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有的地方政府负债余额大,有资料估计约为4.1万亿元,其中地级市与区、县两级占61%,约2.4万亿元。这是不是个准确数据,还说不清,因此,要准确地反映,还需要进行一次普查。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是在30年的经济体制转轨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既有地方政府举借和担保产生的直接债务,又有经济、  相似文献   

2.
贺军 《上海国资》2013,(10):17-17
如此大规模的地方债务清偿绝非小事,不排除局部债务"肿瘤"需要采取特殊手段来处置国务院对地方债务的审计结果还未出台。据两个与官方相关的信源估计,目前全国的地方债务大约为20万亿元。包括表内信贷规模约9.7万亿—9.8万亿元、来自通道业务的规模保守估计约为4万亿—5万亿元,以及地方政府BT代建及打白条欠企业的债务规模约为6万亿—7万亿元。这个数字要比2010年时统计的10.7万亿元地方平台债翻了一倍。  相似文献   

3.
审计署关于政府债务的调查让一些专家学者松了口气,虽然债务总额已逾20万亿元(中央政府近10万亿元,地方政府近11万亿元),但此一数字,毕竟比此前人们预估的少了许多,而且按照60%的国际负债率标准,全国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占当年GDP的比率为36.74%,在考虑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等其他因素后,我国政府性债务的总负债率仅达39.43%,与60%相比差之甚远,几乎不存在什么风险的。  相似文献   

4.
现在中国地方政府已积累了大量的债务。总量有多大?债务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它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它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何解决?中国国民收入约是48万亿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务估计约14万亿人民币,或国民收入的30%。中央政府债务占国民收入的14.4%。因此,政府债务总额是国民收入的44%左右。与美国政府的债务对比  相似文献   

5.
李梦洁 《北方经济》2011,(19):81-82
一、引言2011年6月27日,审计署公布了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账单":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涉及37.4万个项目、187.3万笔债务。同时审计显示,融资平台公司是地方政府债务的第一大举债主体,2010年末包括贷款、企业债等在内的全部债务余额为4.97万亿元,分布在6576个融资平台公司。但根据央行6月1日发布的《2010年  相似文献   

6.
债者,人之责也。毫无疑问,今年是地方政府偿债压力最大的一年。审计署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11万亿元,而今年需要偿还的债务占债务总余额的21.89%,这意味着,2014年地方政府需偿还债务或高达近2.4万亿元。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此前曾表示:"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而支出刚性强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会进一步加大。"那么,地方债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相似文献   

7.
为难的地方     
昱萱 《东北之窗》2010,(15):23-24
4万亿、5万亿……一直到了7万亿.地方债的数字几个月来迅速攀升。大规模的投资自然带来了地方政府居高不下的举债。“4万亿刺激计划”让地方政府过足了“有钱人”的瘾.而这种透支未来政府信用的行动.随之而来的就是财政风险。高达7万亿甚至更多的地方债务有可能会拖垮中国经济刚刚复苏的脚步。这一警示红灯也引起了决策层的注意.甚至有专家称.地方债将成为中国的“次贷危机”。  相似文献   

8.
一周新闻     
《中国经济快讯》2011,(26):12-13
地方政府 负债已超10万亿 审计署6月27日发布公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2010年底,有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由于偿债能力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举借新债偿还旧债。专家认为,债务总量处于安全区,但局部负债过量不容小觑,今后应尽快推动地方阳光融资制度的形成。同时,应重视债务形成的体制性原因,推进财税体制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6月10日,国家审计署发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下称"《审计结果》")显示,36个地方政府2012年底债务余额共计3.85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2.94%。这次"抽查"是继2010年审计署对全国地方债进行全面审计后的再次摸底。而在上次审计中,这36个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便已占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额(10.72万亿元)的31.79%。  相似文献   

10.
余金玉 《浙江经济》2014,(17):53-53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投资拉动"难以为继。审计署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性债务为30.27万亿元。地方政府性债务为17.89万亿元,其中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9万亿元。债务的集中到期,土地及房地产市场的陡然降温,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紧缩,金融部门对政府贷款"明松暗紧",致使地方政府"腹背受敌"。"旧债还不起,新债借不到","拆东墙补西墙"、饮鸩止渴的尴尬处境,让政府的资金链面临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1.
何谓宏观成本 国务院已经专门下文,彻底清理地方政府平台债务,可见兹事重大。 截至2009年末,依据央行口径统计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2009年新增贷款3.05万亿元,按照基础设施项目的正常建设进度(三年)估算,2010年贷款余额或会上升到10万亿元,2011年或有可能达到12万亿元,这是预期内的。  相似文献   

12.
地方债     
《天津经济》2013,(11):84-84
一、地方债的含义地方债,即地方政府性债务,是指地方机关事业单位及地方政府专门成立的基础设施性企业为提供基础性、公益性服务直接借入的债务和地方政府机关提供担保形成的债务,分为直接债务、担保债务和政策性挂账。地方债务情况有两个信息来源,一个是审计署提供的数据,一个是国际组织的评估。政府性债务包含三大部分: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以及一些其他相关债务.尤其是一些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  相似文献   

13.
债务危机     
今年7月,全国人大公布的《预算法修正案草案》禁止地方政府发债的规定引发舆论一片哗然,原因是一些常委委员、部门和专家提出,近些年地方政府债务急剧上升达10多万亿元,带来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由于中国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太大,因此,  相似文献   

14.
国家审计署2010年6月23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审计报告,首次披露了备受社会关注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审计调查了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截至2009年底这些地方的政府性债务余额高达2.79万亿元。此次审计发现,地方政府性债务总体规模较大,特别是2009年地方债务增长迅速。在审计的2.79万亿元政府性债务中,2009年以前形成的债务余额为1.75万亿元,当年新增1.04万亿元。报告显示,部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较大,存在一定的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5.
6月10日,阂家审计署发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下称“《审计结果》”)显示,36个地方政府2012年底债务余额共计3.85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2.94%。  相似文献   

16.
自2009年地方政府被允许组建融资平台发行城投债以来,城投债作为地方政府融资的手段曾经红极一时。高峰时期,2013年6月,全国以城投债为主要形式的地方政府债务达17.89万亿元。2014年8月,预算法修订赋予了省级政府发债的权利,并进行限额管理。2017年5月,地方政府债券余额首次超过国债,成为我国债市第一大品种。截至2021年12月19日,地方债存续总规模达到30.27万亿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疾速扩张,2011年6月审计署发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结果》表明,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0.7万亿,比2008年和2009年的债务余额分别上涨23.48%和61.29%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被视为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透明度与规范性,推进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进程的重要一环。近日,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与  相似文献   

18.
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不断增加的债务负担已经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5月,全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规模达5.26万亿元,较2008年初增加了两倍左右。一些地方政府的负债收入比高达3:1甚至5:1,远高于60%的国际警戒线。如何有效化解巨额的地方政府债务、有效降低地方政府的负债率,成为摆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9.
从允许举债到不得自行发放政府债券,我国地方债这颗隐形的“地雷”带来风险可见一斑. 根据国家审计暑较早前公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万亿元.如此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被视为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的巨大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债务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出来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表现形式和原因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有其特殊之处。文章将通过文献梳理,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界定、产生原因和风险规避进行总结,有利于推进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