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中国很多艺术门类讲究“诗情画意”,而《红楼梦》里,黛钗各有一次论“诗”与“画”,行装于是她们“艺术观”的展现。两次论述有很多相同之处,都是纯粹理论上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品牌》2015,(1):80-81
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有一块全世界闻名的标志性巨大屏幕,是世界的窗口。2011年10月,这个窗口展播的一个中国艺术形象片,瞬间引发世界关注,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这个世界大窗口介绍中国的艺术品。介绍的是被誉为中国第一名画的《贵妃醉酒》。这是一幅画面生动、人物传神、色彩瑰丽的美仑美奂的中国油画,以其丰富的层次,美感和魅力倾倒众生,有诗人专门为这幅画赋了一首诗,诗中曰:"那么随意地一泼,千古美人,如  相似文献   

3.
深山桔子红     
《致富天地》2008,(2):41-41
黄沙坞是位于杭州湾深山里的一个小山村。村里一栋栋农家小楼整齐有序,村外青山秀水间,隐藏着一大片桔园,与江南水乡融为一体,如画如诗。  相似文献   

4.
刘艳  贺为民 《华商》2013,(8):78-79
“诗谓心志,歌谓心声,书谓心话,画谓心境。” “三千年读史,唯爱诗书画。九万里悟道,终归烟酒茶。” ——张南阳  相似文献   

5.
心如大海无边际,是唐朝黄檗希运禅师《心如广大》里的一句诗,意即此心如同大海无边无际,无量无边,变化万端,容纳万有。不知即将试营业的心海广场,是否取义如此。  相似文献   

6.
周爽 《商业科技》2009,(27):42-42
中国色彩历史文化主流地位的“中国红”,体现了人们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中华民族正是通过对这一抽象色彩的喜爱和崇拜,表达了内心深处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探究“中国红”色彩的情感因素,进一步认识和分析“中国红”这一传统色彩的个性特征及其在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诗与画在中国艺术领域上,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该文主要是从艺术精神表现上简要分析诗与画的关系,试图以八大山人为例来阐述得到全方面的解读与论述。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风格?马克思引用过十八世纪法国学者布封一句名言:“风格即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世间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风格如人一样,千差万别,各具面貌。人们常说,“诗如其人”,“画如其人”,“戏如其人”。李太白的“骏发豪放”与杜子美的“浑涵汪茫”各具风韵;徐悲鸿的的伟美恢宏与齐白石的朴素清新各有丹青;马连良的典雅华丽与谭富英的  相似文献   

9.
苏轼对王维诗歌艺术的评论——“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为历代评论家所争论。若从诗与画的相关性来解读此评论,可以发现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精神性与山水诗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审美性特征非常相似,二者在追求“悟道”的共同终极关怀过程中形成了诗画艺术的相融。若以此对二者进行审美观照,就足以证明苏轼这一论断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深厚的文化沉淀,"琴棋书画,笔墨丹青"造就了众多文人墨客趋之若鹜,成为古代文化阶层的必修课。一幅好的字画出世艳惊世人,必将流传千古,"诗成泣鬼神,笔落惊风雨"便是此道,北宋张舜民更在其《跋百之诗画》中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好的字画出世艳惊世人,必将流传古,"诗成泣鬼神,笔落惊风雨"是此道,北宋张舜民更在其《跋百之诗画》中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然而当今繁华盛世,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书画之道古风不再,快餐文化盛行,实乃令人扼腕。  相似文献   

11.
《上海商业》2012,(1):72-73
南宁,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是广西政治、经济、文教、科技、金融和信息中心,是一座青翠如画、风光旖旎的中国绿城,是一座秀美如诗、充满情韵的壮乡歌城,是一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名城。南宁六张亮丽的名片——全国文明  相似文献   

12.
"笔墨清华"、“无声之诗”是当代艺术史家王伯敏和篆刻名家钱君訇两位先生为《胡润芝国画集》作的题句。“笔墨清华”从绘画的语言方面概括了胡润芝中国画笔墨的特点——"清华无铅":“无声之诗”则从中国画意境方面透射了胡先生绘画的神髓——诗入无声之境.乃此时无声胜有声。  相似文献   

13.
《马桥词典》用词典的形式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用生动、鲜活的方言口语营造出一个遗世独立、魅力十足的“马桥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乡村特有的生活规范和法则;有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朴素的乡土人情和神秘、奇特的民俗民风;有民间社会固有的保守、愚昧、落后、贫穷和等级观念;也有顽固的传统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还有他们独立自信的民间精神。这个具有原生态色彩的“马桥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乡土中国的缩影,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马桥”,看到了世界的中国。  相似文献   

14.
《三联竞争力》2007,60(2):45-45
李开复因为深受比尔·盖茨的青睐而成为中国学生的“精神教父”,顶着“成功学专家”和“技术天才”的光环。但现在,他的光环似乎黯然许多。在替Google开拓中国市场的这一年里,李开复经历了太多的怀疑和指责。  相似文献   

15.
张德余 《中国报业》2014,(17):10-10
光是摄影的灵魂,也是作品的灵性,没有光就没摄影艺术的诞生。归根结底,摄影就是用“光”来做画的艺术,也是用光来表达作品内涵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借鉴中国画“惜墨如金”说,可以讲摄影“惜光如金”才堪称高明。《绚丽青奥》就是一幅用光尚佳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16.
青春     
《连锁与特许》2008,(4):93-93
青春像一首诗,诗的结尾是最美好的篇章。 青春像一朵花,开到最烂漫的季节是生命的光华。 青春像一幅画,画中风景帮我记忆过往。 我呆着那些过往,那些泪啊,在青春里彻底沦陷,不可轮转。 我们一定要成长,不然怎么知道握着爸爸的手号温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园林自唐代出现了诗人和画家自成一派的“文人园林”以来,经过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乃至现代园林景观的布局、构景,仍与文学、绘画紧密结合,蕴涵着被誉为“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文人园林”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王文正 《浙商》2011,(17):102-103
诗艺如何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那颗激情创业、关心民瘼的诗心。如此,即便诗称“打油”,词作“柳枝”,又有何妨?  相似文献   

19.
《上海商业》2008,(1):64-65
自古才子多擅画,美女多爱诗,中国的国画当是两种意境的完美结合,每一幅画都深含着一个故事,讲述着一种境界。正所谓画中有情,情中有诗,此情缱绻,流芳千年,至今仍为喜爱中华文化的人士所钟情。  相似文献   

20.
刘琴 《广告大观》2003,(8):29-30
乐百氏旗下的“脉动”维生素水在全国各地掀起的热销潮无疑为已经饱和的饮料市场增添了几许亮丽的色彩,某些地方竟出现了有钱无货的情况,人们对这个今年5&;#183;1刚露脸便迅速窜红,成为饮料市场一匹黑马的功能水所表现出的浓厚兴趣恐怕是始蛹者——乐百氏自己都没有料想到的。“脉动”,这个以维生素的名义搭乘健康快车行销的饮料新宠,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