淑敏  于隽 《新智慧》2005,(11):50-51
忧郁是一只近在咫尺的洋葱,散发着独特而辛辣的味道.剥开它紧密粘粘的鳞片时.我们会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庐隐的小说创作研究,探寻了作家身世、情感、环境与小说的渊源.目的在于让读者了解,“五四“新文学拓荒时期作家既有的勇气,以及与旧时代的瓜葛.笔下人物哀怨忧郁的命运,无不体现出作家思想上的彷徨和苦闷.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郁达夫小说的创作个性、艺术风格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特别是“私小说”之间的关系。由于生活时代、个人遭遇、本身气质、学习环境与“五四”文学革命等原因,郁达夫接受了日本“私小说”。它具体表现在汲取“私小说”以身边事为题材,艺术地再现自我,具有强烈的“自叙”色彩;不着眼于外部事件的描写,而重在刻画心境,具有强烈的抒情格调。但两者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日本“私小说”回避现实矛盾、脱离社会生活,而郁达夫小说中个人痛苦的诉说,概括了社会的痛苦,他加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大合唱。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张贤亮及其作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郁达夫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缺憾是社会压抑和家庭苦难的共同产物 ;作者在展露人物痛苦、碰撞社会虚伪时有失警觉和节制。张贤亮的文化 -心理结构十分复杂 ,“自我”在此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从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分析郁达夫与佐藤春夫艺术个性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五四”以来优秀作家的郁达夫,在其早期创作中,既明显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也有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强烈冲突的背景,而且在其个性气质的导引下,找到了其个性心理、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主义技法的契合点,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特殊的家庭使伟大作家曹雪芹从小形成了对女性深入而独特的认识,他那同情女性而叛逆封建家庭的心理从此便驱使他在《红楼梦》中写出了一位可泣可叹的“忧郁女性”——林黛玉。试图从心理分析的视角出发,来探究一下作家塑造这位“忧郁女性”的深层所涵盖着的作家自身的生存体验、生活经历和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20年代郁达夫曾经是与鲁迅齐名的现代作家。许峨认为“真正能懂他的作品和读懂他这个人的恐怕不多”,这是由于作家用自己复杂独特的性格曲尽其意地展现人物既孤独抑郁又热情坦率,既自卑懦弱又狂傲自负,既叛逆激进又传统保守的性格。作家的复杂性格使他的人生频添许多曲折,也使他的作品折射出多棱的光芒,光芒之后往往弥漫着挥之不去的窒息压抑。  相似文献   

15.
在五四高扬人性的大潮中,郁达夫一方面推崇个性解放,反抗传统伦理对人性的压制,提出了对个体本位主义的“自我”的追求,并将这种“自我”贯彻落实到了文学创作中去。但是,另一方面,在对“自我”的追求中,郁迭夫却又无法从内部确定其存在的意义,导致“自我”实现层的丧失,他的自然观点、文艺理论上的宣泄说的提出、他的消极避世与忏悔的思想以及他后期对革命的摇摆态度上都体现他的迷失性。本文揭示了郁达夫这一迷失性特征,同时从文化及时代背景的角度出发对其这一美学品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抗战时期在南洋的失踪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之谜。文章认为,历来对郁失踪原因和下落的解读主要有三种,即胡愈之的传说、铃木正夫的实证、黄锦树的想象,文章对这三种解读进行了比照并分别做出了解析评说,以期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小说的主人公中有一群具有矛盾分裂心理精神特质的“零余者”,人格中纠缠着青春与迟暮,情欲与理智,骚动与退缩等多重心灵冲突,即“敞开”心理与“自闭”心理的对立。本文试图以主人公的性格气质,心理情绪,个人精神禀赋等自相矛盾的心理因素为考察点,旨在发掘其心理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8.
本论文就郁达夫的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中三个性情、思想、志趣各不相同的女性:冯世芬、郑秀岳、李文卿进行论析,探索其不同的女性形象:理性坚强的英雄冯世芬,软弱贪婪的弱女子郑秀岳和直觉享乐的李文卿,并由此分析人道主义作家郁达夫蕴含文本中的女性观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1924—1926年间作为鲁迅的彷徨期,既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他思想纠葛最复杂的时期。作者对《朝花夕拾》进行文本细读,采用论人论世、全人全篇和心理分析法,侧重从回忆过程的艰难曲折和文本忆昔的心理纷扰两方面,深入研究鲁迅在彷徨期借重提旧事而形成的不算成功的"蛰伏"。  相似文献   

20.
苏曼珠和郁达夫以男女情爱为题材的小说是对中国古典言情小说的继承与超越。自我情感体验的强烈介入,使其情爱小说具有极强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同样是基于敏感的心灵对时代的感应,苏曼殊小说中的情爱世界是社会的、伦理的、以婚姻为基础的;而郁达夫的是个人的、心理的、以情欲为基础的,古典言情小说中的“情—礼”矛盾转化为内心的“灵—肉”的冲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