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山东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区域经济差异,立足于这一不争的事实,本文运用SPSS软件通过因子分析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在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区域联动、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措施促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利益分配的差异看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李卫华综合比较,西部地区经济初始条件优于东部地区,但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和生活水平大大高于西部地区。本文从两地间利益分配关系的角度,对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形成作一初步的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治理对策。一、东西部...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文章定性、定量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的关系及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认为当前山东省发展经济应坚持效率优先,同时要正视地域差异,跟踪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采取适度的倾斜与均衡发展政策,实施点轴系统空间开发模式,在发展中逐渐缩小差异,促进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的区域差异是有目共睹的,东部发达、西部落后,沿海发达、内陆落后,下游发达、上游落后,城市发达、农村落后,非民族地区发达、民族地区落后,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在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民族地区必须重视与 相似文献
5.
随着宏观经济分层调控政策的实行,特别是以“分灶吃饭”为核心的预算体制的建立,使各地区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区域经济利益的独立性得到强化,区域间的利益摩擦表面化。区域经济问题日益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热点,云南省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各地的经济都取得了较快增长,但各地的经济增长也呈现出不平衡性.本文选取了2000年~2015年的数据,以山东省为例,将山东境内17个地市划分为半岛地区、鲁中地区、鲁南地区、鲁北地区、鲁西地区五个区域,研究了五个区域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了经济发展的动因及制约因素,并针对问题,提出促进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8.
9.
10.
山东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研究刘兆德(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地理系273165)山东省兼有对外开放发展与资源富集区开发的双重优势.其经济和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建设基础良好、是我国发达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很快、城市化格局的雏形已基本形... 相似文献
11.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界定的区域协调发展概念入手,将自组织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相互依赖理论、竞争合作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与依据,探讨了上述理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协调成为区域发展中最为决定性的因素,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最终目标,而其发展机制正是区域实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区域协调发展及机制研究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概念界定入手,将其定义为区域内部的和谐及与区域外部的共生。针对区域协调发展阶段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耦合性,将区域协调发展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将发展机制定义为一套从目标内容到实际操作的完善体系,具体包括根本目标、协调内容、协调主体、协调手段、协调程序等,探讨了三个阶段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点轴开发的典型地区——哈大齐工业走廊作为研究区域,在指标体系构建和模糊数学理论的支持下,建立协调度模型,深入分析哈大齐工业走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度,并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解,以探讨影响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制约因素。结果表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协调度呈阶段性变化特征,哈尔滨和大庆的协调度经历了3个阶段,即上升-下降-上升,齐齐哈尔只经历了上升-下降2个阶段;除了哈尔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在2006年属于濒临失调以外,其他的均属于协调类型;哈、大、齐的社会经济指标对生态环境发展的影响大小不同,3座城市影响最大的指标依次是:实际利用外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油消费量,生态环境指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影响最大的指标分别是:工业废气排放量、交通噪声平均值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调整这些方面,才能使哈大齐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必须与区域协调和工业化协同发展,文章分析和论证了湖南省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湖南省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构想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16.
辽宁省互联网发展空间差异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尺度上互联网发展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是网络地理的前沿问题之一,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尺度上。文章以辽宁省为例,探讨中观尺度上互联网用户分布及空间特征,分析了互联网普及率区域差异及其变化,应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2000年至2003年辽宁省互联网普及率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辽宁省互联网发展具有极强的地域集中性和显著的城乡差异性;并且随着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提高,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发生了显著变化。区域对外开放程度、信息基础设施、人口素质、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因素起主导作用,而区域非农化水平、地理区位因素则未对辽宁省互联网发展的区域差异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湘西北县际边界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县际边界地区是个特殊的地理单元,湘西北有多种类型的县际边界区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由于种种原因,边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县级行政(经济)中心。文章认为边界地区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应主动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大农业、资源型工业和旅游等主导产业的深度综合开发;加快治愚脱贫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区际合作和边区贸易;实现边界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不均衡性是人口与经济分布的最基本属性,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对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在中、东、西三大地带及分市县层次上的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侧面分析,表明: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均衡性明显,人口经济活力中部强,而东西部山区弱;动态演化总体上具有向中部地带集聚的趋势,符合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1990年以来又有分散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西部丘陵山区人口与经济动态呈逆向演化态势,是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21世纪初,应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战略,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 相似文献
19.
1990年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化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1990—2007年江苏省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运用不平衡指数和空间统计模型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系统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化。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在整体格局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空间格局更多表现为苏南部分地区的高度集聚和苏北部分地区的集聚态势,成为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核心区和低度集聚区,而苏中地区的集聚态势显得并不强烈。同时,针对区域经济自相关性发展趋势进行解释并指出以县域经济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将长期存在。最后,构建空间数据模型对此种格局形成的原因进行空间统计学上的探讨,指出规模企业空间分布差异及人才空间分布差异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可视化的新手段,进而为政府部门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