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品两因素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第一个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建立了劳动价值论和经济理论的体系.但是,商品两因素理论有一些问题:在决定价值的因素中排除使用价值是否合理?决定价值的是否仅仅是劳动?商品两因素的体系是否舍乎逻辑?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商品价值形成的过程结束于生产阶段,但完整的商品价值形成过程应该既包括生产阶段,也包括流通阶段,这是流通企业价值观存在的理论前提。流通企业价值观是在继承马克思生产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提出的,认为生产劳动与流通劳动都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同时,在继承马克思社会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原则下,对创造商品价值劳动的社会性进行了再研究,既包括了生产劳动的社会性,也包括了流通劳动的社会性,还包括消费者对包含在商品中的生产劳动和流通劳动的认可。流通企业价值观的提出,对流通经济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商品价值是商品退出流通领域时点上的价值。社会再生产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一元论,商品价值是生产领域生产劳动价值和流通领域商业劳动价值的统一。在现代生产方式下,商品生产劳动和流通劳动为1:9,流通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拓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商业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一大特点和优点便是价值理论和商品理论紧密结合.通过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内在矛盾运动,揭示出价值的实体和价值量,以及价值形式的运动和价值的本质,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从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入手,揭示在现象中包含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物质变换,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又是通过劳动这架桥梁联接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商》2016,(5):238-239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马克思说:"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的目的。"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本文通过介绍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分析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有关劳动着权益的问题,为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保障劳动者权益,使经济和谐健康发展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马克思商品两因素的原理分析外贸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认为使用价值的运动能增加效用,价值的运动不创造价值并妨碍使用价值效用的发挥,并提出了应该在使用价值的运动、价值的运动和生产专业化方面尽量获取外贸利益  相似文献   

7.
元宇宙虚拟商品作为人类脑力劳动的产物,其内容构想、开发制作本质上是一种数字劳动,归属商品范畴,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及与此相关的理论视野,具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及符号价值。本文研究发现:虚拟商品的使用价值将通过“平行世界”的方式呈现;交换价值为虚拟社会的构建提供抽象框架与理论体系,也在虚拟商品的交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虚拟商品的交易以消费商品的象征性价值为主,现实世界的阶层、金钱、地位的符号象征被编织进元宇宙商品。最后,本文基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符号价值为元宇宙虚拟商品市场的开发提供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商标品牌也是一种商品,它也具有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就商标品牌的使用价值来看,它的作用显然在于给商品起个“名号”,以便于消费者鉴别、认定和购买。就商标品牌的价值来看,它的构成要素则比较复杂,不过,著名品牌...  相似文献   

9.
商品     
用来交换和出卖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属性。使用价值是指对人们有某种用处,如粮食可以充讥,衣服可以保暖,这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同时,商品还能用来交换,具有交换价值。商品之所以可以相互交换,是因为它们在生产中都花费了人类的劳动。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自由竞争是马克思生活时代的主要经济特征,也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建立的前提和基础.当今社会经济生活出现了重大变化,一是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加入生产过程,知识要素因知识产权的存在而成为垄断产品;二是精神文化产品在社会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日益提高,文化产品具有垄断性质;三是消费社会的到来使商品消费过程不仅是实现商品功能价值的过程,更是实现商品符号价值的过程.每一种商品具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符号价值,这也使商品具有了垄断性质.社会中垄断商品与非垄断商品同时大量存在,使得商品交换过程更加复杂.要正确地说明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将马克思经济理论中许多粗略提及但是未能重点论述和展开的经济原则深入研究和挖掘,为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经济理论工作者为了避开“效用价值论”的嫌疑,在价值决定价格的传统理论面前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探索商品的使用价值对价格形成的影响。当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理论,我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动摇和怀疑商品价格的基础是价值或它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但是也不可否认,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劳动价值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西方经济学家相关思想的基础上以商品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对立统一运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立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对资本运行的批判和共产主义社会实现自由自觉劳动的伟大构想中蕴涵着丰富的劳动伦理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滋养,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提倡工匠精神、回归劳动价值以最终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3.
商品的二因素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生态商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具备商品所特有的因素和特点.本文以劳动价值论的相关理论来分析生态商品,以期时生态产品的商业化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商品的二因素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生态商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具备商品所特有的因素和特点。本文以劳动价值论的相关理论来分析生态商品,以期对生态产品的商业化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谭顺 《商场现代化》2004,(10):47-48
一、关于商品交换的传统观点 价值规律是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价值是影响商品交换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价值规律是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并把这一基本规律的内容概述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价值规律表现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中心上下波动。因此,价值是隐藏在商品交换现象背后的决定因素。 价值以使用价值为前提,但使用价值与价值无关。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二因素,但传统政治经济学明…  相似文献   

16.
《国际贸易》1983年第6期发表了《关于国际价值的若干问题》一文.该文的主要论点是:按照国际价值进行的商品交换是不等价交换,在这种条件下,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构成不等价交换的基本因素,是导致"价值转移"的原因.其主要论据是:第一,认为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对于形成国际价值的作用是不同的;第二,认为超额剩余价值不是来自直接生产过程,而是来源于"高于商品的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第三,"国际价值不是以劳动时间来计量,而是以劳动强度来计量";第四,如何解释马克思在其《剩余价值理论》中  相似文献   

17.
朱解放 《商业时代》2011,(34):23-24
关于马克思商品价值属性的理论,我国理论界始终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只有商品才有价值,因而价值具有社会经济的属性:另一种意见认为,一切社会的劳动产品都有价值,因而价值具有自然技术的属性.澄清对马克思商品价值属性理论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商品的符号化:从使用价值到符号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代商品在价值结构上具有两面性。其一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商品的品质、功能等;其二为“符号价值”,是由商品的品牌、设计、广告以及企业形象等塑造出来的。许多成功品牌的成就证明,一种产品打开市场销路,越来越多地取决于消费者感知到的符号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马克思关于流通领域的价值创造与实现的论述,结合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论证了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流通经济理论问题。文章认为,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必须在坚持马克思流通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扩大劳动和生产劳动的概念;承认服务业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从事信息生产、应用和传播活动的劳动也创造价值;肯定信息生产、流通、消费生产性不断增长和非生产性不断减少的趋势;要深入探讨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继续的劳动性质,商业人员的劳动性质,金融资本流通的性质以及流通领域价值的创造与计量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吸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基础上,结合19世纪欧洲工人阶级的现实状况,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了劳动异化的观点,并在《资本论》中对他的"异化"思想进行改良与发展。而《资本论》第一卷中所提到的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则同样是马克思对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下异常社会关系的批判。"劳动的异化"和"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二者虽产生时间不同,马克思对于两者的论述的方式也有较大的差异,但二者都对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底色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了精准的概括。本文将聚焦商品拜物教与劳动异化的双向关联,第一部分从商品拜物教对劳动特质的影响与商品价值的实现对劳动异化呼唤的视角论述商品拜物教对异化劳动的刺激,指出商品拜物教作为一种经济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中对劳动特质全面异化的影响,商品价值实现规律同样也在商品拜物教下加剧着劳动异化程度。第二部分将商品拜物教作为研究的因变量,在具体历史时空下,着重论述了商品拜物教在劳动异化程度加剧下向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