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研究基于2016年陕西省县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采用标准粮为研究指标,分析了关中地区耕地质量现状及标准粮单产与产能,以期为关中地区耕地资源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提供理论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耕地质量等别分布在4~14等,以7~13等耕地为主,耕地质量综合等别为9.72等;关中地区耕地标准粮平均单产为9 084.88 kg·hm~(-2),在标准粮产能方面,7等和8等地较高,4等和14等较少;总体来看,关中地区粮食产能要大于粮食需求,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生产依然足以满足粮食需求,但是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2.
文章结合云南农用地分等成果.以"直过区"的视角,分析了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耕地状况:耕地的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经济等别依次下降,耕地生产?亮 力主要处于中低产水平.同时分析了耕地可持续利用存在的制约因素,据此,阐述了对"直过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大意义、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明确划定‘直过区'的行政区域范围,做出‘直过区'的社会经济总体发展计划,对"直过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主要内容;整合财政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行政村整体推进计划:把加强科技投入,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效益作为‘直过区'整村推进的首要目标和近期计划",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直过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林祥 《浙江经济》2014,(20):56-56
农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高标准农田更是耕地中的精华。根据2011年农用地分等(按国家标准)汇总成果,浙江全省农田(含可调整)利用等别数有9个,为5-13等,且集中分布在6-11等之间,其中8-10等面积最大,占农田总面积的55%。从区域分布上看,浙江基本农田利用等别呈现水平地带性规律,浙北与浙中的滨海平原区域,由沿海向内陆呈现同心圆状分布格局;浙中、浙西北和浙南丘陵山区,则沿河谷或盆地成条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4.
土地工程作为新增耕地的主要途径,对落实我国耕地占补平衡任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政策对耕地占补平衡中耕地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比较两轮农用地分等成果发现:惠农区农用地分等成果完善中,当指定作物为水稻时,比春小麦、春玉米平均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分别低2.30、2.97等;勉县农用地分等成果完善比农用地分等平均国家级自然质量等低1.91等;汉滨区农用地分等成果完善比农用地分等平均国家级自然质量等高5.43等。造成等别差异的原因是:部分地区农用地分等和农用地分等成果完善指定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复种类型等参数存在较大差异,建议新一轮耕地质量评价慎重考虑设置以上参数,为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保障,为耕地占补平衡及土地工程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托绥德县吉镇镇等10个城乡建设增减挂钩项目,通过选取有效土层厚度等6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特尔斐法确定权重,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该地区31.368 8 hm~2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进行评价。研究表明:省级自然等为3等或4等,省级利用等为3等、4等或5等,省级经济等为2等或3等;新增耕地国家级自然等为14等,利用等为13等或14等,国家级经济等为13等。经过对新增耕地质量评定,实现了耕地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采用因素法对高陵县耕地进行等别划分。划分结果表明:该县自然质量等别为十三等至十五等,利用等别为十五等至二十一等,经济等别为七等至十等,三个等别整体空间分布规律大致相似。经过实地验证,该分等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合,可为准确量化和有效管理高陵县耕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通过研究耕地空间分布特征,改进耕地保护手段,优化耕地空间布局,对于保障十几亿人吃饭大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汪清县为例,以从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中提取的耕地面要素为基础图层,运用重心模型、象限分析法及核密度估算法,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区耕地空间分布特征;采用自然断点法进行核密度分区,深入细致分析耕地空间集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汪清县各乡镇各方位耕地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罗子沟镇耕地分布最多(19 403.97 hm~2),汪清镇耕地分布最少(3 717.44 hm~2),耕地分布最多的是东北方位(18 609.53 hm~2),分布最少的是正北方位(1 789.67 hm~2);耕地核密度变化范围为0~30.44个·km~(-2),汪清县主要以低密度区和中低密度区为主;汪清县区域内耕地呈现分散状态,且该分散状态与汪清县地形地貌及耕地自然条件息息相关,要因地制宜、适度开垦耕作,未来开发建设应着重考虑其生态价值;将核密度估算法运用到耕地管理工作中,从不同角度比较耕地分布情况,总结影响耕地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能有效为汪清县耕地质量提升、基本农田划定、土地整治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的数量、空间位置和质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目前常态化的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主要解决的是因工程导致的质量突变耕地变化,但对于耕地质量渐变情况及趋势预判难以准确把握。本文基于安徽省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数据,通过初步划分安徽省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对耕地质量渐变趋势进行分析,预判出耕地质量渐变信息,为耕地占补平衡、国土空间规划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推进耕地质量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质量等级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可为地区开展土地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定边县堆子梁镇土地开发项目为例,提出土地优化工程措施,运用多因素法确定了补充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新增耕地国家级土地自然质量等为14、利用等为13、经济等为13,通过客土改良,增加灌溉设施,改建、新建道路,补充耕地质量等别基本和周边耕地质量达到一致。本研究对于陕北地区土地开发项目耕地等别评价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并对补充耕地移交管护办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田梅  怀伟  李洪新 《魅力中国》2014,(10):26-26
1辽宁省农用地利用现状 辽宁省人均农地0,095公顷。耕地质量总体相对较差,除了辽河平原相对肥沃外,辽西、辽北大部分耕地土质贫瘠,地力较差,产量不高,全省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可以实际利用的土地并不多,尤其是可开垦为耕地的更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敦化市为研究对象,以行政村耕地质量指数为空间变量,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敦化市研究单元耕地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经济等指数在空间分布上的集散程度及耕地质量空间差异性,并根据空间关联聚集图,进行耕地质量区域划分。研究结果表明,敦化市耕地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空间正相关,具有较强的集聚性,HH型和LL型多以组团形式出现,HL型和LH型多以个体形式零散分布;从耕地质量差异化提升、精准化监测等方面提出保护举措,可为山地丘陵地区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充分了解台塬地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地形特征,以地处渭北台塬区东部的韩城市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和DEM数据,在ArcGIS 10.3软件支持下,对研究区的地形因子,即高程、坡度、坡向进行提取,采用表面分析、叠置分析技术,研究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存在密切联系,并呈现明显的规律性。随着海拔的升高,耕地、园地、水域、建设用地呈减少趋势,林地、草地面积分布先上升后下降,未利用地面积随海拔上升而增加;坡度较小的地区主要土地类型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园地、林地、草地面积随坡度的上升先增加后减少,大多数分布在缓地和斜坡上;坡向由阴坡转向阳坡的过程中,耕地、园地、建设用地分布比例增加。在低海拔、小坡度的无坡向和阳坡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在高海拔、大坡度地区,林地、草地的优势分布有利于保护地区的生态环境;在人类活动不频繁且环境较恶劣的地区多为未利用地。该研究可为不同地形的土地利用布局提供依据,从而达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耕地保有量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耕地需求量预测是确定耕地保有量的重要依据。以陕西省为例,提出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通过选取标准耕地,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运用传统方法和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对2020年陕西省耕地需求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传统方法预测中,只需保持现有耕地总量不变即能满足规划期末区域内粮食的需求;运用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时,陕西省现有标准耕地数量小于标准耕地需求量,需要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才能确保区域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4.
土地开发补充耕地质量评价是严格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保质保量地落实补充耕地任务。本文以屏南县长桥镇官洋村土地开发项目为例,基于农用地分等开展了土地开发补充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补充耕地国家自然质量等集中分布在9等;补充耕地国家利用等全部为9等;补充耕地国家经济等也全部为9等。本研究对屏南县土地开发补充耕地质量评价提供了借鉴方法,对如何客观地评价耕地质量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探析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与再利用的技术方法和有效措施,对北京市房山区某建设项目占用耕地、表土回填再利用区进行了实地调查观测、采样及化验分析。结果表明:被占用耕地外围未见工业企业或其他污染源污染,与中国潮土背景值、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相比较,该耕地表土中16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其耕地及其表土处于健康状态;基于调查观测和北京市房山区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APP测评,被占用耕地与表土回填—营造耕地的质量等级分别为国家利用等8.36和7.38级。耕地表土剥离与再利用对贯彻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耕地质量改善以及提升区域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是加强耕地保护的重要基础,是落实耕地质量管理的重要抓手,其成果可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的诸多方面。文章以南京市高淳区的耕地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分析耕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等情况的基础上,采用成熟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和计算方法,综合评定和划分了高淳区的耕地质量等别。  相似文献   

17.
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耕地资源生态价值核算对耕地资源的保护、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珠江—西江经济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地理单元,文章基于县域尺度,利用价值当量修正法对珠江—西江经济带的耕地资源进行生态价值核算,采用ArcGIS对核算结果进行分区和空间输出,并对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珠江—西江经济带的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在空间上分布不均,总体呈西高东低,空间分布差异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耕地资源禀赋两大因素的影响。因此,生态价值高值区应进一步强化其生态底色,防止生态价值受损;生态价值低值区应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提升其生态价值;生态价值中值区、中低值区、中高值区则应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8.
1、海拔以云南核桃的垂直分布来看,纬度越低,垂直分布范围越小;纬度越高,垂直分布范围越大。在云南的西双版纳,纬度较全省低,那里的核桃分布一般在海拔800~1800m之间。滇西北的纬度较高,核桃分布的海拔范围也较大,从海拔1 000~3 200m。据在澜沧江流域调查,核桃分布海拔900~3 200m,其中,以海拔1 800~2 200m范围内生长的核桃长势较好,发育正常,病虫害少,产量高,质量好;低于海拔1 400m,长势较差,病虫害尤其是金龟子和刺蛾危害较重;高于海拔2 500m,生长不正常,经济受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国家最新颁布的2 300元扶贫标准,以国家扶贫攻坚确定的11个连片特困区为研究对象,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别对11个片区地形地貌、区位、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致贫因子以及分布特征、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连片特困区主要集中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连片特困区远离区域经济中心,从区域中心向贫困地区经济辐射整体呈现地理衰减趋势,且连片特困区多位于数个经济中心的"三角地带"。基于资源、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层面指标,将连片特困区划分为6种致贫类型,并逐类进行致贫机理分析,探讨提出精准扶贫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北京市房山区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别进行实地调查、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分析,基于土壤类型及其功能建立了区域土壤质量指标体系,并对房山区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房山区土壤类型及其面积由大到小为:褐土粗骨土、裸露岩石与砾石潮土与沼泽土山地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其中大多数土壤属于幼年发育阶段;除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沼泽土和部分草甸土之外,多数土壤表土层(0~20cm)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介于7.5~15.5g·kg~(-1)、0.45~1.50g·kg~(-1)、8.0~25.0mg·kg~(-1)、65.0~92.0mg·kg~(-1)之间,养分整体含量不高,草甸褐土、草甸土、部分粗骨土经长期耕作培肥或土地整治,其耕地之国家利用等别介于7~8等,属于高等耕地范畴;研究区耕地土壤整体处于清洁的健康状态,仅有零星地块土壤受残留工矿场地污染物扩散的影响,使局地土壤遭受重金属与石油类轻度污染。多数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质地偏粗,对人类活动较为敏感,如土壤受到污染将对区域生态系统安全与相关人群健康构成较大风险,值得对研究区耕地土壤加以管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