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2007年5月,“一村一品”运动发起人——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先生首次受邀来我省考察并在徐州开办讲习班,反响强烈。江苏发展特色农业、高效规模农业的做法受到平松先生的赞誉,而日本大分发展地方经济的平实的“一村一品”经验也给了我们许多启发和借鉴。大分县面积6337平方公里、人口约124万,境内多山少地,自然条件差。  相似文献   

2.
一、"一村一品"运动的基本理念 (一)"一村一品"运动发起的背景 "一村一品"运动是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先生于1979年倡导发起的.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分县一度陷入农村人才外流、资本外流、农业萎缩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村一品”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日本,由当时日本大分县知事平松守彦发起。其经验成了许多国家效仿的模板。并且在众多国家和地区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4.
20多年前日本率先推行“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经济政策,开展“一村一品”运动20多年来,其发源地——大分县培育出有特色的产品336种,比1980年增加2.3倍。其中产值达到100万美元以上的有126项,产值达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5项。人均收入在1994年就达到27000美元。1983年8月,平松守彦先生在上海首次举行了“一村一品”演讲,其后在上海开展了“一厂一品”、在武汉市开展了“一村一宝”活动等。20多年来,平松先生曾先后13次访华。  相似文献   

5.
日本九州东北部的大分县,原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县。为了振兴家乡,发展经济,平松守彦先生1979年上任知事后,经过广泛的深入调查了解,倡导和开展了“一村一品”运动和“技术密集城建设”活动。通过几年的实践,大分县的经济迅速腾飞。1982年,全县总产值达21,744亿日元,县民平均每人分配达145.5万日元,(合人民币1.4万多元),一下跃进了  相似文献   

6.
陕西的一村一品与专业农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村一品”运动是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在1979年提出,倡导每个县、乡、村都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挖掘或创造出可以成为本地区标志性的产品,并尽快形成特色品牌,带动一方群众共同致富,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一村一品”能够在我国推行,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民家庭实行多种经营,市场经济引导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必然要求。在农村“一村一品”的发展过程中,农民专业协会、技术研究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下简称专业农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陕西是全国最早开展专业农协试点…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一村一品 日本开展“一村一品”运动及社区组织建设成效显著,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运动始于1979年的大分县。所谓“一村一品”运动,就是一个村子的居民为了提高一个地区的活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设家乡,挖掘或者创造可以成为本地区标志性的、可以使当地居民引以为豪的产品或者项目,并尽快将它培育成为全日本乃至全世界一流的产品和项目。  相似文献   

8.
《农民科技培训》2007,(8):46-46
日本大分县是“一村一品”的发源地。“一村一品”概而言之.就是一个村的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设家乡,发展农村经济的活动。“一村一品”工程的深刻内涵是:除了开发特色产品以外.还创造与发展代表每个地区的观光项目以及文化活动,并且把这些活动培育成在国内外受欢迎的“作品”,加深人与人、乡村与城市、  相似文献   

9.
“一村一品”运动是日本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模式。在人多地少、资游紧张的情况下.日本通过开展“一村一品”运动。便每个村庄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或拳头产品.成功打入国内和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0.
剖析研究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深究其背后的成因,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以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得出图谱,整体分析了我国“一村一品”现状,并找出与日本不同的原因,学习日本成功经验。通过知识图谱分析得出中国在建设“一村一品”上还将面临巨大挑战,日本得以成功的原因在于激发了农民的自主性,且政府在协助农村发展的同时也为农村自主性释放提供了载体,最后以日本的成功经验为衢州破村提出合理化建设意见,利用丰富的竹林资源,建设特色“品质+品牌”的竹产品。  相似文献   

11.
11月15至16日.2008“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在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畔举行。来自日本、柬埔寨、老挝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政要、工商人士以及学术界代表齐聚一堂,交流“一村一品”运动经验。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溧阳市在《溧阳市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的引导下,经过多年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引进并实践“一村一品”运动,打造了以天目湖品牌为主体、占据全市农产品商品70%左右份额的系列地方特色农产品60余只,构建起1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100个“一村一品”专业园、100个“一村一品”新型产业化组织,全市特色专业村比例达55%左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评价北京市“一村一品”的发展竞争力,明确北京市“一村一品”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北京市“一村一品”更好发展提供依据,也为其他地区“一村一品”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方法]文章选取质量因子、规模因子、效益因子3个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指标构建北京市“一村一品”发展竞争力评价体系,利用2017年北京市9个区县的“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的调研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北京各区县“一村一品”发展竞争力进行评价,对发展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密云区、大兴区和延庆县在“一村一品”发展质量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区县; 在“一村一品”发展规模及潜力方面,平谷区、顺义区和密云区优于其他区县; 而在“一村一品”发展效益及潜力方面,房山区、延庆县、顺义区较其他区县有更好的优势。[结论]北京市各个区县“一村一品”在发展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研究指出北京9个区县“一村一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北京市郊区“一村一品”发展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开展“一村一品”活动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农业部历来重视推动“一村一品”活动逐步向纵深发展,2005年,推进“一村一品”写进了中央的1号文件,今年,农业部围绕一村一品,在1万个村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经过多年的发展,星星之火般的“一村一品”活动,现在已呈燎原之势。农业部部长杜青林6月25日在全国发展“一村一品”经验交流会议上表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一村一品”正成为我国村级经济的主体,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广发村“一村一品”的发展状况,探讨了“一村一品”这种农业经济模式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引导、土地流转、技术人才、相应的社会服务组织等,是“一村一品”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 为了推进各地发展“一村一品”,促进产业强村富民,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支撑,农业部日前召开发展“一村一品”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建立了发展“一村一品”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其职责分工、联席会议议事规则、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规则,为发展“一村一品”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和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青海农牧业》2006,(3):41-41
7月13-14日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特色农业“一村一品”现场观摩会。会议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青海省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重要手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因地制宜,依据不同自然村的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面向市场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积极发展“一村一品”,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目前全省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0家,带动农牧户35万户,形成有特色的专业村400个,带动16.86万农户从事“一村一品”生产.专业村农民从发展“一村一品”中获得的纯收入占家庭年经营收入的35%以上.发展“一村一品”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一村一品”从字面上看就是一个村要侧重抓好一个产业或者一个产品。但用发展的眼光看,“一村一品”这个概念是动态的,不同发展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一村一品”,“品”是核心,它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不仅包含着种、养、加以及文化、旅游等产业,而且包含这一产业发展中的劳动对象、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囊括了整个产业发展的诸多因素:“村”是载体,是“品”发展过程中的范围界定,起初可能只是几户农民,而随着产业的扩展,可以扩大到一村或几村、一乡或几乡,  相似文献   

19.
1985年-1988年期间,中日两国学者围绕"内发型发展论",对日本大分县"一村一品运动"与中国小城镇建设开展比较研究,共同思考中日农村发展问题。中日两国的农村发展进程具有相似性,但日本更侧重"以农为心"地发展村庄产业经济,并以"平等自主"的意识处理城乡关系,而中国更偏向在"以工促农"和"城乡二元结构"下推进农村建设。两种历史实践各具经验和教训,对当前我国乡村振兴兼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25日说,未来五年是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推进“一村一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