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辽宁省农调队2003—2006年的农村固定农户连续跟踪调查数据,对辽宁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辽宁省的农业劳动力已表现出"老龄化"现象,而且近年来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总体上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发展不能长期建立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基础之上,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难题,必须找到合理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粮食基本自给,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左右。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间利益协调机制。抓好其他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大…  相似文献   

3.
粮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生活、生产物资,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粮食安全与金融安全、能源安全一道被列为国家经济发展"三大安全"。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现象。本文基于1990-2017年数据,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外流对我国粮食产量及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流对我国粮食产量没有显著影响,而农业技术进步、耕地面积与化肥使用量对粮食产量影响显著。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自从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得到了我国学术界和社会上的普遍关注。文章采用CALT模型,从农业生产的条件、能力、水平及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等4个方面量化考察了甘肃省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分析了甘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如何进一步提高甘肃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敬  张阳艳 《农村经济》2012,(7):105-108
基于1980年到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对农业劳动力转移与我国粮食产量的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业劳动力持续的减少显著地增大了我国粮食的供需缺口,表明我国农业劳动力存在着过度转移的现象。所以当务之急就是通过减少种粮成本,降低种粮市场风险等政策,增加种粮收益,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减少农业劳动力转移,提高粮食生产量,减少我国粮食缺口。  相似文献   

6.
商品化、工业化、城市化是人类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步入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必由之路。在这过程中,农业劳动力份额和农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下降,是必然趋势;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建国40年来,我国的工业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0%,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却仍然占70%左右,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到本世纪末,我国将面临“人口爆炸”的严重形势。据中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如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农农民年龄已接近60岁,日本等国家务农农民年龄也都在50岁以上。"老人农业"现象已成为困扰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难题,这是农业比较效益低、城镇化进  相似文献   

9.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与协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玉鸣 《农村经济》2004,(12):19-21
章采用灰色关联与协调分析法,对中国1985-2002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总产值)及其影响因素;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农机总动力、收购价格、受灾面积、灌溉面积、农业劳动力、农业技术人员、财政农业支出、农业生产投入、科研费用、役畜、农村用电量等13个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一些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益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发展高效规模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9年,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实施"四大方略",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真正使高效规模农业成为安民富民的基础产业.  相似文献   

11.
扎实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强化信息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对于引导生产经营,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发展高效外向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江西于都县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研究农民外出务工对农业生产的双重影响。通过对比2000年和2013年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变化情况、现状及特点,发现近年来无论是从转移的产业方面还是渠道均有所变化,并出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回流现象;并从收入、耕地、农业生产结构等方面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双重影响;并从国家政策、教育、土地集约化经营和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必须把重视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对规划纲要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态势下,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农药施用与农业经济增长关联状态及其影响因素,为实现"控药减害增收"的目标提供借鉴。[方法]基于2005—2015年数据利用脱钩理论和对数平均分解指数法分解进行分析。[结果]中国农业经济增长伴生大量农药施用,仅少数省域表现出农药施用和农业经济增长扩张绝对脱钩的理想状态,东北西北部分省域农业经济增长则以更大幅度的农药投入增长为代价。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规模和技术进步效应是推动农药施用与农业经济增长脱钩的因素;东部地区种植规模变化、劳动力规模和技术进步因素均是推动农药施用和农业经济增长脱钩的因素;东北地区仅劳动力规模效应成为推动脱钩的力量。[结论]推动农药施用与农业经济增长脱钩需要强化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普及,完善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支撑,推动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加大对环境友好型低污染农药和肥料的推广度;构建农户施药的多重约束机制,完善农业病虫灾害保险减少农户对生产过程的风险感知,发挥农业合作社对农户施药行为的规制作用,完善产品分级认证和安全准入制度;通过农地合理流转和农业机械化等方式集约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因地制宜推动农药施用与农业经济增长脱钩,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设计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各地农牧团场加快了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市场化、壮大经济实力、调整经济结构、产业发展重点与布局的步伐。农牧团场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能否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到团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本文介绍了农牧团场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生产现状,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国农村社会进入了一种"制度化的半工半耕的小农经济形态"。在这种背景下,农业生产的兼业化、老龄化、女性化趋势愈发严重。农业生产一线精壮劳动力严重匮乏,大量的老、弱、病、残和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未来由谁来种粮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家庭农场作为培养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能够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水资源状况与农业生产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水资源紧张不仅仅影响生产本身,而且直接关系到由生产能力引致的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问题。本文通过对地区间、年度间数据的分析认为,对于人均水资源紧张、地域差异明显的中国,其水资源总量无法支撑现有农业用水模式的持续扩张,加之工业用水、城市生活用水不断增长,水资源地域分配不均,水体污染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未来的用水形势将更为严峻。笔者认为,为长久计,国家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决策重点应该是通过农业节水设施的建设、农业节水技术的研究和水污染的治理,构建长久、可持续的农业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具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培植支柱产业、推进科技开发等职能,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王建国的文章,清晰明了地阐述“了十一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工作部署和思路,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农业女性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社区为基础,从微观社会学视角,通过对留守妇女从事农业生产状况的实地调查,在分析农业女性化现状、妇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能动性应对策略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女性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劳动力不足、没有掌握生产技术、购买生产资料难等问题,她们主要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多途径学习农业技术和合理利用劳动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策略来积极应对这些困难.研究认为,农业女性化不一定带来农业生产的退化,但留守妇女对家庭粮食安全的考虑会影响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及国家的粮食安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考虑留守妇女进行农业生产的需求,也应出台新的政策和市场调控措施鼓励妇女的农业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村二、三产业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发展,苏州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的主要劳动时间和劳动收益已经转移到了非农产业,因此,现在苏州农村真正剩余的主要是农业(粮食生产)劳动力。由于受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苏州农村劳动力的“兼农”现象仍相当普遍,他们一旦经营失误或从企业下岗,就会重新转变为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显著特点是:年龄跨度大、劳作时间少、收益虽低但尚能糊口,因此从单个农民的角度来看,他们是相对剩余劳动力,但从现有的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来看,其中绝大多数人属于绝对制作劳动力。为此,首先要通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让“超龄农民”退休,将“兼业农民”分流出去;同时要积极鼓励农民通过自谋职业、合股经营等方式,实现从兼业到专业、从就业到创业、从单纯是生产者到既是生产者又是投资者的转变,使他们彻底实现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