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周人物榜     
《中国经济周刊》2010,(34):28-28
“我一出生就在上海,但我的父母亲其实在我出生前进上海,我都变成了上海原住民。凭什么现在的农民工进了城,二十年以后,他们的小孩感觉自己是个农村人?如果历史到了这里不能够连接的话,那我们这一代人是可悲的,是没有远见,没有道德感的。”——重庆市长黄奇帆谈户籍改革。  相似文献   

2.
我父母是上海人,但我出生在香港。5岁随父母移民加拿大,4年前回香港。按中国习俗,我也算上海人,但我与上海亲戚往往话不投机。 我大学毕业后又修读硕士学位,现在在香港当中学教师,偏  相似文献   

3.
十几年前,愤愤不平,总是觉得上海人叫俺这样的外来人为乡下人是歧视咱。在上海生活了20年,发现上海人还算公道。乡下人,就是乡下人。比方我。用70后、80后的话说,我out了。90后对我态度好一些,比方女儿,差了三十岁,据说在信息时代是隔了好几代,所以隔代亲。其实,就上海人的标准来说,我就压根儿没有in过。金桥的什么休闲广  相似文献   

4.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10周年纪念日,作为一名出生在江苏,成长在上海,创业在香港的企业家,可以说,我的一生见证了香港从英国殖民统治到回归祖国怀抱的历史进程。这些年来,香港和上海的交流日益频繁,其中,沪港经济发展协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五年前在西安早就烂透了的企业,竟然还会在其后收购三家上市公司.挺到现在,真是让人佩服。”在邱忠保发迹的城市.有网友发出如是感叹。 邱忠保曾经不无自豪地向人解释“飞天”名号的由来:“取名为‘飞天’的另一个含义是我生在上海,创业在西安,在上海、西安之间没有一点‘飞天’的本领是无法成功的。”  相似文献   

6.
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们乘坐华西公司的轮船从重庆来到上海。当时我就在这个轮船的机器仓工作,工作人员有四五个,搭载的乘客有四五十人,有的是要回家的,有的是来上海做接收工作的。船过太湖,从苏州河进入上海。没想到的是,从此我就留在了上海。我是山东人,1942年去重庆后,进华西公司当学徒被安排在船舱里开机器。此番随船来到上海没有再回去,但举目无亲,我也处于失业状态。  相似文献   

7.
吴遐 《沪港经济》2009,(9):65-65
在商业竞争中,有没有遇到过让你进退两难的事情? 姚梅晶:我是编辑出身,比较擅长栏目设计,有些人喜欢参考,结果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设计的栏目,一下子就出现在别人的网站上了。曾经有个广东女生打电话给我说,姚老师,我很喜欢《上海家具网》,能参考您网站的栏目和内容吗?  相似文献   

8.
高昌庆 《新财经》2009,(9):39-39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在新中国成立十六周年的时候,我出生在中国安徽。 应该说,像我这样岁数的人正好赶上了好时光,“文革”的时候我们还很小,可以不用学习,拼命地玩。“文革”结束了,我们小学还没毕业,所以,还有时间学习考试,升初中,升高中,考大学,没有任何的干扰,只要自己有决心和毅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杂志社: 我叫张碎亨,住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城西北路13号。2005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个自称为肖敏的人和一个自称肖书威的人,肖敏讲他是上海申磊石材公司驻浏河码头直销处主任,肖书威是他手下打工的,并给我一张名片。双方口头约定:如我需要石材,由他们供应,现货现款交易。此后,我们发生了若干次交易,都是现货现款,每次付款时,我问他要上海申磊公司发票,他们都说下一次带来,但此后一直没有送过发票。  相似文献   

10.
“在所渭的大上海工作了很长时间 ,我始终爱不上这个别人眼中的繁华都市。”王运亮说。王运亮出生在安徽淮北一个普通乡村家庭,通过求学走出了山村,并一步步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其实,到上海打拼并非王运亮的主动选择,  相似文献   

11.
“在所渭的大上海工作了很长时间 ,我始终爱不上这个别人眼中的繁华都市。”王运亮说。王运亮出生在安徽淮北一个普通乡村家庭,通过求学走出了山村,并一步步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其实,到上海打拼并非王运亮的主动选择,  相似文献   

12.
我到香港工作已有好几个年头了,我认为香港是比较适合我们上海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一是香港人对上海人比较友好,二是尽管香港话难懂,但要过语言关也并非难事,三是因为同是黄皮肤中国人,好多生活习惯都是相当接近的。 当然,并不是香港人和上海人就没有区别,某些意识和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别。别的不说,单就买保险来说,香港人的保险意识就要比上海人强的多。就目前来  相似文献   

13.
有人问我对“新上海”的印象。我说,太大,太生疏。这最後三个字是重要的。我出生於宁波,在上海长大。在美国,我常说上海是我的Home-town(家乡),怎么会“生疏”? 这股“生疏”的感受,令我觉得回到故乡好似一个陌生人。1978年我於出国三十一年後初次回上海,曾有“陌生感”,但那时的陌生感是精神上的,这次的陌生感却是物质上的。新上海的迅速建设毁灭了我少年的记忆。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对土地的眷恋和对农民兄弟的热爱,是我生命中无法割舍的血脉。为农民兄弟而歌,为土地而歌,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老区,对于贫困地区,我并不陌生。因为,我的家乡就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我出生在一个边远而贫穷的小山村,从小就生活在贫困之中。村里(大集体那会儿叫生产队)只有七八户人家,二十多口人,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村落了。村子地处偏僻,离乡政府也有30里路,而且没有公路,有的人一年四季也很少到乡里去一趟。生产队那会儿,一个工日…  相似文献   

15.
李绍仪 《新财经》2009,(9):58-58
我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建国初期那段艰难的岁月。特别是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是我心中永远抹不掉的记忆,多少人在饥饿与疾病中丧生。那时候,吃饱饭是最大的愿望,保健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上海人,中学时候就入党了。后来在东吴大学念了一年化学,家里面供不起。 1945年四五月间,由交通员带领,我从上海乘上去镇江的火车,前往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卫生部报道,从此开始了我的部队生活,也开始了我与医药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  相似文献   

17.
第一部分发言我很高兴来上海参加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研讨会。上海,从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发表讲话以来,坚定地执行并实现了邓小平的“一年一变,三年大变”的要求,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上海的确发生了令人惊奇和使人振奋的变化。这是上海经济的一次质变。可以说,了不起。现在,上海不仅只是上海人的上海,不仅只是中国的上海,也不仅是亚太地区的上海,而是世界的上海了。所以,我们研究上海的发展战略,必须放在全球的高度和广度来看待上海,因为现在上海的重大变化已经开始影响、波及世界经济的进程。这里,我建议上海研究两个发展战…  相似文献   

18.
紫檀 《新财经》2011,(11):106-107
今年春节,旅居美国的作家李黎来到上海,约我一起参观张爱玲故居。张爱玲自1920年在上海出生至1955年离沪赴美,在上海留下六处故居,我们选中的是常德路195号爱丁顿公寓(Eddington House)。  相似文献   

19.
刘欣 《沪港经济》2008,(7):62-62
王安安:1949年,我是从当时上海的中西小学去的台湾。结婚后,又从台湾跟随丈夫到美国工作。孩子们都在美国出生,后先生因公派回台湾,又举家赴台。20多年前因为婚姻失败,我只身带着5个孩子重又去美国生活,直到1996年来沪定居。如此大跨度的生命体验,无论得意还是困窘,都不能改变我对生活情趣的追求。现在我只足一个又回到上海的、生活在平稳安逸中的老艺术家。  相似文献   

20.
贫困与感悟     
在我十八岁之前,我的确不知道贫困这两个字的含义。甚至由于不理解,以致对这两个汉字都感到陌生。新中国成立第二年后出生的我,到了十八岁时,对城市以外的认识还多亏有了那么一次大串联,见到了有限的真山真水,否则,我所见到的除了洋楼还是洋楼。天津市内原英租界的老楼里,有许多让你根本分不清东西南北的房子,生性好动的我在告别她的时候,包括告别生活在那里年迈的父母时,甚至没有伤心的眼泪。说老实话,我有些厌倦那里的生活。我一直想自己出去闯一闯,看看外面到底是什么样子。 当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不光我一个人,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