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本文利用2007—2015年全国税收调查数据考察地方公共债务扩张对我国制造业资源误置的影响。研究发现,地级市的城投债发行额每提高1%,行业内企业的生产率离散程度将提高0.021%,这表明地方公共债务的累积加重了资源误置程度。在稳健性检验中,本文变更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资源误置程度与地方公共债务的度量方式,处理了内生性问题,估计结果保持稳健。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地方公共债务对行业资源误置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和高融资约束行业中更加明显。机制分析的结果显示,地方公共债务的累积使得劳动力和资本要素从高效率企业移向低效率企业,导致高效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但并没有提高低效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加剧了资源误置。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地方公共债务影响资源错配的微观机制的理解,对于政府提升债务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率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一个考察企业资本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分析模型,并以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为样本,从企业规模和行业要素密集类型两个维度对制造业资本错配造成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进行测算。资本错配造成制造业总体全要素生产率较大的损失,且存在先改善后恶化的趋势。规模越小的企业,资本错配造成的全要素生产损失越大,并且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损失受企业规模的影响更大。资本错配对要素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技术密集型行业。  相似文献   

3.
基于1999—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西部地区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算及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得到了有效提升,其中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效率未得到有效改善且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城市的效率分布特征来看,多数城市经济发展并非只是投入型增长,仍然存在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程度不均衡的情况。此外,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政府行为、资本深化程度对其产生了负向影响。研究认为,西部城市应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流动及资源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近期在资源错配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重点放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资源错配的来源,按照文献的研究重点对其进行了分类,并对类别下的错配做了延伸;其次,资源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回顾了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在实证方面的研究历程,并讨论了资源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在此基础提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研究解决资源错配的文献过少问题。  相似文献   

5.
范巧 《开发研究》2023,(2):37-49
依据对工业产出的不同界定,将地级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成了仅包含期望产出以及包含期望与非期望产出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两类;同时,结合嵌入空间计量的改进索洛余值法以及DEA-SBM模型,测度了两类地级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还基于均值分析、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对地级市工业发展中的两类效率值进行了比较,并由此解析了中国地级市工业发展效率特征。结论显示,仅包含期望产出的地级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结果高于包含期望与非期望产出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地级市工业发展中需要更加重视包含非期望产出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中国地级市工业的发展效率在区域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和发展差距,近年来中国地级市工业发展中仅包含期望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差距水平仍较高且有一定的上升趋势,同时包含期望与非期望产出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差距水平较低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中国地级市工业发展效率的动态演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两类发展效率的核密度估计图形状基本呈现出“单峰”或“双峰”特征。  相似文献   

6.
沈春苗  郑江淮 《改革》2015,(4):116-124
在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下,市场有效和资本收益递减规律决定了跨国人均收入的差距只能由国别间的TFP差距所致,且技术差距是导致TFP国别差距的唯一因素。但近期研究表明,资源错配造成的不同国家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是导致跨国人均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市场失灵和政府制度造成的行业内各企业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产品的横截面差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并对产出水平和经济增长率产生影响。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我国资源配置效率整体上得到了改善,但依然存在较严重的资源错配。所有制歧视、分税制带来的市场分割、户籍制度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阻碍、金融扭曲造成的摩擦是造成国内资源错配和TFP损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基于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0年以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对此进行的收敛性分析表明:江苏实现了较为明显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且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的推动;江苏省内地区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差异,但低效率地区的追赶效应明显。江苏省为确保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创新应用范围,促进地区间共享发展经验和科技进步成果。  相似文献   

8.
朱烈 《特区经济》2014,(8):231-232
资源错配是制约一国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从理论渊源、早期成果切入,简述了资源错配的概念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重点阐述了有关资源错配的三种测算方法,对现有的文献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9.
中国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来源到底是生产要素的积累,还是生产率的增长?对这一问题国内已有不少研究,很多研究用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但这些研究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不能准确测量资本投入。本文在中国资本投入指数序列基础上,估计出中国1981~200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资本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原因,而全要素生产率在改革后并没有保持较高增速。  相似文献   

10.
文章旨在"资源配置与总量生产率"框架下研究提升行业间资源配置效率在启动内需动力和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文章以1999-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研究样本,采用陈永伟、胡伟民(2011)建立的引入中间投入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框架,测度了资本、劳动和中间投入错配造成的效率损失和产出缺口。研究发现:(1)考察期行业间的劳动、资本、中间投入三大要素对产出的扭曲变动效应均为负数,表现为"中间投入扭曲带来的影响>资本扭曲带来的影响>劳动扭曲带来的影响",中间投入的影响最大且呈现扩大趋势。(2)资源错配造成的产出缺口平均为8%。其中资本错配造成的效率损失约为劳动错配造成效率损失的2倍,中间投入造成的资源错配效率损失约为劳动错配造成效率损失的4倍。(3)工业产出和TFP变动的分解表明,要素投入增长依旧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各行业TFP的提升主要动力源于各个行业总体TFP的增长,份额效应和扭曲改变效应微乎其微。(4)资源错配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行业集中度越高、国有企业比重越大的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本和中间投入过量问题。文章研究表明加强中间投入的资源优化配置对于启动内需和构建双循环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自然制约条件、农业人力资本投入、农业生产资本投入、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的市场作用、农业生产条件制约因素等密切相关.本文选取反映农业经济增长的13个指标,对其1980-2012年的时间序列运用主成分回归分析与其误差修正模型,研究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我国农业长期经济发展与短期经济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影响我国农业长期与短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按影响力大小依次为农业生产条件、市场作用、自然制约条件、农业生产资本、农业生产技术、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2.
分析2006—2020年中国4个代表性城市的农业“三率”数据特征及其变动趋势,通过分析面板数据,对京沪津渝进行都市型现代农业投入产出研究,实证验证一产增加值的各个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劳动生产率、农用水资源利用率和资金利用率对土地产出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一产从业人数、农林水财政支出总额和农作物播种面积对一产增加值有显著影响,其中一产从业人数为负向影响;农用能源利用率对土地产出率影响不显著,农业水资源消耗总量和一产耗能总量对一产增加值影响不显著。京沪津渝都市型现代化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农业机械推广使用程度较低,应提高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并为农业机械提供配套教学服务,以此来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产出。  相似文献   

13.
陈传洁  盛科荣 《科技和产业》2023,23(24):262-268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涉农专利的重要性日渐显现。基于地级市视角,揭示2005—2020年不同维度下中国涉农专利申请数的时空分化情况,利用泰尔指数测度区域差异,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得出,中国涉农专利产出水平提高,在技术领域、申请主体方面差异明显,空间趋势基本一致;涉农专利空间分布不均,省内差异影响最大,但总体都有所缩小;人均GDP、农业科技经费和人员等多种因素影响专利产出,部分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且对四大区域影响参差不齐。实行差别政策,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要素有利于涉农专利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根据广西统计年鉴2010数据,选取广西各地市的10个主要经济指标,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广西14个地市划分为4类区域经济,结果与广西经济发展实际一致。  相似文献   

15.
朱艳阁 《科技和产业》2021,21(12):61-69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利用黄河流域7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度并分析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近年来,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升,呈现狭长片状分布状态,效率值分布区域性差异明显,周边地区效率值较高。分流域来看,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从影响因素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金融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提升作用。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生了抑制作用,技术水平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没有显著影响作用。从各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性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对中上游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作用并不显著,对下游地区有明显的提升作用。环境规制对中下游地区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上游地区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对外开放对中游地区有抑制作用,对上游和下游地区没有明显影响作用。产业结构对中上游地区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下游地区有提升作用。技术水平对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都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金融发展对中游地区有提升作用。通过分析各影响因素对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对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邱婷  吕宏芬  童素娟 《科技和产业》2023,23(19):101-107
基于2005—2020年长三角地区4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借助Malmquist指数对长三角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进行测算,并分析对外贸易对其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在不断提升,主要由绿色技术进步所推动。实证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对长三角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起到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产业结构是贸易开放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为此,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同时,应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四川省2011—2018年21个市(州)的面板数据,采用SBM-Malmquist模型对科技创新效率及其创新生产率的变动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8年四川省21个市(州)的科技创新效率水平较低,且总体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五大经济区之间的科技创新效率差异明显,由高到低依次是攀西经济区、成都平原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总体创新生产率的变化呈上升趋势,且各市(州)创新生产率的变动有区域集中性特征,相邻城市有相同的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0—2016年广东省各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对广东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较高,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粤北与珠三角、粤西、粤东有较大差距;广东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值大于1,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所在。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同时还需注意技术效率,科学调整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提升农业科技资源经营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陈训波 《改革》2012,(8):82-90
对2004~2010年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的资源配置扭曲情况的分析表明:由于"二元经济"的影响,我国农业的资本和劳动存在着明显的跨部门配置扭曲。如能有效消除此类扭曲,我国农业TFP能提高6%~36%。各地区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对农业TFP增长率有着显著影响,并且各地区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对全国各个地区而言,土地资源再配置效应都是影响农业资源再配置效应的主要因素,资本和劳动再配置效应则相对较弱。由此可见,促进城乡资本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以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是现阶段降低农业资源配置扭曲、促进农业TFP增长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深入研究了农业补贴政策对粮食供给总量安全、粮食供给结构安全以及农户总收入水平的影响效果。基于构建的农业DSGE模型,从宏微观结合的多方位视角考察了多种农业补贴政策以及政府一般性服务支持政策对农业生产要素资本积累水平、农户投入行为决策、农业生产力水平以及农户总收入的影响效果和传导路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宏观经济数据的真实反馈分析,全面考察了核心经济变量在农业补贴政策实施期间的真实影响效果。研究结果显示:(1)农业补贴政策能够有效刺激农户对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水平的提高,深层激发和释放了农业生产力;(2)农业补贴政策能够有效保证农户基本经营收入水平,并显著增加农户可支配转移净收入水平,对保障农户基本总收入起重要作用;(3)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托市价格政策会刺激农产品价格呈现上升趋势,并不利于农业种植结构不平衡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