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敏玲 《活力》2012,(18):109-109
社会管理,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创新社会管理,要同做好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机场既是企业又是社区.  相似文献   

2.
杨姗 《活力》2010,(16):95-95,97
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社会矛盾化解是当前检察工作的首要任务,基层检察院是各项检察工作落实的基础,下面笔者就基层检察院如何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宋有录 《乡镇论坛》2011,(13):M0002-M0002
没有社会的稳定,就难以有社会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没有社会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就谈不上民族的复兴。对于这个道理是没有多少人反对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机制性地化解社会矛盾使社会长治久安,而不是用行政手段应急性地处置矛盾、扬汤止沸式地求得一时稳定呢?其实,民主就是一种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长期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长效机制。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  相似文献   

4.
张鹏 《活力》2012,(16):83-83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刻变迁,社会利益格局大规模调整,人们对于“打官司”,不再是羞涩、耻辱的概念,而是勇于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以司法诉求的形式涌人司法领域。由于每个当事人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认同法律条款和案件事实,对法院正确的判决裁定不愿接受.而继续四处上访,极大地增加了诉累和经济负担,也加大了社会不和谐、不安定因素的发生。因此,如何化解矛盾,消除隐患,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就成为民行检察工作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葛景富 《活力》2013,(18):40-40
面对目前各种利益诉求数量大幅度增多,表达途径不十分畅通状况日益突出的现状,建立科学有效、多渠道利益诉求表达途径.对于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创新消费纠纷解决机制 强化行政执法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并且把它作为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大任务。人类社会进入商品社会以后,消费者与经营者始终是一对矛盾,消费纠纷层出不穷,现阶段尤为突出。完善消费纠纷解决机制.积极化解消费纠纷,切实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要行政执法机关,必须创新消费维权机制,强化行政执法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7.
张玲  张敏 《活力》2012,(18):111-111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深层次矛盾日益增多.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大量涌现,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诸多的压力和问题。全面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深入抓好人民调解工作是当前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切实维护权益”。这是对新时期形势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出的新要求.如何运用心理疏导的理论知识来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做好来访者的思想工作,是信访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政治课题。  相似文献   

9.
高珍珍 《活力》2013,(6):40-40
社会矛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公证机构对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使命。公证行业只有不断地加强和提高公证业务素养,充分发挥调节职能,积极开展各项业务,加强监督和规范民商事行为,才能有效履行公证职责,更好地发挥在化解社会矛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0.
高峰 《活力》2011,(18):71-71
一、建立检察联络室的意义和作用建立检察联络室是新形势下基层检察院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需要。周永康同志在全国政法电视电话会上突出强调.政法各单位要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三项重点工作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根本和基础.是党中央从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出发.  相似文献   

11.
杨文良 《活力》2006,(2):37-38
公正执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公正和谐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执法为民是公安机关执法的基本准则。只有在坚持执法为民原则的前提下,公正执法,才能维护好法律的权威;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才能规范有效地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才能保护公民的权力及公民、法人、国家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作为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在公正的基础上坚持执法为民.是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因此,公安机关必须始终坚持执法为民的政治准则,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政治观念。  相似文献   

12.
华方君 《活力》2010,(8):257-257,259
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政法机关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刻变迁,社会利益格局大规模调整。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以司法诉求的形式涌人司法领域。因此,检察机关如何完善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确立化解社会矛盾的执法思想就成为摆在检察机关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物业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整业主利益关系,回应群众诉求,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胡锦涛曾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4.
妥善安排好被征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针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问题。重庆市先后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切实维护了被征地农民的利益。但征地安置中的矛盾和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安置问题仍然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问题,安置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财会通讯》2006,(9):I0005
中国社会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同时又处在矛盾凸显期。当前,我国社会在整体和谐的情况下还突出存在哪些不和谐音?是什么妨碍了和谐生活?如何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针对此,半月谈杂志社最近在东西部8省市实施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16.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审计部门审计的每一个项目,所做的每一件事,不但与党和人民的利益密切相关,而且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紧密梧关。作为审计战线的普通一兵,不光要严格执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当好国家财产的“守护神”,而且要善于化解各种矛盾,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份力、添份热。  相似文献   

17.
米有录 《乡镇论坛》2011,(16):M0002-M0002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个民主一套车,缺一不可。缺少了,就会影响民主机制的正常运转,从而会直接影响到民意的袁达、民利的维护、民心的凝聚和民力的聚合,使民主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难以发挥。  相似文献   

18.
宋玉江 《活力》2011,(11):125-125,135
当前,在垦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全力实施“三步走”百年垦区发展战略的新形势下。农场的经济社会建设步伐在不断的加快,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伴随着社会各种矛盾纠纷的产生呈现出增多、加剧的趋势。因土地承包、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惠民政策资金发放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多.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整合维护社会稳定的各方力量、努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领导干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积极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张铁锋 《活力》2010,(8):198-199
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是新时期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社会矛盾化解的前提是法律的和谐,法律和谐的关键是立法、司法和执法的和谐。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为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提供公平正义的环境。起着司法保障与最后防线的作用。因而,检察机关要认真分析监督工作中存在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通过加强法律监督。为社会矛盾化解构建创造公平正义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关系的市场化、利益化使劳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劳动关系作为社会的基本关系,其和谐稳定的程度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一般来说,劳资矛盾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如果在发生之后,处置得当的话,是可以化解大部分的,这对于维持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也有巨大帮助。因此,文章论述了劳资矛盾产生的原因,并认真研究和谐社会下化解劳资矛盾的对策,对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