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开花落     
悄悄地,妻下岗了。她很有自知之明,不等单位领导动员,便提前写好了下岗申请交上去。她是一个自立性极强的人,下岗不到一周,便避开我的反对,向周围筹款数千元购进了绢花、礼品花之类的货物,办起郁金香花店。妻的小名叫花,她从小就爱花,少时在农村割草放羊,草筐几乎变成了一只花  相似文献   

2.
母亲下岗后     
母亲下岗了,她是如何又走上再就业之路,作为儿女,应该怎样看待父辈的下岗?《母亲下岗后》一文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3.
一般说来,下岗职工多是由于企业处于困境被迫下岗的。闫梅,却不是。她是想趁自己年轻干出点事业,于1995年主动辞职下岗的。下岗后,她主动创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她已成为拥有固定资产30万元、流动资金20万元,日照市最大的鸽业生产基地——润丰鸽业有限公司的经理,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七彩人生路。艰难探索闫梅原在东港区对外贸易公司任会计,工作岗位令人羡慕,工资收入也还凑合,可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满足于平平淡淡的工作。1995年底,她主动申请下岗,决定到外面闯一闯,干一番事业。可下岗后,情况并不是她想的那么顺利。下岗之初,亲人不理解,兄弟姐妹埋怨,父母担心、难过,以至于晚上常常睡不着觉,她周围的人更是说啥的都有。面对巨大的压力,她开始有点退缩,好在丈夫始终支持她,帮助她坚定地  相似文献   

4.
下岗员工再就业,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它不仅关系到下岗员工的生活安定,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深圳市龙岗区国有企业下岗员工下岗后不失志,不气馁,顽强奋斗,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了一条条就业之路——下岗,给她带来了新的机遇。下岗,既是对“铁饭碗”的挑战,也给人带来了新的机遇。龙岗区元龙商贸公司下岗职工陈云翠就是其中一例。她原是元龙  相似文献   

5.
下岗,是绝大部分职工心理上所不愿接受的事情。但下岗又是市场经济转轨和发展的必然,劳动部门在具体工作和实际调查中发现,目前许多职工下岗后,对关系自身切身利益的问题十分茫然,为此,有必要提醒下岗职工注意以下问题:一、档案问题。职工下岗后与原工作单位的劳动关系已解除,个人档案可按程序转入劳动部门"下岗职工档案管理办公室"代管,下岗职工再就业后档案再转入新工作单位。目前,许多下岗职工都想以档案维系与原工作单位的关系,其实,这不可能,要明白:在下岗的同时,你与原工作单位的劳动关系已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6.
史存华,一名普通的下岗女工,在下岗后近7年的时间里,历尽磨难倍偿艰辛,终于凭借自己辛勤的劳动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的拼搏之路。今年44岁的史存华原是荣成市海滨集团的一名正式职工,1992年的春天,公司进行抽本经营改革,动员有经营能力的职工离岗承包门店。史存华看到,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抱着"铁饭碗"吃"大锅饭"的日子不会太长久了,与其将来被动下岗,不如先行一步为自己寻找一个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于是她萌生了下岗干个体的想法。然而她下岗的想法遭到了亲朋好友和全家人的反对,亲友们担心从未做过买卖的她根本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站稳脚跟;家人担心她那曾做过两次手术的孱弱身体无法承受沉重的工作压力。执着的史存华却不信这个"邪",她做通了丈夫的工作,毅然与公司签订了下岗合同,勇敢地跨入  相似文献   

7.
《中国就业》2011,(8):32-32
李爱荣2004年因单位体制改革下岗。刚下岗时空虚、迷茫,想做点事又不知道从何做起。她参加创业培训班,学习了创业知识,拓展了眼界。通过濮阳各大医院调查了解,她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收入增加、工作  相似文献   

8.
[案情]申请人:李某被申请人:某研究院李某诉称,1996年4月,她参加单位房改时,已经按照职代会通过的《职工调整住房办法》的规定与研究院签订了《调住房单》,并两次缴纳了购房定金。1996年10月,在研究院拒不交给她住房钥匙的情况下,她自己搬进了该房。研究院以她抢占公房为由,责令其下岗待业。在她下岗期间,研究院又违反规定让她交出会计账簿,被她拒绝。  相似文献   

9.
有这样一个故事. 她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家境贫穷,没有上过大学,做了十年的一线工人,单位改制后下岗失业.怀着两个月身孕的她即将迎来一个新生命,然而家庭却在一夜之间瓦解了.没有工作,没有依靠,也没有眼泪.母爱是一种力量,腹中的生命让她不得不坚强地面对现实,默默承受,独自照顾自己.2006年4月,孩子健康地来到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10.
余音 《人力资源》2003,(6):36-37
戚秀玉原是一名普通工人。1993年春,大连市的国企改革、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由点到面渐成迅猛之势。为适应这一形势,大连市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她作为第一批职业介绍员走上了职业介绍的工作岗位。为了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戚秀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牺牲了所有的星期天和节假日,以真情换真情,成为求职者与用工单位的好红娘,1998年以来,经她介绍,已经有2.2万下岗失业人  相似文献   

11.
<正> 1999年,32岁的娟,带着一脸坦然走出了服装厂的大门。大学经济系毕业的她,面对企业破产,职工下岗的困境,她没有灰心气馁,而是先后跑太原、下郑州、上北京考察服装市场,学习先进的市场营销策略。考察归来后,毅然在城区繁  相似文献   

12.
多雪的冬天 1992年的冬天对刘洁来说,是一个多雪的冬天。那一年,刘洁所在的辽宁省信息中心下属企业——沈阳市数据转换部因经营不善而解体了,曾经是令人羡慕的她下岗回家了。下岗对于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她的公公、婆婆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爱人是省规划设计院的工程师。尽管公公、婆婆不说什么,爱人也安慰她,  相似文献   

13.
<正>山西太原的吴女士下岗已经多年,虽说丈夫在外地 做生意,家里的花费不用她太操心,不过三年前她还是花 几千元学了一门做四川担担面的手艺,打算在自己的小区 里开一个小门面。 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她的所有打算——自 从她参加了一家全国知名直销企业组织的聚会后,她决定 不再开什么小门面了,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直销这个全 新的创业机会中。  相似文献   

14.
1992年郭淑芝下岗时家里的境况是这样的:丈夫身体不好没有工作,全家生活靠她一个人的收入。孩子上学需要钱,丈夫看病电需要钱,而她下岗后的生活费只有一百多元。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郭淑芝擦干眼泪,来到了一家建筑工地。工头一看来了个女的,爱搭不理的。她一个劲地说自己干什么都行。工头看她高高大大的身材,就安排她扛水泥袋,推砂石料。这可是工地上拿钱最少,最累的男壮工干的活。郭淑芝一咬牙应了下来,不分早晚,随叫随到,与男壮工一起肩扛手推,连工头都佩服。当她接过自己用汗水挣得的200多元时,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下岗后三年多的时间里,郭淑芝在建筑工地干过临时工、卖过羊肉、推销过火腿肠、开过小饭店。只要是能找到的  相似文献   

15.
她——顾建春,是一名失业下岗的女职工,与众多下岗人一样,她曾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然而与一般人所不同的是她能及时从失业初的悲观中挣脱出来,她深信“靠人不如靠自己”。她勇闯市场,历尽坎坷,百折不回,在劳动保障部门的支持下终于闯出一片属于她自己的天地。  相似文献   

16.
李春秋 《企业文化》2003,(10):71-72
李玲曾经是一家国有公司的财务主管,下岗后当上街头药品促销员,然而短短5年后,一家年销售额3亿的集团老总竟甘愿当她的车夫!她究竟有什么策略绝招呢?  相似文献   

17.
大学毕业后,我做了三年的会计工作,后因工作需要,又踏上了审计工作的岗位。审计工作对我来说是陌生的,怎样入门?从哪里着手?正当我为工作的开展犯难时,我遇到了一位中学时代的女同学。她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单位,这时的她已经升任这家单位的业务科长。在中学时的最后一年,我们曾经是同位,共用过一张书桌,彼此已十分了解,此次见了面也就无话不谈。她听说我要做审计工作,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这样,咱们还可以称得上是同行呢。"她在大学里学过审计专业,毕业后又在基层实践过,心里自然有底儿。这位女同学对我很是热心,她把自己在学校里用过的有关审计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全收集了起来,送给我;我也不时地找到她,带去工作中遇到  相似文献   

18.
一她叫刘红,今年刚满40岁,重庆一位长江轮船船长的妻子。一个下岗工人。下岗后,她用自己的聪慧和勤奋在重庆著名风景区南山附近办起了“一棵树泉水鸡餐馆”,当起了老板,且有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了一个新闻人物,据说前不久一些报纸还对她进行了宣传报道。不过,我认识她是经过一个船员朋友介绍的。朋友说你是搞写作的,写写她很有意思。我想也是,当今船员妻子下岗的很多,大多数就业很难,而她却靠自己的能力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将她的经历写出来,也许时那些正在就业十字路口徘徊的人们会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吧。三月的一天,阳…  相似文献   

19.
今年26岁的刘芳,出生在郑州市金水区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8岁从技校毕业后,进了一家机械厂当装配工,一干就是6年.其间她担任过组长、班长,还多次被厂里评为先进工作者.可是,2003年春天工厂因效益不断滑坡,大部分员工被下岗分流,她也未能幸免.而且,她的父亲前两年也下岗了,只能在一个停车场靠照看车位养家,每月才挣500元钱,而她妈妈又有心脏病和气管炎……面对这些打击,女孩暗下决心,就是摆地摊也要撑住这个家.  相似文献   

20.
《经营者》2001,(7)
<正> 石家庄市下岗女工张俊丽,1998年下岗后一直待业在家。家中上有公婆,下有儿女,丈夫在郊区农村务农,她下岗后,全家生活就变得困难了。她虽然也找过几次临时工,但都因为工资低、工作时间长,或上下班路途太远等原因而不能长久。1999年,她在街头看到流行的"中国结",有了想学习编结的念头,于是,张俊丽来到河北承淼艺术有限公司报名参加"中国结"结艺学习。因为从小喜爱女红手工编织,张俊丽很快就学得了一手编织绝技,领取了材料在家中编织,十天半月交一次货,不但照顾了家庭,每月还能收入500-600元钱,后来她又带了几个同厂的姐妹,每个月的收入更增加到上千元。 "中国结"是一项失散的民间编织技术,它适合于每一个喜欢手工、女红的女性,尤其适合家庭负担重,不能长时间外出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