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符号消费已成为消费的一大趋势。首先探讨了符号消费的形成机制,后现代消费环境是符号消费形成的基础,消费中人与物的意义构成了符号意义,并通过市场机制传递。随后探讨了符号消费的“所指”引导策略:向不同细分市场传递的差异化符号意义、将商品符号意义形成文化、利用促销建立商品的“所指”符号意义。  相似文献   

2.
消费社会是以商品的大规模消费为特征的社会,从消费社会的角度来看,广告文化具备符号化、视觉化、时尚化和鼓励炫耀性消费的特征。在消费社会,广告通过建构商品符号意义,强化、误导目标受众的身份认同,刺激消费者的欲望,来助推消费心理,夸大其对心理满足的功能。它深深地受到商品逻辑的制约,反过来以商品逻辑瓦解原有的社会价值结构和秩序,并在与媒介的同谋中,广泛而持续地干扰媒介传播,刺激着消费社会以及社会文化的负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鲍德里亚通过对由符号和意义构成的消费社会的分析,深刻揭示了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不是对具体物的功用性或使用价值有所需求,而是对商品所赋予的意义有所需求。他认为,商品的使用价值逐步被消解成一种承载社会价值和意义的符号。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物的功能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且对消费社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充斥着商品的消费社会不仅没有促进科学技术进步,而且客观上却阻碍和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鲍德里亚的使用价值批判理论虽有着不可否认的价值和意义,但同时,其也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一是他对消费的分析与生产分析相脱节,缺乏政治经济学基础;二是其夸大了当今社会第三次技术革命带来的巨大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4.
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广告在现代生活中意义变得愈发重要。广告对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渗透,在消费的生活求购、企业品牌营造及精神审美的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化成为一种资本的表象,据此,本试从商品性和审美性来分析广告的化意义,并认识广告的商品性是消费化身份的体现,其审美性是消费在情感上的满足,这两种满足在消费社会中更多凸显的是化意义上的,商品的实用性只是其载体。  相似文献   

5.
广告以提升商品价值、帮助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并实现广告主营销目标等内涵构成其基础的经济功能,但同时具有影响消费文化、生活方式及社会价值观的社会文化功能。本文在梳理广告功能基础上,对几个关键问题的详细解构、对正确看待其广告本质、广告功能及相关伦理问题具有基础性意义。研究发现,以功能性信息、品牌形象以及品牌理念等为主要内容的广告对商品价值的提升是明显的;从广告对规模化产销的实现以及广告实务流程上来看,没有证据支持广告增加了消费者实际支付的费用;来自市场的典型案例证明了广告对整体性的消费需求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这个商品经济的时代,经济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是商品的竞争,商品的竞争其实就是广告的竞争。本文旨在从广告作为技术性的存在出发,论述广告中欲望的生成,以及欲望如何进一步促进消费来实现广告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广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告是当代生活最能反映消费活动、流行指针,及社会价值的文本之一.广告文本中的符号表现是如何来进行传播的需要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进行探讨.符号的选择与组合,除了能指与所指的重新组合之外,对于广告而言,也是重新定义、排列、组合了毗邻轴与系谱轴的两个部分,发挥了它前所未有的、构建意义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广告实质上是一种符号的传递行为,广告中的各种符号是广告产生意义的来源之一。从符号学角度来看,广告中意义的创造和传递往往是通过符号的意指和符号的重组来完成的。广告将本无关系的不同能指放在一起,完成了意义的嫁接。此外,通过各种符号能指的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广告可以创造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消费文化已成为经济活动的动力,消费者在对消费文化的体验中参与了生产,非物质性的需要满足使得人力资本价值提高,消费内生着生产表现更为明显;消费文化生产着符号意义的商品品牌价值和等级价值;消费文化所带来的动力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拉动商业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0.
后工业社会(大众消费社会)开始出现以来,消费方式身份认同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法国著名后现代理论家尚·布希亚对消费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人们通过消费各种作为符号的物品,而获得各自的身份认同。在理解布希亚符号消费理论的基础上,对消费文化进行反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广告实质上是一种符号的传递行为,广告中的各种符号是广告产生意义的来源之一.从符号学角度来看,广告中意义的创造和传递往往是通过符号的意指和符号的重组来完成的.广告将本无关系的不同能指放在一起.完成了意义的嫁接.此外,通过各种符号能指的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广告可以创造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视知觉是认知的起点,用视觉语言说话成为广告创意的重点。在广告创意视觉化的过程中,商品具象以及在具象基础上的变形、象征都成了广告意象的构成手段,广告意象通过其符号化特征传达无限的广告意义。本文通过实例分析广告创意视觉化的现象和构成,阐述广告创意的视觉意象和符号特征。  相似文献   

13.
广告行为属于社会行为,社会行为规范适用于广告行为,社会伦理框范广告伦理。因此广告伦理的本质是广告道德,它服从于整个社会的伦理。消费社会背景中的广告已然变身为消费的“欲望街车”的火车头。不断为大众制造新的欲望需要。广告创意的自我救赎不仅是今天广告人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利用广告创意达到有利于社会的目的而又同时推动产品销售和品牌成长的双赢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相似文献   

14.
广告是现代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广告的魅力,除了与其所处的“后工业化社会”化语境密不可分,更源自于它是人类的欲望载体和符号性转换,而且它深深触及到人类的原始生存欲望。正是在对欲望进行编码的过程中,广告成了主宰人类的新上帝。  相似文献   

15.
广告艺术“培养”、“改造”和引领消费观念的时代已经到来。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消费方式瞬息万变,日新月异,消费心理趋成熟,五光十色的商品及其广告,不仅开阔了消费者的眼界,也增加了他们选择的机会。广告艺术正好可以利用其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形象信息,从消费目的、消费动机和消费行为诸方面对受众加以引导,推广的弘扬有时代特征的消费观念和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消费者的选择能力和水平,帮助他们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广告商品侵权的性质、特点与社会危害性,首次提出“口头侵权”这一新的范畴,进一步研究了广告商品“口头侵权”的原因与对策,并强调了社会监督机制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法律意义上的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广告可以宣传、推销商品或推介服务内容,但广告也不是无所不包的,它也有法律上的禁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31条就对禁止发布广告的商品或者服务作出了原则规定。国家从保护社会公众和广大消费者利益出发,在不同的法律、行政法规中,规定了禁止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对于此类商品或者服务,《广告法》规定,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均“不得设计、制作、发布广告”。这些法律、行政法规主要有:(1)《药品管理法》第33条规定:“禁止生产、销售假药。”第34条规定:“禁止生产、销售劣药。”(2)《食品卫生法(试行)》第7条规定:有12种食品禁止生产、经  相似文献   

18.
香奈儿NO.5跨越30年的经典影视广告中不断变化演绎的视觉符号,在叙事结构、符号编码、品牌传播等方面的传承与发展,为我们在奢侈品广告的说服力、影响力研究方面提供了广泛的思路,其以符号强化品牌认知、以符号催化“换挡加速”、以符号深化品牌文化的理念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时尚与身体     
在这个视觉和听觉主导的公共空间中,我们经常被广告、影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用性感、完美的身体形象刺激着,女性的身体日益成为时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消费社会、性别与身体的联系、男权意识形态主导三方面分析出时尚之所以总拿身体做文章,是由于消费社会下商家和媒体把身体作为推销商品的"卖点",同时身体引起的争议又与传统的性别观念、男权意识形态主导等社会因素相关,进而得出身体是时尚世界最美丽的"噱头"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0.
生产方式是一个由生产的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结合而成的具有独立性的纯粹宏观概念。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构成都与生产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因此,两者中的任何一方发生变化都会导致生产方式变化,即两者都是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只是因为生产力的技术构成方面在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是外生的,才导致了“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这样一个公式。但是,由于生产力的社会构成本身是以生产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且是内生于马克思的经济系统的,生产关系的变化也可能导致生产方式发生变革,这时就不能再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这个公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