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朝宏 《新智慧》2000,(10):46-47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准则”)指南部分指出,若一项非货币性交易涉及补价,补价占换人资产公允价值(或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补价之和)的比例超过25%(不含25%),应按货币性交易的核算规则进行会计处理。但是,“准则”并未对具体处理予以说明。本文拟就此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方军  孟子平 《新智慧》2006,(1):39-40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准则》)修订后,淡化了公允价值概念,并对企业间非货币性交易的一系列问题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在防止企业通过非货币性交易操纵会计利润、部分限制关联方交易、打击证券市场上的投机活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非货币性交易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实践与《准则》的矛盾也逐渐突出。本在此对《准则》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3.
刘兵 《新智慧》2004,(10A):38-39
自财政部1999年6月首次颁布《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并于2001年1月对其进行修订以来,有关《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讨论从未停止过。根据已发表献可以看出,人们仅指出现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存在的问题,而没有从理论上分析其存在的缺陷。有鉴于此,本试图从非货币性交易的机理上对《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两个问题作以下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4.
谭宏  刘英 《新智慧》2000,(2):20-21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包括资产置换、股权交换在内的非货币性交易越来越多。这些业务一方面为企业开展生产经营、加快资金周转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如一些企业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来操纵利润等问题。为适应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规范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笔试对这一准则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1年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对原准则作了较大修改,并且在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中也规定了相应的账务处理方法。它们对规范企业间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笔者拟就此谈以下几点想法。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问题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缩小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或尽量避免使用公允价值的概念,而将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这种规定有利于减少企业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操纵利润的可能,有利于规范我国企业间的非货币性交易行为,但却没有反映出非货币性交易的实质。非货币性交易主要是通过资产的交换,换出自己认为价值不大或作用不大的资产,而换入相对有价值或有用的资产。实际上交换双方主要关注的是资产的未来使用价值,而资产未来使用价值主要通过市场交换的公允价值来体现,而不是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换入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使用得较为普遍,这主要因为国外存在完善的资本市场和活跃的商品交易市场,其市场价值能相对客观地反映商品真实价值信息。相对而言,我国缺乏相应的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而且对本身愿意并善于做...  相似文献   

6.
左桂云  张瑞方 《新智慧》2004,(11A):37-37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在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中,收到补价的一方由于在资产交换过程中部分资产价值的盈利过程已经完成,因此要确认已实现部分的收益。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2004年版(以下简称“注会教材2004年版”)中计算公式为。  相似文献   

7.
刘彬 《新智慧》2004,(10A):53-54
经财政部2001年1月18日重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简称《准则》)实施三年来,对规范我国非货币性交易业务的会计核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准则》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由此产生的后果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8.
张英 《新智慧》2005,(12):63-64
在非货币性交易涉及补价的情况下,若收到补价方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即换出资产有账面未确认的增值额时,这部分增值的盈利过程已经完成,已经实现的盈利作为非货币性交易收益计人营业外收入。《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中计算收益的公式为:应确认的收益=补价-补价&;#247;换出资产公允价值&;#215;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215;应交的税金及教育费附加。  相似文献   

9.
黄小琴  宜晓兰 《新智慧》2000,(16):42-42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准则》)今年1月1日起在我国所有企业执行。《准则》对规范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有着重要意义。但在执行中可能产生个别问题,本文对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2001年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比较,引入了“公允价值、商业实质”概念,确认损益的方法发生了变化。但其在理解和执行过程中,还有补价金额的确定、按含增值税的公允价值确定补价金额补价率的确定、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发生的相关税费处理、在满足按公允价值确定换入资产成本条件下换出资产产生的损益的计量等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温珂 《新智慧》2000,(14):47-47
盈利过程的是否完成是区分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标准。但是.在盈利过程完成与否的标准上,《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与其指南发生了矛盾。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的标准是看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是否发生改变,而其指南则认为,应以企业持有资产的用途是否发生改变作为标准。  相似文献   

12.
柳世平  赵建国 《新智慧》2000,(10):23-24
在非货币性交易中,常常由于交换双方的非货币性资产不等值,一方要以货币性资产给予另一方以补偿,即支付补价。补价对于交易价格的确定没有重要影响,但可能会改变交易的性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指南规定,当交付韵货币性资产占换人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低于25%,则视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易。  相似文献   

13.
财政部2001年1月18日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准则)改变了非货性交易的核算原则。简化了非货币性交易的披露内容和有关费用的核算,进一步规范了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但笔者对非货币性交易中涉及补价时收认的确认方法持有异议。  相似文献   

14.
岳上植  汤洪亮 《新智慧》2004,(9B):42-43
重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对损益的确认、资产入账价值的计量及信息披露的规定更趋完善,更具有可操作性,企业间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机会减少了,但在理论和实务中该准则仍存在一些缺陷。笔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会计准则的完善起到一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非货币性交易中换入资产涉及应收账款的会计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学忠  李桥娣 《新智慧》2005,(12):28-30
非货币性交易是一项非常规交易,它往往容易成为会计主体操纵利润的工具。而应收账款,由于其特有的性质,致使它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规范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2001年1月1日财政部重新修订丁《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准则》),并开始施行《企业会计制度》。但是,两对非货币交易业务上的规定存在差异,特别是对涉及应收账款这一资产的界定较模糊,笔对此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16.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若干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有关基本概念第一,《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对“货币性资产”的定义是:“指持有的现金及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这一定义的后半部分采取了不完全列举法,是对概念的外延进行解释。该准则将“非货币性资产”定义为“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这是排除法的定义,并不能明确概念的本质。如果将两个定义结合起来看,很容易误认为“货币性资产”定义中的后半部分是完全列举,进而把未列出的资产项目如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等视为非货币性资产,实际上,这些项目都是货币性资产。第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未对“补价”作出明确的定义,只是在对“非货币性交易”下定义时,解释了一句“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补价是非货币性交易中一个重要的术语。判断一项交易是按货币性交易处理还是按非货币性交易处理,取决于支付的补价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或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补价之和)的比例是否超过25%。因此,应当给补价下一个较确切的定义,以区别于非货币性交易中可能出现的代收代付性质的运输费、增值税等货币性资产。笔者认为,补...  相似文献   

17.
李刚 《新智慧》2006,(6):34-35
一、新准则对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判断 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交易同时满足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以及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两个条件时,以公允价值计量;不满足两个条件之一时,仍按旧准则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因此,采用账面价值还是公允价值计价对判断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18.
杨卫东 《新智慧》2005,(12):65-65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中规定的会计分录一直以繁杂称,其中换人非货币性资产价值的确定更是难点。笔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一种模型设计法,此种方法便于理解,现将其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该准则体系的一大亮点是新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许多问题尚处于研究之中,实务运用也处在探索阶段,许多实际问题很难把握。本文通过公允价值涵义,应用中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对其应用模式进行初步探讨,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的发布、实施,有助于规范我国企业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本文就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有关资产计量、补价及损益确认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