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0 毫秒
1.
论人文特色的现代城市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产生了城市人文缺乏、适住性降低等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城市设计,结合城市社会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边缘学科知识,提出加强现代城市社会中的人文设计的途径是注重社会情境设计,引进社会化设计方法,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城市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地域性城市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钢 《城市问题》2007,(6):11-14
根据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和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提出了地域性城市设计的概念.认为这一概念将文脉、场所与生态设计结合了起来,是以时代发展的特点以及地域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特点为依据的;认为地域性城市设计将会成为我国未来城市设计的趋势和方向,在地域性城市设计中应坚持设计与地域相结合,其中包括两个方面:设计与文脉相结合;设计与生态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随着当前我国现阶段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密集性越来越突出.住房设计市场格局日新月异,加上环保技术和节能材料的广泛应用,中小型公寓的经济性,实用性等优点一直以来备受追捧,本文重点针对绿色环保材料在小型建筑空间的设计体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冯鑫 《活力》2010,(2):144-144
我国现代环境设计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下,已经将生态理论与环境艺术设计融合为一体,将生态美学作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思想。文章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和变化,并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环境发展中面临的严峻的生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设计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陈涛 《价值工程》2021,40(34):153-155
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水平持续得到提升,城市化进程在加快,特别是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具有人性化特点的设计理念融入建筑工程中,这也为设计工作的有效实施提高了整体的效果.本文结合现代高层建筑中,幕墙施工技术以及核心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到有效的施工工作开展策略,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的社会环境下,适应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格局是城市设计导则实施其控制引导城市规划、建设活动的理念、方法和效果的核心.论文通过对我国城市设计开发中各个"参与方"的动机分析,就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到实施的各个阶段作了系统的归纳,提出导则编制应以市民利益平衡为出发点,注重公众参与,明确政府部门的权责关系;结合我国规划编制体系现状,强调了以利益平衡为宗旨下的设计导则实施机制的可操作性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论工业园区给排水管网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划的不断发展,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多的工业化企业已经从城区搬迁至郊区的工业园区.通过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使城市环境得到改善.在现代化工业园区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工业园区给排水管网的设计是企业选择园区的重要因素,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就现代工业园区给排水管网的设计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的经济出现快速增长以后,我国的城镇化程度越来越快,但是在进行城镇化设计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城市,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意识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必须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建设生态城市为发展方向,努力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和形象,增强城市综合实力,促进城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发展是现代社会一切发展的中心和摇篮,城市发展的状态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优劣具有决定性影响。随着我国城市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数量和比例的逐步扩大,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提速,高层建筑成为社会主流建筑,相对发达国家的高层建筑的发展,我国的起步相对来说是比较晚的,但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国一些发达的一线城市的高层建筑,例如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城市的建筑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那么设计理念的更新和完善是设计好的高层建筑的基础.高层建筑的设计成为一门专属学科,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师致力于高层建筑设计领域.主要通过对高层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及在高层建筑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希望能给广大建筑领域人员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1.
1935年出台的《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是中国人自己首次对青岛进行的一次长远、全面的发展规划,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现代城市规划试验.本文从国家的历史进程和城市自身发展两个方面,论述了该规划产生的社会背景;通过大量第一手史料,全面分析了该规划的主要内容、体现的先进意识以及局限性.历史分析说明,该规划典型反映了现代城市规划在中国近代从被迫接受到主动学习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
论市政共同沟的发展史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胡敏华  蔺宏 《基建优化》2004,25(3):7-10
介绍了国内外共同沟的发展概况。共同沟作为城市地区的地下综合市政管线走廊,不仅对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对于地下空间的开发乃至整个城市的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虽然我国较正规的共同沟只有10多年历史,但是随着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共同沟必将有一个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小朋  王景 《价值工程》2010,29(21):148-149
在现代城市居住空间发展中,由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及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少。营造良好的居住空间归属感,为居住者提供丰富、美好的生活空间,才能有效促进城市的发展。本文根据现有城市居住空间中存在的现象,总结了几点关于城市居住空间的归属感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新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产城融合。在中国城市新区建设中,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不能有机融合的现象非常突出,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社会服务的基础薄弱和城市主体功能不强、职住分离严重、进入行业难以达到预期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城市新区的产城融合也积累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成功模式,比如工业园区转型模式、卧城转型模式、平地造城模式等。其他地区的城市新区建设可以借鉴这些模式,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实施正确的社会化规划,实现新区各部分的有机成长,构建体系化的新区服务网络来促进产城融合。  相似文献   

15.
于超 《价值工程》2012,31(14):74-75
哈尔滨是地处祖国东北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城市以她独有的魅力,在中国近现代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浓重的色彩。历史街区是传承本座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本文结合之前中央大街改造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以新一轮中央大街历史街区改造方案为例,阐述了在中央大街历史街区的改造中应如何做到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结构,推动城市更新,提出了一些方法和设计案例,以求为今后哈市历史街区改造提供些许参考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孙道成 《价值工程》2010,29(24):137-137
经营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是我国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我国的地域辽阔,历史文化悠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民族的统一和智慧,要求城市应富有自己地区文化的现代城市景观,这种城市景观要充分表现当代中国人民勤劳淳朴、热爱自然的优良传统和宏伟的民族气魄,既有很高的城市生态环境效能,又有高尚的艺术性和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7.
紧凑城市理论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指导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土地利用理念和思想。针对紧凑城市理论与实践,梳理了现有的主要研究文献并剖析了荷兰、日本和我国香港三个典型以紧凑为导向的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展案例,分析了紧凑城市理论的主要内涵和实践特点,重点探讨了紧凑城市发展中的土地利用理念和特征。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要求,指出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应借鉴紧凑城市发展理论及土地利用的核心理念,以提升我国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水平,推进新时期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While there is general acceptance that urban governance in China is entrepreneurial in nature, little has been written about the precise ways in which Chinese cities implement entrepreneurial policies. In this article we argue that the primary agents of urban entrepreneurialism in China are urban investment and development companies (UIDCs), known in Chinese as chengtou for short. We start by defining UIDCs as a category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but one that is wholly owned by local (often city) governments. We note that in the literature UIDCs are generally recognized for their involvement in raising funds for projects and piling up hidden debts, but their multiple roles in urban development tend to be neglected. We introduce here four UIDCs that have been largely responsibl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hanghai into a modern city spearheading Chinese state entrepreneurialism, and in doing so we delineate the full range of the activities of these urban business empires. We argue in particular that they represent a corporate involvement by the state in urban development—the state presenting itself in the guise of a market player, a corporate entity able to raise funds and act as if it were a private company. UIDCs are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China's urban entrepreneurialism and are without a clear parallel elsewhere.  相似文献   

19.
Eco‐cities have attract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from governments, corporations, academics and other actors seeking to use sustainable urban planning to reduce urban environmental impacts. China has devoted significant political will and economic resourc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build eco‐city projects, reflect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goals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which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are mutually reinforcing. We critically analyse the case of the Sino‐Singapore Tianjin eco‐city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eco‐city's ecologically modernizing visions of eco‐urbanism construct a protective environment for its residents that constrains broader consideration of social sustainability.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marketing and presentation of specific domestic and other spaces of the eco‐city, we examine 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ly modernizing construction and technology to the design of the city. We argue that the eco‐city is discursively constructed as ecologically beneficial for its inhabitants rather than for the broader socio‐environmental landscape. Our analysis of residential spaces in Tianjin eco‐city introduces the question of what ‘eco’ means when conside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urban environments for the city's resi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