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寇亚范 《活力》2010,(21):154-154
广播是一种以电波为载体.以声音为媒介的舆论传播工具。它是“说”与“听”的艺术,与其他传媒(如电视等)相比.广播具有瞬间即逝,“可视性”差的弱点。广播要抓住听众,就应当发挥自身的长处,以最快的速度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传递发生的新闻事件,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如感其情。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增强广播的“可视性”。就应在文字和音响上下工夫。让听众听出画面.听出意境.听出美感。  相似文献   

2.
杨禹 《活力》2011,(2):91-91
民生新闻是新闻本土化发展的产物,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采用平民的视角。以平民化的表现方式,关注和表现与普通百姓生存发展相关内容的一种新闻。民生新闻以其平民化、娱乐化与服务性备受观众青睐。民生新闻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在形式上贴近生活,贴近百姓。  相似文献   

3.
王喻 《活力》2013,(13):60-60
如今,传媒市场竞争已逐渐走向“系统化”。系统化竞争将不再仅仅是节目的竞争,而是包括内容流通、服务平台、网络分配在内的广域竞争。传统广播为了生存与发展,不仅要与上游、下游产业环节紧密结合,形成纵向的产业链,以此降低市场风险:还可能通过跨行业、跨媒体的横向整合,追求更大范围的规模经济,实现广播服务的复合化、综合化。  相似文献   

4.
闫德强 《活力》2014,(6):122-122
近些年,民生新闻风行全国,已经成为电视、报纸等媒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民生新闻关注民情、民意,聚焦社会热点、难点,彰显服务民生、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受到观众和读者的广泛认同和空前欢迎。所谓民生新闻一般是指与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形态紧密相关的社会新闻。本文认为,民生新闻要想立足,并在新闻市场中占据一定位置,就必须从价值观念、报道题材以及报道形式上不断更新,顺应民意,在新闻价值观上回归至“民生”和“百姓”,强调新闻要“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贴近日常生活”,要从普通百姓的视角去选择和解读新闻事实,在为群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徐宁 《活力》2014,(12):102-102
广播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传播工具。它就好比一条传送带一样,将有声信息传递到听众的耳朵中。而新闻内容就是这条传送带中相当重要的有声信息。广播新闻是通过音频技术,将听觉信号有序的组合,面向特定的听众传播正在发生或者刚刚发生的事情。新时代中,广播在媒体中的地位虽然不如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么强势,但是拥有传播方式即时性、传播范围广泛性、收听方式随意性、受众层次多样性、播出灵活性,制作成本低廉性的它始终在媒体大潮中屹立不倒。而且,随着近几年汽车的越来越普及,广播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听广播,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喜欢通过广播来接受最新的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6.
周芳 《活力》2010,(21):136-136
民生,指人民的生计.那么民生新闻就应该是关注人民生计的新闻。通俗地讲,民生新闻就是一种广义的社会新闻。实际上就是社会新闻在新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求下的一种演绎,是当下实践“三贴近”原则的先锋。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民生列为重点建设的问题.这不仅显示了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也预示着百姓的生活将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得到改善、发生变化。由此,“民生”这一关键词在我们当今社会出现的频率就越来越高.民生新闻由于其选题、表现形式、主持风格等方面的贴近性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更是得到了众多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关注.迅速地崛起。  相似文献   

7.
康奇 《活力》2014,(3):93-93
民生新闻从产生到现在,一直备受观众的欢迎。顾名思义,“民生新闻”是电视民生新闻主要的传播内容。然而,何为“民生新闻”? 从电视新闻题材、内容的视角考察民生新闻这一概念,认为它是一种独立的新闻报道题材的“新闻题材说”;从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视角考察此概念,认为它是以民众生活为主体的新型电视新闻节目的“节目形态说”;时至今日,“民生新闻”仍只是业界的一种提法,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内涵,但目前业界普遍认可的是国家广电总局在《收听收看》(2003年第123期)中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描述: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那么如何实现电视民生新闻自身的价值。如何满足受众的需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广播,作为一种新闻舆论工具,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广播新闻如何"亮"起来,是广播新闻巩固阵地、争取更多受众无法回避的课题.广播要想重振昔日雄风,必须在广播新闻的写作上有所创新.一是广播新闻的写作必须做到更快、更短、更入耳,二是广播新闻的写作必须做到精选素材、精选生动细节、恰当合理运用音响材料.  相似文献   

9.
民生新闻以人为本,关注百姓生产生活。而始终坚守真实,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平民视角关注百姓生活,为百姓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应是广播民生新闻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0.
姚婷 《活力》2011,(8):187-187
目前,媒体的新闻竞争主要体现在新闻的提量、提速、提质三方面,但提量、提速和提质既要发挥媒体各自传播优势,又要适应媒体融合的客观要求。当下传媒市场出现的新态势和新闻竞争新特点对单一介质的广播媒体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会.广播的新闻传播必须更新理念、创新表现形式和手段。速度在广播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利用好一切报道手段给广播新闻报道提速,实现最佳传播效果?以下是本人思考后的一点一山得。  相似文献   

11.
侯鹏 《活力》2014,(10):103-103
新闻传播是传媒的第一功能,“新闻立台”是新闻类广播媒体广泛接受的传媒运营理念。在当今全球化、全媒体的竞争环境中,各家传统媒体、互联网及各种新媒体均对广播媒体构成了巨大挑战。广播媒体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赢得充分的新闻话语权,保持主流媒体的强势地位,就需要在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联动中进行有益的尝试与探索,需要我们以新闻采编播为主线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要素。广播媒体不仅要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新性、贴近性,还要对新闻事实本身有价值判断,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整合,提出广播媒体的独家见解,传出有思想的声音,从而实现新闻报道具有“深刻性”。  相似文献   

12.
去年8月份,习近平同志提出:“强化互联网思维,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这是第一次由国家领导人从战略层面提出媒体转型。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下,尤其是面对当下新媒体的冲击,作为传统广播媒体,无论是广播新闻报道、还是新闻节目,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大潜力亟待挖掘。结合新闻一线从业多年的实践感受,我认为,目前省内各地广播新闻宣传中普遍存在创新不足、深度不够、互动不强、效率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广播新闻转型过程中,急需面对和解决的课题。新媒体兴起,传统媒体的价值正在消减,对于广播新闻来讲,是抱残守缺,还是吐故纳新?我认为,必须跳出思维局限,大胆做出改变,通过“重构价值”来获得新生。具体来说,就是让新闻“动”起来,通过动态的创新探索,让广播新闻焕发前所未有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李莎 《活力》2013,(14):66-66
近年来,随着民生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不断深入。民生新闻在电视媒体中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民生新闻因时效性强、信息量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而深受欢迎。何为民生新闻?笔者以为,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来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那么,如何做好民生新闻?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这三点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孟天婴 《活力》2011,(8):170-170
所谓的民生新闻,说白了就是老百姓身边的新闻。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与过去更侧重时政新闻的所谓大新闻相比,现在的民生新闻少了很多说教,多了几分亲切。但是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民生新闻的兴趣,也随着它放低姿态、贴近群众的同时,带来了题材琐碎化、内容市井化、审美格调低俗化等问题。民生新闻的制作者习惯将目光紧紧锁定在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等比较琐碎的小事上,好像不琐碎就不能贴近百姓,不家常就不是民生新闻。这种没有更多让人思考空间的新闻,只是一种简单的堆砌,多而生厌,陷入了模式单一、内容雷同的套路。有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甚至为了追求娱乐性、趣味性,置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于不顾,陷入了搜奇搜特的怪圈。没有深度和启示意义。其实这些都不能真正体现“关注民生”的本意。  相似文献   

15.
民生新闻在关注民生、反映民情、体现民意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随着有关民生新闻讨论的深入,人们对它的思考回归到更加理性的轨道。本文对基层民生新闻报道重点要抓住“大情大理”做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6.
宋宇 《活力》2013,(12):92-92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民生新闻已经成为了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闻传播载体。在新闻报道中.民生新闻更多的是立足民生.关注百姓生活,把镜头对准普通的市民,关注百姓的身边事,让市民看到民生新闻实用、重要的一面。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市民对于民生新闻的印象大多是报道鸡毛蒜皮的小事.杂七杂八、家长里短的琐事等方面。不过,民生本就包括人民群众对物质的需求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两个方面。如何在“小而杂”民生新闻报道中策划采编富有特色的文化报道.也是需要记者强烈的策划意识与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7.
张广玲 《活力》2014,(3):61-61
一、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特点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广播形式的限制,二是现场播报的要求。前者约束了传播者和受众的交流渠道,仅仅通过声音这一种途径来传达所有相关信息,因此对播报记者的传达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后者则严格考验了新闻记者对报道现场和新闻内容的把握能力,需要记者对播报主题进行即时的描摹、评述和反馈。因此,对在新闻现场进行报道的广播记者来说,不仅要善于借助周围的声音效果,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身应变能力,在较短时间内组织一段详尽、形象、生动的现场报告,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李江 《活力》2013,(6):83-83
所谓民生新闻就是关注人民群众生计,关心普通市民生活的新闻,内容上锁定人民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信息。民生新闻是一种对普通老百姓感同身受和利益关切的姿态,体现于它的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并且它可以最直接和广泛地实现媒体下情上达的功能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树立社会公共道德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广播节目要有时效性,才能吸引广大听众的注意。而面对新形势下广播新闻,广播新闻要想赢得更多的受众,更应强调时效性。时效性应该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时效性包括时间性与新鲜性两层的意思。时间性:发生与被报道之间的时间差,时间差越小,时效性越强,信息时代,要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出报道,新闻事业发展史即是争取时间性的历史;新鲜性:新闻报道的新鲜感,表现在内容、视角、切入点、形式、主题等方面,新闻是一种很容易腐烂的商品,刚刚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最有新闻价值,事件发生后再去报道,新闻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但是时效性高的报道并不一定都具有新闻价值,因为时效性要求快,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探寻事实的真相需要时间,所以我们要去追求新闻的时效性,但是应该建立在真实基础上这样的时效性才能使得报道具有新闻价值。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来增强广播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谈一下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0.
张莉岩  朱文熹 《活力》2011,(12):193-193
一、把握民生新闻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说起“民生新闻”,很多人就自然想到民众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柴米油盐、水电煤气,就想起老百姓身边的平凡事、麻烦事、棘手事。而党报作为主流媒体.民生新闻的导向功能和服务功能,是通过与老百姓利益最直接、最关注的事体现的,事情并不在乎大小,关键是指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