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书架     
《西部大开发》2011,(8):127
《人间正道》作者:韩毓海执笔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韩毓海著定价:39.00元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本书从世界视野和人类发展总体进程,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道路的先进性,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文  相似文献   

2.
岳峙 《上海国资》2010,(4):82-82
熟悉韩毓海作品的人都知道,韩毓海多变。从最早的文学研究到后来的社会理论,到政治哲学,再到历史地理,再到现在的历史。用刘小枫的一个书名说,韩毓海真可以算得上“拣尽寒枝不肯栖”。  相似文献   

3.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荣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称,莫言的作品"在幻觉现实主义中融合了民俗传奇、历史与当代性"。"通过幻想与现实、历史视角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结合威廉·福克纳与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中的因素,创造了一种世界性怀旧,与此同时,也找到了旧式中国文学与语言传统的新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广西带来巨大的历史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历史挑战。那么,面对这些机遇与挑战,广西如何发挥现有优势并不断创造新优势,在新一轮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本文试图用新的视角来回答这些问题: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广西应从世界视野来定位,在发挥现有优势的基础上,迅速调整发展方向,通过构建发展贸易、物流、制造、金融、信息五大产业,营造新优势,挖掘新潜能,积极参与新一轮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5.
2023年世界将出现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中国真的会在十年之内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吗?中国的周边局势又将走向何方?中国的外交策略正在发生哪些调整?继续坚持不结盟原则会帮助中国崛起吗?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中国经济周刊》日前独家专访了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阎学通,请他为我们解读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局势。"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有能力任意改变历史。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惯性,在人没有创造出强于历史惯性的力量之前,历史将沿着既有的轨道发展。"在阎学通看来,未来十年,  相似文献   

6.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顺利升空,圆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四年后的10月,世人的目光将再一次被吸引到太空--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即将成为现实。 "太空"领衔着中国高新科技的前沿,在这金秋"嫦娥奔月"的科技十月,谱写出的是新中国不断自主创新的新篇章。 当58年前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科技历史的新发展,中国科技在一片从"无"到"有"的"废墟"中不断重建,就在这一不断重建过程中,中国人以一种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科技创新精神,一次次奏响在金秋的十月。 而十月,不仅是国庆的十月,也是科技的十月。本期专题我们试图以历史的视角回顾中国科技路径,并从历史中寻找创新的哲学与智慧。  相似文献   

7.
<正>南京是中国著名古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考古发现表明,南京有着5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近2500年的建城史,约450年的建都史,享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美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个重要讲话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深刻阐述了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方面的要求,对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面对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和中国的大变局,面对西方国家对发展道路的反思和中国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新问题,讲话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新的总结,重申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共产主  相似文献   

9.
《环球财经》2011,(12):123-123
在本书序言中,韩毓海写道:“这当然不能算是史学,连历史研究也可能谈不上。”这固然是谦虚之词,同时也是一位作者对“著史”之难的清醒认知。  相似文献   

10.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努力实现互利共赢"的要求,我们要善于进行双向思维,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以大国视角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真正做到内外兼顾、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1.
根据Langacker语言象征观以及Lakoff和Johnnson的认知体验观对清水江文书中反复使用的单位量词"坵"、"块"、"幅"、"把"、"团"、"纸"、"文"、"两"、"厘"等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单位量词是苗侗民族世界经验的组成部分,是其身体、大脑和世界体验互动的结果,也是苗侗民族对客观世界独特的识解方式的反映,这些量词反映的是苗侗民族的独特文化——原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2.
陆贾<新语>在汉初承荀学的唯物论而变,提出"天人合策"的观点,又引入"天人灾异"思想,体现出明显的过渡色彩.其"天道观"是全书宇宙论基础.既弘扬了原始儒家重人为的理性精神,又吸收道家(黄老学)观点,将有为纳入道家遵循客观法则轨道,同时也将有为置于阴阳相感的宇宙图式中,溢露出天人感应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许晓冬 《重庆与世界》2014,31(10):15-19
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来华,开启了中美贸易的新篇章。而在此之前,清政府已将南方四口通商变由广州一口通商,并由十三行来管理对外贸易。首航的成功开辟了中美贸易新纪元,对美国海外扩张及中国对外开放具有深远的意义。自此,中美贸易以激流勇进之势超越了荷兰、法国等欧洲国家,仅次于对华贸易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英国。很多因素促成了这次伟大航行的成功,这不是个偶然事件,而是酝酿许久蓄势待发的东方之旅。  相似文献   

14.
以刘师培在清末民族资产阶级宪政思潮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中国民约精义》中对《社会契约论》的解读为视角,讨论他对社会契约(民约)的认识,讨论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三段说,以及对君主、政府、人民三者关系的认识.结论是:刘师培从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出发,为推翻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鼓吹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的观念,对民众进行“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蒙教育,在当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他试图用中华上古的旧有典籍来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的观念戴上一顶本土论的帽子,其论证方法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也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刘师培等“国粹派”追求的幻灭当属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周朴园是四幕话剧《雷雨》中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核心"人物。他存活于剧本中,是封建大家庭的罪魁祸首,还是旧情难忘的痴心汉,他对情感的流露是虚伪还是真实,学界一直众说纷纭。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剖析周朴园的内心情感,挖掘他痛苦的人生选择和隐藏真实而挣扎的无奈情愫,揭示他悲剧的人生。  相似文献   

16.
杨林 《魅力中国》2010,(35):314-315
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使儒家登上了政治的巅峰时刻,确立了儒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然而儒家的正统地位的确立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斗争过程,与其争锋的便是道家学派,确切的说是黄老新道家。  相似文献   

17.
耿凤英 《特区经济》2011,(6):262-264
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和迅速崛起,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而近年来频频爆发的"质量门"事件和全球贸易摩擦却使中国制造业危机重重。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在效率、效益、技术、品牌、成本等方面面临严重的发展瓶颈,离真正的"世界工厂"还相距甚远。为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必须以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压力为契机,加速中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的叙述是针对是整部《资本论》而言的。文章认为其中的中文译文"本书"一词仅指《资本论》第一卷,与德文原文不符,更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是错误的。从方法论上看,仅仅从《资本论》第一卷来界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内涵是错误的;从内容上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内涵的界定,若仅仅与《资本论》第一卷内容相关也是不符合马克思本意的。我们应该通过研究整部《资本论》的理论部分,即1~3卷来界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内涵。  相似文献   

19.
马艳 《理论观察》2010,(1):10-12
爱德华·卡尔早年从事外交工作,同时在政治和历史方面卓有建树。他的《20年危机》被视为国际关系领域的经典著作,他本人也基本上被视为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历史学方面,著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1919-1939》和《历史是什么?》,后者展现了卡尔的历史观。他本人的历史观与其政治观在方法论上有相通之处,都采用了两分法。但是,相比进步的历史观,卡尔在政治观上更为悲观,过多的强调了权力政治,忽视了道德可以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这种对于观念力量的忽视源于历史思维的局限性,体现了卡尔政治观的保守。  相似文献   

20.
The evolution of Mancur Olson's views regarding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 the second of his three main books, is examined. It expands and extends to history and to the world the arguments presented in his earlier work,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Although Olson never abandons the idea that the accumulation of interest groups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can lead to its economic stagnation, how this comes about and can be overcome changes somewhat by the time of his final book, Power and Prosperity, which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of transition economies and proper political governance. A sign of the greater complexity of his later views emerges in his analysis of the U.S. South, presented in his 1983 presidential address to the Southern Economic Assoc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