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经济学里,并没有“假日经济”这一学科概念。把假日和经济联系起来,称之为“假日经济”,是国人在语言字上的创意,其意思是指假日给人们和社会带来的商机以及其他一些的经济现象,如假日交通运输、假日购物、假日餐饮、假日旅游等。“假日经济”对于商家来说,  相似文献   

2.
关于假日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日经济从实行双休日制度开始初见端倪,到近几年国庆、元旦和春节渐成气候.假日经济带来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于假日的许多思考和担忧.  相似文献   

3.
孙素华 《辽宁经济》2002,(10):57-57
随着1996年双休日制度的实行,“假日经济”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兴起,1999年国庆长假成为引爆“假日消费”的导火索,一时间旅游景点爆满,交通线路紧张,旅馆告罄,商场人头攒动,政府呆了,商家傻了,消费者蒙了,假日经济所带来的正面效果和出现的种种问题开始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广大零售商家也开始着手对假日经济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分析。商家如何把握住假日,利用好假日提到日程卜来,商家怎  相似文献   

4.
假日经济是伴随着我国第一个"黄金周"而出现的.本文认真总结假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研究如何使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大力发展经济,增加经济发展后劲;加强对假日经济的科学规划、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加快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假日有效供给;建立预约消费和预约信用制度以及信息预告制度;继续加强对我国假日经济现状和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冯福  何水 《北方经济》2007,(2):13-14
从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长假制度,假日期间,旅游、食品、娱乐等行业出现"即期繁荣",由此产生了"假日经济"一说.然而,长假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假日是否经济,值得怀疑.并且,在市场经济中,消费收入函数比例几乎是一个定值,长假带来的即期繁荣前后很可能是消费的萧条,长假刺激消费从长期来看作用可能有限.其次,假日消费主要针对的是城镇居民家庭,而忽略了广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所以,调整休假制度,加速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才是利用假日扩大内需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朱伟 《湖北经济管理》2013,(24):104-105
假日经济是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作用下发展起来的,曾一度让疲软的内需市场出现“即期繁荣”,也给作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的酒店业发展带来了活力.本文仅以武汉地区假日经济背景下酒店假日营销问题为例,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方法和建议,促进武汉酒店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淮博士和北京商业干部管理学院教授李飞博士认为,假日经济在我国才刚刚开头。假日经济:政府的策划?记者:有人认为假日经济是政府的一次成功策划,不延长假日,不抽前补后形成7天长假,国民就不可能释放出如此规模的消费潜能。陈淮:长假确实促进了消费拉动了内需,政府只是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规律而已。如果仪凭主观愿望出台政策,于事无补之外还会带来副作用。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已经交叉出现了富裕和闲暇阶段的消费需求,一些人有钱有闲了,另一些  相似文献   

8.
假日经济从实行双休日制度开始初见端倪,到近几年国庆、元旦和春节渐成气候。假日经济带来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于假日的许多思考和担忧。  相似文献   

9.
杨敏 《南方经济》2001,146(11):25-28
假日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经济现象。假日旅游是假日经济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本文试图通过对假日经济及假日旅游市场等因素的分析,为我国旅游产业在假日经济形势下的健康发展提供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99年9月颁发的国务院“假日办法”,中国公民每年享有114天假日一一这让我们成为按照闲暇时间衡量的最奢侈的民族。为消耗掉这些闲暇时间,按照违背了市场运作基本原理的“管理消费”的思路,举办一系列“黄金周”。每年三个“黄金周”就消耗了除其他假日之外全年劳动时间的大约1/10。  相似文献   

11.
只有将假日制度、传统文化和旅游消费内需等全盘考虑,才能有助于中国假日经济的良性抬头。黄金周甫过,全国假日办便迅速推出了"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这份鲜见地吸引了211万网民广泛参与其中的问卷调查,却引来了半数以上网友的吐槽和质疑。围绕在假日设置欠乏合理、假日经济涸泽而渔的批评声音,广泛发之于报端和网络。事实上,民众对于假日安排不合理的质疑,非一日之寒。而其背后,也不仅仅是假期制度本身。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增长,以旅游为代表的消费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马克思有关自由时间的核心思想及观点进行了总结,包括自由时间的概念、自由时间的使用方式、自由时间对人类的价值,自由时间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基于该理论对中国当前国民休闲领域存在的矛盾和制约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现阶段中国国民公共假日总量事实上和生产力水平是相匹配的,短期内不应该有大的增加;但是中国国民闲暇时间在社会阶层之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应该适当对"休闲弱势群体"予以关注;在未来应该将闲暇时间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目标之一,并加大对国民的休闲观念、休闲方式教育。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总体步入小康,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为人们外出旅游活动创造了许多便利条件,加上政府鼓励发展旅游业,以期通过"旅游经济"这"无烟工业"拉动内需.特别是双休日和1999年9月开始的延长"春节"、"五一"、"十一"三节的假期的长假制度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使近年来已逐渐升温的旅游热更加火爆,"假日旅游"、"旅游黄金周"、"假日经济"成为人们谈论的时髦话题.然而"旅游热"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等等,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笔者认为旅游的本质是人们一种户外的游憩行为,"推浪式"的"假日旅游"是一种不正确的误导,旅游和经济不应过多的联系在一起,"旅游热"产生、形成有许多主、客观因素,以下从闲暇、游憩和旅游心理等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一、“假日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假日经济”是一种特殊的消费经济,它是一种以休闲消费为主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主体消费。无论是有形商品消费还是精神文化消费都浓缩在短短的几天假日中实现。它是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多元化的产物。“假日经济”是在特定时间内集旅游、休闲、购物、美食、娱乐为一体的涵盖所有服务行业和商业业态的综合经济活动。旅游、商业和交通业形成了“假日经济”的三大支柱。具体来讲:  相似文献   

15.
自1999年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颁布以来,随着春节、"五一"和"十一"各公休七天的"假日黄金周"制度在全国统一实行,再加上原有的各类学校一年一度的、时间基本统一的寒暑假,以及各地民工季节性的放假,零售、餐饮、旅游等行业都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节日期间爆发式的消费浪潮,让人们真正领略了假日经济的威力.伴随着节假日增多,节假日消费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正如北京大学副教授于小东所说,假日经济对经济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刺激消费,拉动需求".  相似文献   

16.
林影 《沪港经济》2008,(5):36-37
假日经济的产业体系涵盖面之广,几乎涉及了第三产业中的绝大部分行业,除作为假日经济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外,商业、餐饮业、娱乐业、体育产业、交通运输、影视业、会展业、广告业,甚至彩票都是假日经济的一部分。目前,我国每年的法定节假日巳达到115.3天,提升假日附加值、增加假日吸引力,成为每一个城市发展“假日经济”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人们拥有很多的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而能否遵守闲暇道德,正确地度过闲暇时间,乃是关系到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问题。说起闲暇道德,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里早就注意了,法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创造了一所"国立群众学院",旨在提高人们闲暇活动的质量,培养具有"活力的人"。不过,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也出现了  相似文献   

18.
冯福  何水 《北方经济》2007,(1):13-14
从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长假制度,假日期间,旅游、食品、娱乐等行业出现“即期繁荣”,由此产生了“假日经济”一说。然而,长假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假日是否经济,值得怀疑。并且,在市场经济中,消费收入函数比例几乎是一个定值,长假带来的即期繁荣前后很可能是消费的萧条,长假刺激消费从长期来看作用可能有限。其次,假日消费主要针对的是城镇居民家庭,而忽略了广大的蓰村消费市场。所以,调整休假制度,加速蓰村消费市场的启动,才是利用假日扩大内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假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持续发展策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日经济是由各种资源供给和需求而形成的经济 ,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发展。目前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还低 ,消费观念未彻底改变 ,服务设施不适应消费结构变化 ,制约着假日经济发展。必须提高对它的认识 ,加强规划和政策扶持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拓展假日经济空间 ,以休闲经济学作指导 ,促进假日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最后一个假日“黄金周”已经离我们远去,新世纪的假日正向我们走来,过去的假日曾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但也留下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发展假日经济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