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构建一般均衡模型从边境效应的角度检验了贸易壁垒对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影响的程度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0~2007年,贸易壁垒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下降了49.6%,贸易壁垒下降带来的进口贸易的增长高于出口贸易的增长。除西北地区外,中国其他七个地区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中贸易壁垒的影响呈下降的趋势;贸易壁垒的下降使得沿海地区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额及出口贸易的增长超过内陆地区;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对东盟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增长快于国内其他地区。本文的模拟方案表明:农产品生产和需求的变动增加了贸易壁垒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而贸易成本的下降显著降低了贸易壁垒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贸易:动态和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在概述中哈两国农产品贸易规模和产品结构的基础上,对双边的市场发展潜力、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哈国对我国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中哈两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很少有重叠,双边农产品贸易结构符合各自的资源禀赋;两国间存在显著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且这种互补性不断加强。虽然目前两国农产品贸易中仍存在未签订农产品贸易协定、“灰色”通关现象严重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滞后等问题需要解决,但中哈边境农产品贸易仍将呈现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构建世界八区域两部门CGE模型,并利用2002年和2010年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数据,研究了贸易成本对中国各地区农产品贸易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农产品贸易成本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但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2)贸易成本对中国各地区农产品贸易增长存在显著的负向效应,该效应在中国西北、西南和华中地区的表现较为明显;(3)贸易成本主要影响双边农产品贸易,而对第三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不大;(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贸易成本下降至运输成本对中国区际农产品贸易和农产品对外贸易增长的贡献分别为35.79%和39.87%;(5)农产品对外贸易成本下降扩大了农产品贸易逆差,区际农产品贸易成本下降则缩小了农产品贸易逆差。  相似文献   

4.
黄勇  牛惠亭  李谷成 《农业技术经济》1985,(收录汇总):113-129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最早建立、进展最快、效果最实的自贸区,其建立与发展对推动中国农业对外开放格局、拓展农产品多元化进口渠道及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反事实的合成控制法评估CAFTA战略对东盟整体和各成员国的农产品贸易效应,并通过生存分析进一步评估CAFTA战略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效应的持续性。研究发现,合成控制法较好地复制了CAFTA战略实施之前中国与东盟双边农产品贸易情况;CAFTA的建立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产生了贸易促进效应;但CAFTA战略对不同成员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效应不仅大小不同,甚至方向相反。进一步的生存分析发现,CAFTA战略实施延长了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效应的持续期。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美两国粮食贸易关系的增强,学者对两国农产品贸易方式的研究一直是当下的热点。因为从经济结构来看,中国同美国之间有很大区别,而且从口粮消费的组成来看,中美也有不小差距,所以,针对农产品贸易而言,两国具有结构不协调问题;当下两国的农产品贸易还未形成较大规模,究其根源,人们对农产品存在质量方面的不同需求,却不是相关的消费偏好问题。还有学者借助贸易指数对两国贸易情况进行计算,认为中美在相关贸易方面,竞争性较弱而互补性较强。从现有文献看,目前对两国农产品贸易各细分品类的贸易特点研究较少,尤其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重点品种——粮食,对中美粮食贸易历史演进、影响因素和结构变动的研究尚属不足。为此,本文依据2010—2016年粮食贸易的相关资料,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和互补性指数,对两国不同种类粮食贸易特点和结构的研究与探讨,立足于这些特点确定与其相应的贸易方式和贸易策略,以推动两国粮食贸易更加精细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构建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中国与澳大利亚双边农产品贸易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壁垒。利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理论,研究中国一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CAFTA实施十年来,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对贸易效应及其来源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参考价值。本文基于贸易效应测度和分解两步法,从农产品总体和分类产品两个层面定量评估CAFTA的事后贸易效应,探讨其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CA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推动作用明显,增长主要来自贸易创造;占我国从东盟进口70%的重点产品表现出明显的贸易创造效果,CAFTA贸易效应的产品结构性特征显著;CAFTA建设中快速的贸易开放在带来较大贸易利益的同时并未对国内产业造成冲击,未来应优先选择贸易结构互补的国家开展自贸区谈判。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UN Comtrade数据库1992-2017年HS-6位农产品贸易数据,测度中国与农产品主要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成本及中国农产品出口边际,并运用企业异质性理论模型检验双边贸易成本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边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成本不断下降。(2)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主要依赖于集约边际。(3)双边贸易成本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边际具有显著的负影响,表现为双边可变贸易成本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扩展边际、集约边际均有抑制作用;双边固定贸易成本仅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扩展边际具有负向影响;双边可变贸易成本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扩展边际的阻碍作用大于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集约边际的阻碍作用。为此,本文就如何降低双边贸易成本、提高农产品扩展边际在农产品出口中的贡献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进口需求模型,采用SYSGMM方法,并结合反事实估计,测算我国多个自贸区对中国农产品进口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新西兰自贸区、中国秘鲁自贸区对中国农产品进口存在贸易创造效应,不存在贸易转移效应;中国新加坡自贸区、中国瑞士自贸区对中国农产品进口既不存在贸易创造效应,也不存在贸易转移效应。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创造效应较大,并且存在较长的持续性;中国新西兰自贸区、中国秘鲁自贸区贸易创造占贸易增长比例较大,其中中国新西兰自贸区效应逐年较稳定的递减,中国秘鲁自贸区变化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文章利用2007—2016年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从贸易总量、贸易结构等相关数据切入,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东南亚11国①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双边农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以及潜在合作空间,挖掘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农产品贸易潜力,为双边农产品贸易的进一步拓展提出建议。[方法]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强度指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东南亚农产品贸易关系更加紧密; “一带一路”倡议有效促进了中国农产品出口东南亚,改善了中国在与东南亚国家农产品贸易中的逆差地位。[结论]东南亚农产品出口优势整体强于中国,双方农产品出口优势存在较大差异,农产品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且具有一定的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东北亚主要国家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引入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指数和贸易强度指数三大指标,对中国与东北亚主要国家之间的双边农产品贸易进行了分析。本文通过测算发现,在中日、中俄双边农产品贸易中,中国的比较优势地位在上升,但在中韩双边农产品贸易中,中国的比较优势地位在下降。中日、中韩之间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中俄之间则不具有贸易互补性。然而,就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而言,中日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正在逐渐增强,而中韩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却在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出口至日本、韩国的那些不具有贸易互补性却有着紧密贸易联系的农产品,面临着第三方市场的竞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中亚五国作为上合组织成员国,近年来农业贸易合作程度日益提升,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农产品比较优势,以此为纽带强化双方经贸合作的同时发挥良好的带动和示范效应。同时也必须深入分析和探讨双边农产品贸易面临的困境,如复杂程序影响顺利通关,基础设施建设亟须提升,贸易模式亟待优化。应持续完善双边的贸易规章与技术标准对接,完善贸易规章与技术标准对接,持续优化双边贸易模式亟待,从而促进双边农产品贸易实现平稳尽快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步伐的加快和“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双边农产品贸易额大幅增加,东盟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之一。本文从比较优势、双边贸易互补性及产业内贸易三个角度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农产品品牌为研究对象,将消费者行为领域的重要影响因素"国货意识"从国别差异领域转向聚焦到地区差异领域的"本土意识";通过逐层筛选选择4类农产品34个品牌,并根据品牌产地的分布情况,选择以山东省5个城市为调查的样本采集地;通过比较研究本土品牌偏好和品牌特性,揭示消费者本土意识、品牌特性和网络顾客农产品产地偏好的关系。研究发现,对于农产品本土品牌在知名度、质量和性价比方面的品牌特性评价越高,消费者越偏爱本土农产品;消费者越偏爱本土农产品,就越倾向于购买本土农产品;但是,本土意识对消费者偏爱和购买本土品牌农产品的影响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就产业内贸易在中国与日本、中国与韩国双边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实证研究。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中日双边农产品贸易呈现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特征,中韩双边农产品贸易则受到产业内贸易的明显推动,特别是在中国从韩国的进口上。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由于中国与日本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远大于与韩国的差距,产业内贸易更容易在中韩之间发生。测算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表明,中韩之间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强度较高,并且呈现上升趋势,这间接验证了上述发现。从三国现状来看,仅中国具有发展加工型农产品出口的条件,这对三国之间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构成限制。推进三国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特别是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将会改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环境,使其成为推动三方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UN Comtrade数据库1992—2016年中美双边HS-6位农产品贸易数据,测度了中美双边农产品出口三元边际,并实证分析了关税变动对中美双边农产品出口三元边际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种类逐渐丰富,多样性程度虽低于美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多样性程度,但两者差距逐渐缩小;美国出口中国农产品数量整体水平和增长幅度均大于中国出口美国同期水平,且两者差距逐渐扩大。(2)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主要依靠扩展边际的增长,美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主要依靠数量边际的提高,但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类别农产品出口增长的驱动力存在差异。(3)关税的提高会导致中美双边农产品出口种类和数量下降、价格上升;关税变动对中美双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数量边际的影响来实现;关税变动对中国出口美国农产品三元边际的影响高于对美国出口中国农产品三元边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日双方的地理区位、人力资源、技术水平等多个方面较大差异,使得双边的农产品贸易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长期以来中日双方农产品贸易数额较大,然而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也出现一定波动。要准确把握双边农产品贸易增长中的产品结构性变化和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的现状。日本借世贸规则行贸易保护之实,对中国实施日益严苛的贸易壁垒。日本抓住世贸组织规则漏洞,我国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标准不高、农药残留问题等问题,影响对日农产品的出口增长。为此,我国要有效改进中日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优选策略,建设多元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增强我国农业科技应用能力和产品质量,利用信息网络健全贸易壁垒预警机制,以绿色生产和科学检测应对日本苛刻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借助贸易互补性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贸易专业化系数对2001-2012年双边农产品贸易关系、贸易互补性质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贸易互补性较强,吻合度都较高,产业内互补与产业间互补并存;双边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先增强,再下降,后又增强的趋势,占领国际市场的竞争仍然激烈。双边应谋求在加强互补性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贸易的双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艺卓  封岩 《南方农村》2020,36(2):27-30,41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推动中印两国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的重要经贸合作机制。本文基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视角,阐述合作机制下的中印农产品贸易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在合作机制下促进双边农产品贸易的路径,提出利用和完善多边和区域经贸合作机制、提升双边农产品贸易便利化水平、拓展农业贸易投资促进活动、通过投资合作来促进农产品贸易平衡发展等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贸易规模与结构、出口市场特化优势、比较优势、互补性、紧密程度和产业内贸易等角度运用相关统计指标分析1995—2014年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农产品贸易特征。研究表明,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农产品出口市场特化优势并不明显,而沿线国家出口的农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特化优势;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的农产品比较优势不强,而且由于双边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不一致导致互补性较弱;中国与东段航线各国的农产品贸易联系较为紧密,与中段、西段航线各国农产品贸易紧密程度尽管不高但却在逐步增强;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仍以产业间的贸易为主,但产业内贸易的作用在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