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郭丹茹 《新远见》2011,(5):74-77
在灾难事件报道中.报纸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两种:新闻图片与文字报道。在灾难报道中,新闻图片甚至比文字报道更为重要,因为灾难性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异常性等特点,单一运用文字叙述很难再现事件现场及救援情况.而采用几张现场图片不仅突出了现场感.还能提高报道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2.
秉刚 《企业标准化》2006,(1):123-123
就在2005年即将结束的时候,路透社评选出该年度十大新闻图片。这些图片有的反映了灾难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如印尼空难、印度洋海啸及南亚大地震等,有的则以战争为主线,如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的图片、等等。上面这幅图片是其中的一幅。它反映了2005年全球面临的禽流感威胁。  相似文献   

3.
阮琦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278-278
媒体的审美趣味直接关乎其传播效果,灾难新闻的视觉传播尤其如此。在“5.12汶川大地震”周年之际,文章通过回顾地震电视报道、新闻图片并从“真”、“善”的角度剖析其美学意义,最终得出结论:只有以“善”为原则,对灾难新闻中的“真”进行事实、角度、技巧的三次选择,灾难新闻的视觉传播才具有关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姚艳春 《活力》2013,(9):54-54
新闻摄影是纸媒体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它已成为读图时代的新闻“快餐”。摄影是瞬间形成的产物,那么.如何运用瞬间思维把新闻摄影拍好?这是包括摄影记者在内的很多媒体人一直在努力探索的。  相似文献   

5.
包洪生 《活力》2012,(8):201-201
长期以来,在新闻摄影界,一直探讨着一个问题,这就是:新闻摄影中是否需要讲究美?有人认为,新闻摄影其主要特征是新闻性,只不过用图片的形式来表现新闻而已,至于存在美,也是偶然为之:也有人认为.既然新闻摄影也属于摄影,那就应当属于艺术范畴,必须强调摄影的艺术美感。那么,新闻摄影中是否要有美学的因素呢?  相似文献   

6.
陈明芳  何易雯 《活力》2010,(12):211-211
如今,互联网加速信息传播,人们随时可以在第一时间上网了解各种新闻,从大量文字资讯到新闻图片。作为一个报纸新闻摄影记者.如何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与时俱进,准确、及时、高质量、高标准提供新闻摄影图片报道.从而满足受众需求,这是每一个新闻摄影记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洋 《活力》2010,(8):324-324
哈尔滨大工厂多、科研院所多、大学多,报纸的图片新闻报道这三个行业的相同点就是科技新闻。笔者进报社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以来.一直对科技题材情有独钟。作为市级媒体的摄影记者,立足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所以如何做好科技新闻摄影报道是经常思索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作为一名新闻摄影工作者,有责任去用镜头记录科研人员刻苦钻研业务的精神风貌:用独特的视觉反映科研和生产方面的的辉煌成就。结合这几年的经验浅谈一下哈尔滨科技新闻摄影报道:  相似文献   

8.
徐平 《活力》2012,(2):136-136
由于现代受众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一些媒体传播的“小众”趋势,对图片的需求也体现出多样化,直接导致了当今新闻摄影内容上的“全覆盖”趋势。在全新的传播时代,一个具备多种传播形式的传媒集团应该主动把握新闻摄影发展的新趋势,才能在新的竞争中占据“更快、更高、更强”的位置。不少摄影之所以没有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新闻性,或者新闻性不强。  相似文献   

9.
周淑兰 《活力》2011,(2):103-103
广播民生新闻是一种立足本地,以平民视角客观、真实地反映普通百姓的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表现形式。广播要想在新闻大战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追求个性化、异质化,也即个性化生存途径。这就像电视追求“好看”一样,广播要追求的是“好听”.这就必须将新闻做精做巧。针对新的竞争态势,打出“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口号。不管是从内容还是形式,都立足于“民生、民情、民意”。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接受信息时是有选择的,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图像和图片都是以视觉为传播方式的媒体,图像画面主要用于电视和互联网;新闻图片主要用于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及互联网。新闻图片比电视画面的连续性要差,却更显示出它的选择性,用不连续的片段来表现完整的事件过程,因此新闻图片选择的必要性要比电视强得多,新闻图片摄影要通过选择经典的瞬间来迎接电视的挑战。新闻图片摄影在选择中不仅要考虑新闻信息传播的需要,通过光圈、快门的调整以及景深、构图等控制达到技术的标准,凝固决定性瞬间,还要坚持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等特性,处理好新闻选择中的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1.
沈德新 《活力》2011,(12):230-230
灾难性事件包括自然性灾难事件和社会性灾难事件,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难以避免灾难性事件的发生。面对灾难性事件.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供丰富、连续的新闻信息.尊重和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讲究报道的方式和方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  相似文献   

12.
罗春梅  刘春颖 《活力》2004,(3):94-94
人口新闻,包括有关人口计划生育方面的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图片、新闻评论等。人口新闻应真实地把人类所面对的自身再生产问题向公众传播,以引起政府、社会公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进而形成一种有利于解决人口问题的社会舆论合力,并促进人们的自觉行为,这是中国人口新闻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王晖 《活力》2011,(17):53-53
新闻图片.是通过视觉手段来传达信息的新闻报道体裁,是构成新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传统媒体——报纸.还是新兴媒体——网络我们都可以看见新闻图片的身影。在如今的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图片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西方学者把图片比作报纸版面的“心脏”,认为新闻图片不再是点缀版面的工具,而是把消息直接、及时传送到读者面前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新闻图片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14.
王浩宇 《活力》2014,(17):62-62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由于使用的手段不同,摄影记者要通过“表层”捕捉主题,反映本质,是运用视觉形象来传递新闻,所以说,摄影记者必须具备更敏锐的观察力。  相似文献   

15.
新闻摄影已经进入"读图时代",新闻竞争日趋激烈.新闻图片在传递新闻信息中,能够把许多复杂重大题材浓缩在一个画面上以真实、生动、直观的形象,吸引读者注目.报纸如何科学地使用新闻图片,成为各家报纸版面编辑、主编、总编辑更加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鹏程 《活力》2005,(10):160-160
图片是报纸版面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和科技的发展,图片在报纸版面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不需要复杂的解码和演绎,直观形象,比阅读文字更加快速、轻松。一幅好的新闻照片不仅具有再现新闻现场、记载真实瞬间的作用,而且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穆青在《文字、摄影两翼齐飞》一文中指出:“文字报道再多,时效再快,也不能代替摄影。图片报道征服读者的力量相当大,它比文字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7.
图片说明:2005年10月23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一处村庄,一只公鸡向外张望。由于禽流感威胁,葡萄牙一天前禁止了露天市场的所有禽类交易。(新华社发)就在2005年即将结束的时候,路透社评选出该年度十大新闻图片。这些图片有的反映了灾难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如印尼空难、印度洋海啸及南亚大地震等,有的则以战争为主线,如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的图片,等等。上面这幅图片是其中的一幅,它反映了2005年全球面临的禽流感威胁。据相关媒体报道,在2005年里,我国共发生禽流感疫情30起,一共有11个省区、23个地市、30个县(市区)、55个乡镇、112个村庄发生30…  相似文献   

18.
于立新 《活力》2013,(4):166-166
“新闻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迅速、准确地判断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能力,又称为“新闻嗅觉”、“新闻鼻”。是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职业敏感。而在从事记者工作的几年当中的也真正感觉到,作为一名称职的记者,要逐步学会这样的本领:练就一双敏锐的眼睛.能迅速捕捉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并从“小”中看出“大”来,从“形”中找出“神”来,这就是新闻敏锐性。  相似文献   

19.
朱文熹  孟繁俊 《活力》2010,(17):58-58
如今,“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理念。越来越成为各报的自觉行为。但是.在日复一日的常规报道中。图片能够挑大梁、唱主角的情况不仅少,而且局限于大事大处理的特殊版面。究其原因还是好图片太少,大量图片报道题材单一、拍摄角度老套、形象不够生动、技巧运用不当,新闻价值不高、时效性不强、拍摄质量低下.弱化和削减了新闻图片的表现力。因此,报纸要推进图片报道创新,  相似文献   

20.
辛晨 《乡镇论坛》2008,(33):39-39
世界著名自然灾难专家、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地球物理学教授比尔·麦克古尔在其新书《7年拯救地球》中提出:人类只剩7年时间来拯救地球和人类自己,如果温室气体在这7年中无法得到控制,那么,地球将在2015年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包括战争、瘟疫、干旱、洪水、饥荒、飓风在内的各种灾祸将席卷地球,使人类遭遇“末日式劫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