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财经》2009,(11):68-68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和中国指数研究院三家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自2004年开展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以来,已持续研究了六年,研究成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房地产品牌企业巩固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忠诚度、强化行业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房地产业多年被称为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一直以来,多风多雨。但有着“在暴风雨中茁壮成长”之豪气的地产列强们,仍然一贯地不屈不挠、激流勇进。2004年,是中国房地产行业转型的一年。从此,行业门槛高起,数万家企业到房地产市场淘金的历史将成为过去。  相似文献   

3.
时间已到2004年的年末,回首一年来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应该是“房地产泡沫”。这场争论,先是由摩根斯坦利经济学家谢国忠发起,后有国内的诸学的呼应。  相似文献   

4.
“拐点论”的争议难掩房市调整步伐 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房地产政策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无论房地产发展模式的改变还是土地政策信贷政策的从紧,这些都预示着200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正因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出现巨变,从而也就从年初以来发生了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出现“拐点论”的大讨论。不管这种讨论如何激烈,赞成或不赞成都有无数个理由,但不争的事实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大调整已经从全国各地开始。  相似文献   

5.
当2005年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修订后的GDP总量的时候.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对此欢欣无比,那他一定是任志强。“本次普查数据再次用2004年的情况告诉了社会:尽管2004年是中国商品房价格增幅最高的一年.尽管房地产开发在2004年的利润暴涨了10多倍.但房地产仍然不是一个暴利行业。”  相似文献   

6.
一鸣 《首都经济》2005,(1):58-58
2004年是中国房地产的政策年.同时也是北京房地产市场上争议最多的一年.围绕“地产泡沫”争论不休.国外投资机构公布研究结果说“北京房产泡沫严重”.地产大腕根据自己的经验断言“房地产还要再好20年”,相关专家也出来说“北京房价符合价值规律”等等.一时间.房地产地产市场莫衷一是。但是.在北京房地产市场“泡沫之争”中.有两个重要力量是缺位的.  相似文献   

7.
回首即将逝去的2004年,被业内人士视为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紧缩年”,也注定是西安房地产业进入历史性转折的一年。  相似文献   

8.
肖飞 《上海经济》2005,(2):50-52
现在在市中心安个家,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奢望。明明宏观调控已经给过热的房地产降了温,但京、沪两地大量的中高档住房仍被大量吃进。人们不禁要问,楼市投资获利的空间到底有多大?经历1992-1993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的中国,从1998年开始又迎来了新一轮房地产热潮,到2004年房地产市场发展达到空前高涨,房屋价格节节攀升,房子又成了老百姓心中的痛。老百姓议论最多的话题是买房,“你吃了吗”的问候语现在已变成了“你买房了吗”。  相似文献   

9.
日前,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国税务》杂志社在京联合公布了“2005年度中国纳税百强榜”等系列榜单。从榜单中不难发现,国内房地产企业在继成为2004年度的纳税“侏儒”之后,其2005年的表现比上一年更“矮”了。  相似文献   

10.
张红  刘洪玉 《西部论丛》2005,(10):24-26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房地产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进行交易的重要场所之一,是聚集、分配房地产资金的“水库”和“分流站”。由于资金需求和沉淀量的巨大性,中国房地产行业在其产生和发展的二十年里,“房地产金融风险”一词始终如影随形,也在各种风险中备受瞩目。也因此,使得房地产市场成为国民经济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重点调控的对象,几乎在每一次“金融秩序整顿”或“规范金融市场”的活动中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房地产的基本特征 (一)产业关联度大,具有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 房地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每年25%的钢材、70%的水泥、40%的木材、25%的塑料制品都用于房地产开发建设。200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如果参照日本房地产对整个社会经济带动诱发率,  相似文献   

12.
《环球财经》2005,(1):93-93
2004年12月5日,专业房地产研究机构——世界地产研究院(World Real Esiate Academy)发布了2004《中国十大超级豪宅排行榜》。  相似文献   

13.
2003房地产:理性之年莫忘高速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 《西部论丛》2003,(3):54-54
也许是对不绝于耳的中国房地产发展“泡沫论”的回应,有关部门提出2003年为中国房地产发展的理性之年。 问题是如何理解“理性之年”。笔者的看法,最关键的是要理性地判断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情况,其次是要理性地制定调控政策。 从1997年中国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起,笔者就一直密切地关注着中国房地产的变化。很简单,除非房地产和汽车消费启动,中国经济将很难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 由于房改、消费信贷以及地改政策的推出,企盼已久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终于在1999年徐徐启动并日渐红火。中国房地产增长的一个大周期有望开始。一是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在7000—8000美元以下,房地产将始终保  相似文献   

14.
【英国《金融时报》8月18日】中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中并不包括资产价格,但资产价格过分波动带来的金融不稳定却是其心头之患。尽管在近半年的“急刹车”之下,中国房地产市场已迅速陷入观望状态,中国央行在新披露的((2004年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中对房地产金融风险仍保持了相当警惕。  相似文献   

15.
淡季开局的2010年房地产市场,迎来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最强音。 继2009年12月底中央密集出台一系列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以来,1月10日,一份被称作“国十一条”(即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的综合运用了土地、信贷、税收、行政监督等多种手段的调控蓝图,正式确定了2010年中国房地产政策的基调和架构。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20年,也是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壮大的20年。尽管中国房地产市场赶上如火茶的“20年火山喷发期”,“热”字当头,却谁都乐不起来。2001年上半年房市同比飙生11.1%的惊闻,不亚于“六月飞霜”,又打蔫了一大批人家。久旱逢甘霖而饥渴万分的房地产买家们终于挺不住口干舌燥的煎熬,把口水大口大口地咽回自己肚子。  相似文献   

17.
李伟 《中国经贸》2005,(1):44-46
地产行业从来没有像在2004年这一年这般热闹。而这一年。无疑是中国房地产界的又一个大考之年。宏观调控的“达摩科里斯之剑”。高悬在开发商的头顶,政府对于金融与土地政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较之10年前中国房地产遭遇的“浩劫”。在这一年中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隐约令人觉得,无论是政策环境还是市场游戏规则,这个行业已经开始进入一场尉烈的变革。2004年12月3日全国“住教会”在上海开幕。“中国地产还能繁荣二十年”像标语一样,写在展厅门口的幕墙上,似乎在为全国的大小地产商打气,长期以来,中国地产是计划与市场的混合体,就像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不规则的交易、权力寻租掺杂其间。2004年过得不容易,脱胎换骨总是要经历痛苦,中国地产向更加市场化的方向迈进,向“狮神人面像”作最后的告别。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房地产业走势估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寅 《发展》2005,(3):58-59
2004年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实际上是在延续着近年来房地产投资与消费热潮的惯性。随着土地、信贷、利率政策的调整,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呈现降温趋势,房地产开发和消费将更趋于理性。  相似文献   

19.
刘鹏 《产权导刊》2012,(2):72-72
2011年10月份开始,中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长达数年的持续性上涨之后终于在"国十条"、"新国十条"等相关宏观调控下放的作用下,出现了止涨和部分地区回跌的局面。面临楼市冬天的房地产企业很"难过",一向在房地产市场存在意见"分歧"的潘石屹和任志强甚至组成联盟,联合其他18家房地产开发商共同发起了国内首个房地产电子商务联盟,打着将“定价权”交给购房者的旗号,准备“网上卖房”,被网友称为是“抱团取暖”。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90年代曾有过一轮港资投资内地房地产业的热潮,但旋即消失不见,随后近十年基本没有大动作出现。但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新一轮香港大房地产商投资内地房地产市场的高潮已经出现,和黄、长实、新世界中国、恒基中国、新鸿基地产和嘉里建设等香港房地产巨头纷纷在内地房地产市场加大了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