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渭北台塬区其他草地是区域内主要的耕地后备资源,通过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的实施,对低效利用、未利用的土地进行土体有机重构和配套工程建设,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本文围绕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的前期阶段、实施阶段和验收管护阶段三个方面的工作,探讨和总结了渭北台塬区其他草地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残次林地后备资源开发已成为缓解占补平衡压力,保障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的一项有效途径。由于依靠传统的作业方式已难以快速、准确地调查残次林地资源,因此,如何实现对残次林地范围的有效判别和界定是当前必须要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本文以渭北台塬区千阳县项目为研究对象,以遥感影像资料为基础,以内业数据处理和外业踏勘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残次林地资源遥感解译的判别和技术应用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了全面系统的残次林地有效判别和界定方法,以期为台塬区残次林地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3.
榆林市是陕西省未利用土地面积最大、耕地后备资源潜力丰富的地区。本文根据有关年鉴及文献资料的数据,对榆林市的常用耕地面积以及耕地后备资源量进行了初步分析。总体来看,榆林市的常用耕地面积总体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1949年7.57×105 hm~2减少到2013年的5.95×105 hm~2。榆林市现有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3.98×105 hm~2,宜耕性面积为1.50×105 hm~2,宜耕比例为37.84%。榆林市北部的榆阳区、靖边县、神木县、定边县、横山县和府谷县的宜耕性耕地后备资源量为1.43×105 hm~2,约占全市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95%。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了解台塬地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地形特征,以地处渭北台塬区东部的韩城市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和DEM数据,在ArcGIS 10.3软件支持下,对研究区的地形因子,即高程、坡度、坡向进行提取,采用表面分析、叠置分析技术,研究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存在密切联系,并呈现明显的规律性。随着海拔的升高,耕地、园地、水域、建设用地呈减少趋势,林地、草地面积分布先上升后下降,未利用地面积随海拔上升而增加;坡度较小的地区主要土地类型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园地、林地、草地面积随坡度的上升先增加后减少,大多数分布在缓地和斜坡上;坡向由阴坡转向阳坡的过程中,耕地、园地、建设用地分布比例增加。在低海拔、小坡度的无坡向和阳坡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在高海拔、大坡度地区,林地、草地的优势分布有利于保护地区的生态环境;在人类活动不频繁且环境较恶劣的地区多为未利用地。该研究可为不同地形的土地利用布局提供依据,从而达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土地整治已从传统的以增加耕地有效面积为目的向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转变。土地生态化整治是实现人-地-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归纳整理国内外土地生态化整治的发展及内涵,提出基于耕地占补平衡的土地生态化整治应遵循增加耕地有效面积并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土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持自然景观性、提高民众参与度和社会可接受性的四项原则,同时选取黄土台塬区耕地后备资源整治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田块设计、生态道路工程及灌溉排水工程设计等方面,进行土地生态化整治设计的实证研究,从而推动土地生态化整治技术在我国主要耕地资源后备区域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石河子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石河子市土地利用现状,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三方面,构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对石河子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数量上,高度宜耕、中度宜耕、低度宜耕和不宜耕适宜性等级分别占石河子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26.51%、2.78%、29.59%、41.12%;石河子市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大小依次为裸地、内陆滩涂、盐碱地、其他草地和沼泽地,从各地类质量角度来看,其他草地综合分值最高,其次为盐碱地、沼泽地、内陆滩涂、裸地;宜耕后备资源面积最大的为一五二团,宜耕面积最少的为向阳街道办;高度宜耕耕地后备资源主要集中在石总场和石河子乡,可作为近期重点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7.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实施占补平衡是维持耕地存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然而补充的新增耕地却存在大量弃耕、撂荒的现象,因此分析新增耕地撂荒原因,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渭北台塬地区为例,利用357个地块的实地调研数据并结合地理空间数据,利用耕作距离、耕作高差、新增耕地年龄、灌溉排水设施、防护林网、地块大小等新增耕地属性指标对新增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增耕地撂荒情况较为普遍,耕地利用效率较低;耕作距离、耕作高差对新增耕地撂荒情况产生显著负向影响,灌溉排水设施和地块大小对新增耕地撂荒情况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灌溉排水设施、耕作距离、地块大小、耕作高差对新增耕地撂荒情况的影响作用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8.
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耕地资源生态价值核算对耕地资源的保护、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珠江—西江经济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地理单元,文章基于县域尺度,利用价值当量修正法对珠江—西江经济带的耕地资源进行生态价值核算,采用ArcGIS对核算结果进行分区和空间输出,并对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珠江—西江经济带的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在空间上分布不均,总体呈西高东低,空间分布差异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耕地资源禀赋两大因素的影响。因此,生态价值高值区应进一步强化其生态底色,防止生态价值受损;生态价值低值区应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提升其生态价值;生态价值中值区、中低值区、中高值区则应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 旱塬农业是一种复杂的大系统。旱塬农业的动力学模拟研究,将有助于对发展旱塬农业的各种决策的权衡。我国黄土高原早塬区包括甘肃省陇东黄土高原的董志塬、早胜塬、合水塬、屯字塬和陕西省渭北的洛川塬、长武塬等,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80~150人/平方公里。本区塬高沟深,地下水源缺乏,属雨养农业区。但塬面大而平坦,土层深厚疏松,机械化程度较高,粮食生产比重很大,历来是陇东和陕北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在我  相似文献   

10.
以陕西省渭北地区为例,根据渭北台塬区其他草地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开展的相关经验,考虑项目区地形地貌、水资源特征、地质结构等因素,对目前项目工程实施的部分细节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为项目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该区域开展土地整治项目要以综合整治为原则,以区域整体生态效益为目标,结合该地区土地整治工程实际情况,通过修筑隔坡梯田、植被护坡、泥结石路面挡水带等细节工程对提升项目质量和生态效益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GIS与RS技术,结合咸阳市区域特点,从土壤性质、立地条件、肥力状况和土壤管理四个层面选取指标,构建咸阳市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咸阳市耕地质量进行评价与分类,将耕地质量依据评价指数划分为六个等级,对咸阳市耕地基础生产能力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一级和二级耕地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约占研究区总耕地面积的20%,三级和四级耕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偏南地区,占研究区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五级和六级耕地主要在分布在北部区域。该研究结果可为咸阳市耕地保护与土地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当代陕西》2006,(2):77-77
孔子七十二贤弟子燕 故里——千阳县,地处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素有“七山二塬一分川”之称。全县总面积996.46平方公里,辖6镇5乡,总人口12.8万人,面积和人口均占全国的万分之一。  相似文献   

13.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通过研究耕地空间分布特征,改进耕地保护手段,优化耕地空间布局,对于保障十几亿人吃饭大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汪清县为例,以从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中提取的耕地面要素为基础图层,运用重心模型、象限分析法及核密度估算法,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区耕地空间分布特征;采用自然断点法进行核密度分区,深入细致分析耕地空间集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汪清县各乡镇各方位耕地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罗子沟镇耕地分布最多(19 403.97 hm~2),汪清镇耕地分布最少(3 717.44 hm~2),耕地分布最多的是东北方位(18 609.53 hm~2),分布最少的是正北方位(1 789.67 hm~2);耕地核密度变化范围为0~30.44个·km~(-2),汪清县主要以低密度区和中低密度区为主;汪清县区域内耕地呈现分散状态,且该分散状态与汪清县地形地貌及耕地自然条件息息相关,要因地制宜、适度开垦耕作,未来开发建设应着重考虑其生态价值;将核密度估算法运用到耕地管理工作中,从不同角度比较耕地分布情况,总结影响耕地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能有效为汪清县耕地质量提升、基本农田划定、土地整治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正> 一、有利条件、主要优势及不利因素。庆阳地区发展经济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自然资源丰富。全区总土地面积4,000多万亩,其中耕地683万亩;荒山荒坡1,200万亩;特别是塬原地,土层厚,土质肥沃,中南部川塬地区有耕地300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44%,加之气候温和,雨量较为充沛,使得庆阳地区的物产资源相当丰富。农作物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澄城县废弃宅基地整治前后(0~60cm)土壤总碳含量变化及整治后耕作近10年土壤总碳变化情况研究分析,探究废弃宅基地整治前后及多年耕种对土壤总碳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渭北台塬区废弃宅基地土壤总碳含量在0~20、20~40、40~60cm三个土层上依次为18.25、17.45、17.51g·k~(-1);经过10年的耕种,0~20cm土层土壤总碳含量最高,为23.44g·kg~(-1),各层土壤总碳含量总体呈现0~20cm40~60cm20~40cm,总碳含量增幅呈现20~40cm40~60cm0~20cm,其中0~20cm,相比5年前呈现出降低趋势;澄城县成熟耕地土壤总碳平均含量在三个土层上分别为20.74、28.60、15.18g·kg~(-1),相比成熟耕地,20~40cm土层土壤总碳含量增幅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16.
砌石体工程是工程项目中常见的一种工程类型,本文以某土地整治项目的灌溉排水为例,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砌石体与关中盆地、渭北台塬存在的工程差异做以比较,分析黄土丘陵沟壑区砌体工程冻胀因素,为今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整治项目灌溉排水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汪瑞 《中国城市经济》2011,(27):194-195
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空间扩展的后备资源,却受到城市空间肆意侵占、生态景观破坏、耕地迅速锐减、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严重困扰,"精明增长"理念为城市边缘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一种可供探讨的新方向。从"精明增长"的产生背景和基本内涵出发,阐述了福州城市边缘区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及原因,借鉴"精明增长"理念提高福州市城市边缘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效率。"精明增长"中设置城市增长边界、TOD发展模式、废弃地再利用等观点,增强了城市边缘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大西北的明珠何得安青海的自然资源青海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地下地上资源相当丰富。一、耕地资源:全省现有耕地852.5万亩(其中可灌溉面积占28.7%,山旱地占71.3%),占全省总面积的0.8l%。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垦殖指数不高,人均耕地仅...  相似文献   

19.
为掌握陕西省耕地利用等别及其生态环境空间分布情况,制定适合陕西省耕地质量保护和土地利用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以陕西省2015年度农用地分等省级成果为依据,结合陕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分区成果,分析了陕西省耕地利用等别在生态环境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陕西省耕地利用等别范围为4~14等,平均等11.33等,总体来看,等别偏低。生态环境良好区耕地利用等别范围是6~13等,平均等10.51等;较好区等别范围是6~14等,平均等11.24等;中等区等别范围是4~14等,平均等10.15等;较差区等别范围是11~14等,平均等13.56等;恶劣区等别范围是11~14等,平均等13.43等。全省中、低等耕地面积所占比例较大,集中在中等区和较差区,对全省耕地的平均利用等影响最大。该研究为指导陕西省耕地空间优化布局和质量提升,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渭北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陕西创建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它地处关中腹地渭河以北的三原、富平、耀县、泾阳和淳化五县的交界地段,总面积约七百五十平方公里,约四万多人口。三原县的武字区、心字区是渭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习仲勋的家乡就处于渭北革命根据地的东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