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方旭 《改革与战略》2013,29(3):91-93
文化因旅游而繁荣,旅游因文化而精彩.文化作为旅游的内涵和灵魂,旅游作为文化表现的载体,两个产业之间的发展有很大的交汇空间.深化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文章从阐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出发,分析了咸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趋向,提出了建立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建立人才保障机制等推动咸宁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疆拥有丰富的地域优势及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占据了不容忽视的地域和文化优势,如何有效的运用这一优势,将新疆的文化产业开发成为具有新疆本土特色的、具有地域优势的、能代表新疆多民族文化特色的产业,是这个世纪新疆旅游发展要关注的首要问题.同时,为避免在发展过程中的破坏--"发展性破坏"等深层次问题,我们需要谨慎的关注和调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从根本上走可持续开发的道路,使其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新疆拥有丰富的地域优势及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占据了不容忽视的地域和文化优势,如何有效的运用这一优势,将新疆的文化产业开发成为具有新疆本土特色的、具有地域优势的、能代表新疆多民族文化特色的产业,是这个世纪新疆旅游发展要关注的首要问题。同时,为避免在发展过程中的破坏——“发展性破坏”等深层次问题,我们需要谨慎的关注和调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从根本上走可持续开发的道路,使其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是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本文以黄山市为例,通过对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定位,加强领导、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景区文化内涵、构筑旅游文化产品体系,打造旅游文化新业态、发展旅游文化商品,实施旅游文化品牌项目带动、培育旅游文化产业集群,深度营销、加大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保护徽州文化生态、实现旅游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旅游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提升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文化产业的概念及遂宁文化产业的特点,介绍并分析了遂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即对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深挖、提炼,通过创意手法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和休闲观光旅游;依托侏罗纪主题公园,创建科普的旅游特色;建设好中国死海娱乐度假村,引入现代旅游设施、提升休闲层次。  相似文献   

6.
云南文化资源突出表现为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与自然山水紧密结合、三位一体的独特性,为云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形成了一批具有云南多民族文化内涵的,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丰富和提升了云南旅游的文化内涵,有效推进了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文章在分析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今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主要任务,并给出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西南地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是西南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其更好地发展,彼此的融合是一个良好的途径,西南地区优越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也为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西南地区在现有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样式的基础上,还需处理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市场以及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育,使旅游与文化产业获得更加完美的融合与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姬汝茂 《特区经济》2008,(7):279-281
本文章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优势、劣势;提出了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深化文化体制市场化改革,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与发展、调整文化企业发展战略、大力营建文化产业的人才工程、注重文化产业本土化,打造优势国际品牌。  相似文献   

9.
乔丽 《改革与战略》2015,(3):144-146
文化旅游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文化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切实促进了我国文化旅游进一步融合发展。文章通过分析我国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客观要求,并探究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占鳌 《发展》2012,(5):31-31
一、相互融合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旅游本质上属于精神文化需求,是人们认知社会、感受自然的文化交流。文化与旅游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两个产业之间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百色壮族作为跨境民族拥有相似文化背景和广泛文化认同,其特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面临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百色壮族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壮族特色传统文化资源、 往来东南亚通畅便捷、 特色旅游和壮族文化创意产业后发强劲等优势.同时存在缺乏产业创意人才、 缺乏重大融资项目推动和缺乏对文化资源的整合等劣势.推动百色市壮族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制定拓展壮族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市场、 周边省区壮族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和百色—东盟国际壮族旅游文化产业合作的大战略.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产业是许多国家和城市经济支柱产业,但我国大部分中西部城市文化的产业化功能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结合文化产业特点,对太原文化产业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研究,揭示了太原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从打造太原文化品牌,以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对太原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了灵璧石的历史文化内涵,介绍了灵璧石经济价值体现与灵璧石产业发展的过程,提出了促使灵璧石产业转化为灵璧石文化产业的相关措施.要通过文化附加值的提高,深挖灵璧石本身的经济价值;开发相关的灵璧石文化产品,以灵璧石文化为龙头,发展中华奇石文化;结合相关旅游等文化产业和现有的灵璧石文化资源,开展旅游;从而真正把灵璧石产业打造成文化产业,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融合,符合产业生态化的要求,也是未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南宁市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发展均进入重要战略转型提升时期,只有真正尊重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主动的姿态、更有力的措施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才能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增强一个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文化与旅游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有助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区域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整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要发挥这些作用,依赖于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真正形成强劲的旅游文化力。加强文化产业的建设,从而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在发展区域旅游的同时,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寻求两者的共同发展,必须将区域旅游同文化产业进行整合,来达到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概述了周至县山水文化资源及其特征,对周至县山水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认为应将当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完善旅游文化产业结构,带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化能够提升旅游的内涵,旅游可以为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经济支撑,因此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将成为一种时尚.目前,以文化旅游城市定位的商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并未深度融合,文化中的旅游和旅游中的文化都有不足.主要体现为:没有打造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旅游服务质量不高,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整合,对商丘文化的内涵挖掘深度不够.由此,未来商丘旅游业的发展要注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标志,在文化景区做好旅游服务建设,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实现集聚式发展,对商丘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  相似文献   

19.
武夷山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支军  王红蕾 《特区经济》2006,213(10):140-141
指出武夷山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评价了武夷山城市旅游文化赋有格局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两大产业可以从技术、产品、企业和市场层面进行融合。从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冰雪旅游文化产品,打造冰雪旅游文化知名品牌、组建跨行业的冰雪旅游文化企业、推动冰雪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市场融合、重视理论研究以及培育冰雪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急需人才等方面提出促进两大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