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油井含水会不断上升,最终会造成一些油层被强水淹没。油井堵水工艺一般采用堵剂封堵强水淹层,其施工过程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通过分析影响堵水效果的各种因素,研究探讨了堵水工艺的质量控制措施,有效提高了油井堵水技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吴海宁 《化工管理》2015,(4):167-168
聚合物凝胶类堵剂被广泛应用各大油田调剖堵水作业,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因油田的长期注水开发、冲刷,油水井间形成水流优势通道、特大孔道,导致油井含水上升甚至水淹,发生严重的水窜现象。而目前使用的聚合物凝胶类堵剂普遍存在强度偏低,稳定性差的问题,难于适用存有特大孔道、水窜严重的油藏调剖作业。因此,通过室内摸索实验研究,开发出一种高强度聚合物凝胶堵剂。应用大港油田采油三厂官109-1断块家45-13井,对油井家45-15方向的严重水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了水井家45-13的正常注水生产,注水压力由调前的日注50m3、压力14.5MPa,提高到调后的日注50m3、压力17Mpa,井组日增油3t。  相似文献   

3.
新型暂堵剂具有良好的造壁性能,封堵率和恢复率都在90%以上,能够满足不同油井洗井的需要,且不造成油层污染。在2012~2014年现场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具有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针对气井产水情况,某气田应用了不动管柱堵水工艺,主要通过关滑套和投堵塞器进行堵水作业,获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针对生产滑套关闭不严的情况,应用了滑套封隔套封堵工艺。化学堵水工艺通过连续油管注入化学堵剂,对底部出水层位进行封堵。  相似文献   

5.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大量油井发生井漏现象。针对此类问题,研究了一种混液法封堵增产增注技术。重点介绍了此类化学药剂的封堵机理,通过SAD堵剂性能实验研究对SAD-1型、SAD-2型调堵剂成胶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为油田增产增注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针对疏松砂岩油藏封堵作业的需求,研制出一种多级复合粒径防漏失高强度堵剂,体系由多级粒径颗粒材料、架桥剂和多功能悬浮剂按一定比例组成。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该多级粒径防漏失高强度堵剂与目前常用的堵剂体系相比漏失量降低59%以上,抗压强度大于24 MPa,在70℃的温度下,稠化时间大于6 h,保障了现场施工安全。结合架桥堵漏和颗粒级配堵漏原理,能够在漏失通道中驻留,具有较强的防漏失性能和较高的抗压强度。该技术已应用23井次,施工成功率100%,有效率87%,累计增油达12 035 t,封层、封窜效果显著,可用于地层胶结疏松,非均质性强,漏失严重的低压油藏的封堵作业。  相似文献   

7.
区块整体调剖堵水决策及施工设计软件利用了RE决策技术、专家系统相关方法,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实现了多种方法分析选择需调剖堵水的井、层,大孔道识别,自动选择堵剂,工艺参数设计,以及效果预测和效果评价等功能。通过实际应用,表明软件能够较好地满足现场要求,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天津市滨海新区内工业区、居民区、海上等高危地区不同油气藏储层特点,研究了用于浅层、极浅层疏松砂岩油藏弃置井的多级粒径组合防漏失堵剂,和用于海上、储气库等弃置井用胶乳-超细颗粒高强度堵剂,研究优化了弃置井封堵工艺。通过室内实验表明,多级粒径组合防漏失堵剂抗压强度大于20 MPa,漏失量与水泥类堵剂相比下降40%以上,胶乳、超细颗粒高强度堵剂抗压强度35 MPa、抗韧性强度7 MPa,均为常用普通油井水泥类堵剂的2倍。2017—2018年,在滨海开发区、自然保护区、居民区及滩海地区等高危地区现场实施29井次,均达到了弃置井永久性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海外河油田油水粘度比大、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注水开发驱油效率低,无效产水增加及以往化学堵水技术效果逐渐下降的问题,开展新型聚合物微球复合堵水技术研究与试验。封堵高渗透油层,改善产液剖面,提高稠油注水开发效果和油藏采收率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锦州油区属疏松砂岩油藏,成岩作用差,油藏类型复杂,稀油、稠油并存。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修井作业中的漏失在稀油井中日益明显,在作业过程中易造成修井液进入地层,污染地层且不能达到很好的作业效果,洗井、排砂和作业后油井生产恢复期长。针对此问题,开发研制了新型稀油暂堵技术,经室内性能测试,新型暂堵剂具有良好的造壁性能,封堵率和恢复率都在90%以上,能够满足不同油井洗井的需要,且不造成油层污染。在2012-2014年现场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具有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不同地层特点的储气库老井封堵作业需要,研制出适合于地下储气库老井封堵用防气窜增韧高强度系列封堵剂,即根据地层特点添加纤维增韧材料、纳米防气窜材料和可固结防漏失材料,并且研发了储气库老井封堵工艺。封堵剂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该防气窜增韧高强度封堵剂具有较好性能:初始流动度为28 cm、稠化时间6 h、抗压强度32 MPa、抗折强度8.2 MPa、气测渗透率为0.04×10~(-3)μm~2等。采用"高压挤堵、带压候凝"的工艺措施,保证了老井封堵质量。截至目前,采用防气窜增韧高强度系列堵剂及工艺先后在大港储气库等进行了187口老井的封堵施工,成功率100%,有力保障了储气库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2.
凝胶是油田上常用的堵水调剖剂。本文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凝胶的各种评价指标的方法,包括成胶时间、成胶率、体系粘度、屈服应力、封堵强度、通过岩心的注入性和封堵性,并说明了对于非均质油层凝胶还具有选择性封堵的特性。这些凝胶性能评价的方法,可为油田技术工作者在科学研究或现场应用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油田现场进行油水井封堵封窜时的药剂用量及注入参数选择问题,建立了窜槽岩心模型。首先利用不同段塞组合的封窜剂体系对不同窜槽位置的岩心模型进行封堵实验,然后通过改变封堵剂注入参数进一步进行优选。实验结果表明:凝胶+堵剂的组合型封窜剂体系的波及体积要大于单独注入堵剂的波及体积;只注入堵剂的封窜剂封堵近端窜槽效果最好,封堵率可达到95.7%;注入0.4 PV凝胶+0.6 PV堵剂对于中、远距离窜槽的封堵效果最好,封堵率达到了93.4%以上;封窜剂的注入速度对窜槽模型的封堵效果影响不大;封窜剂注入量越大,封窜剂体系的封堵效果越好,封窜剂注入1.2 PV时,模型封堵率可超过94.3%。  相似文献   

14.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油井修井作业必不可少,修井作业内容包括调整改变油井的生产方式、生产层位、油井解堵、清蜡、防砂等。修井过程中一般都使用修井液,修井液侵入油层,造成污染堵塞,使油层的渗透性受到损害的现象尤为突出。油层一旦受到损害,恢复起来相当困难,特别是油层的原始渗透率越低,侵入的滤液越少,从中排出滤液的程度最差,造成的损害也最为严重。因此必须重视,特别是低渗透油藏修井作业引起的油层损害问题,只有认清引起油层损害的原因、机理、类型,实施有针对性的油层保护对策,才能减少低渗透油藏在修井检泵过程中对油层造成的损害,减少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分层采油工艺管柱结构及其工艺原理和特点,并在试验区内区块性地应用,取得良好试验效果。分层采油技术可以及时准确地判断主力油层和主要产水层位。实现了一次性找水、堵水、分层采油等措施作业,提高油井的开采时效。试验区块性地应用,可以解决油藏平面矛盾和油层的层间矛盾。对于高含水、高产液的多层系油井,可以进一步挖掘其生产潜力,达到稳油控水的目的。对于注采关系好、储层物性好的油井,更适宜分层采油技术。  相似文献   

16.
随着聚合驱工业化的推广,聚合物溶液在油层中沿高渗透条带突进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采出井见聚浓度达到800mg/L以上,含水高达98%以上.本文针对此类聚驱效果差的油井,就如何有效地利用油层中的聚合物溶液,增加采收率,开展了在聚驱采出井中反向注阳离子封堵的可行性研究,初步确定了阳离子聚合物的有效注入浓度.  相似文献   

17.
牛12东营块目前采出程度高、水淹程度高、层间矛盾突出.通过开展双高区块深部调驱技术研究,分析影响调驱剂性能的主要因素,确定了适合该区块的铬体系弱凝胶调驱配方,在封堵高渗大孔道的同时,增加中、低渗透层的吸水能力,从而改变水驱方向来提高水驱效果.经过现场应用,获得了明显的稳水增油效果,区块纵向矛盾得到缓解,说明调驱有效.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对水平井含水量的有效控制,并促使水平井的生产周期能够得以尽可能的延长,本文就提出一种筛管外挤堵剂分段与筛管内分段采油配套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促使筛管外挤堵剂分段问题得以迎刃而解,同时在挤堵之后还可顺利解封起出和筛管内分段开采等重要技术难题。此项技术能够直接利用水平井筛管外挤注高强度堵剂段塞,来促使水平井段被划分为多个井段,同时在管内逐段分采,有助于促进对水平井液量、含水量的有效降低,确保油井实现稳定生产,为水平井分段控水采油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前,开发事业部管辖区域的油井面临着地层严重污染、措施挖潜的油层多为中低渗透油层的难题。采用常规的酸化技术虽然能解决地层污染问题,但是作业成本比射孔作业高3-6倍、施工的安全风险大;采用射孔技术既能解决安全风险高的问题,又能降低作业成本,所以射孔技术是目前增产作业既经济又安全的一种增产手段。
  因此,结合目前油井面临的难题,从油井增产作业的成本、射孔技术及安全角度,开展了StimGun高能复合射孔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对该技术的增产原理、射孔器结构性能、施工工艺、适用范围及现场应用效果研究,得出该技术对于提高油井产量及贡献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李明 《化工管理》2013,(8):134-134
针对海外河油田存在的油水粘度比大、油层多、渗透率差异大导致油层动用不均的难题,在普通调剖适应性变差的情况下,通过在海外河油田开始试验实施深度调剖技术,通过与油井堵水、水井分注相结合,及施工工艺的优化和选层调剖技术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