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红 《中国市场》2008,(39):156-157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必须先行。而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抓好高校法治校园建设,高校法学课程设置及教学,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法治实践活动等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我国法治政府建设逐步成为建设法治国家的主体工程,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的主要环节得以全面实施。一步步的成就展示着我国在又好又快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的努力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取得了新的成绩。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进行区域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目前法治国家建立的大环境尚不具备,实现区域法治还缺少一定的条件;区域经济不能推导出区域法治.国家应从建立健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入手,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组织机构建设,完善其职能;建立健全检查奖惩长效机制;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应有地位和作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为开展和完善区域法治建设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于依法治国这一思想建设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历史必然性。强化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弘扬法治精神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5.
民主、平等、人权、法治这些来自西方文明的宪政价值观念如何在中华广袤大地上生根发芽,如何结合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结合中国传统社会的本土文化资源,确立形成以法治理念、思维方式为基础社会生活方式,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衡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法治文化建设长效化时间紧,任务重,衡水学院作为一所已有近百年建校历史的地方高校.正以迎评促建为契机,服务地方经济,引领地方文化发展。以衡水学院为依托,以法政学院为中心,创建衡水学院法治文化宣传基地.促进衡水法治文化建设长效化。  相似文献   

6.
陈飞宇  胡晓林 《消费导刊》2009,(14):148-148
法治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现代国家的治国之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研究法治对中国法治建设与发展有特殊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立娥 《中国市场》2009,(13):40-41
法治与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阐述法治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特别是在制约国家权力、化解社会矛盾、统合民众理念、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的作用,得出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确立为我国新时期法治建设的新目标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内容。一个法治国家必然具备一个法治社会,一个法治社会必然由信奉法治的公民组成。而在我们这个具有"人治"传统精神的国家,想要公民转而信奉"法治",是无法仅仅靠国家的号召来完成的。在国家大力引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需要作为执政者的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信仰法治,以自身言行来率先垂范,党员干部率先树立起法治信仰,将是我们建设"法治中国"征程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商》2015,(32)
市场和法治是现代文明的两大基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法治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健全和完善有利于市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经济法治体系,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经济。我们必须明确经济和法治的内在关联性,为此,本文从我国当前经济和法治建设入手,揭示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李彦斌  陈涛 《消费导刊》2009,(1):223-223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适应战国末期治理乱世的历史环境,对秦王朝统一中国功不可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中央提出的治国方略,也是21世纪上半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战国末期礼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形成的治国思想。"以法为核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改造了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指导意义。对韩非法治思想的评论、揭示和批判过程中,应当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要求,这将对我国的行政建设、法治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邹海莉 《现代商业》2014,(30):145-146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烟草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法律风险及难题。在此种情形下,构建企业法治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法治氛围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便日益凸显。如何构建企业法治文化,将"以法治企"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也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任务。因此,准确把握企业法治文化的实质,充分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及时完善、创新企业法治文化建设对于增强企业的实力,构建和谐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郭晓果 《消费导刊》2009,(17):155-156
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制度样式,民主法治构成了现代社会宪政制度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增进人民权利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实现和完善民主法治的过程。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社会,实践证明,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借助于法律制度的推动和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中国的法律文化自古有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还走出国门,对亚洲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地影响,在世界法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代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迫切需要对法律文化的借鉴与研究,来构造我们的法治社会。我们不仅要借鉴与研究西方的一些法律文化,还要借鉴与研究我们祖先的遗产——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主义乃医治中国一切社会疾病之主义"这一说法发自于梁任公先生,之后追求推崇法治便成为20世纪以来无数的志士仁人的主要的精神动力和社会理想,并且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国家的根本大法,成为了举国共识。由此可见法治建设道路之曲折漫长,也是符合一定的价值理念的,我们去实现适合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法治也应该用价值的分析方法去思考。  相似文献   

15.
《商》2015,(18)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应着手制定民法典。对此,我国民法学界对于制定一部属于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民法典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已经讨论了几十年,但仍旧未能就制定问题达成一致。从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法治国家以来,建设一个民主、富强、法律制度健全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是我们党和政府努力的目标。为了建设法治社会,有法可依、法制健全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民法典正是我国法治社会的基础。德国、法国、日本都是有成文民法典的国家,其民法典的编纂均不同程度上对其本国的法治建设产生影响,而其中的历史经验,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相似文献   

16.
路丽娜  闫钟山 《中国市场》2008,(35):157-158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我国的法律制度上来看,我国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然而从法制实施的角度来看,我们很难说已经达到了法治国家的标准。是什么原因使得较好的法律制度在我国却得不到较好的实施呢?通过对我国法治文化与发达国家的法治文化相比较,我们发现这与我国人民自古以来欠缺的规则意识以及我国人民特有的和合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本文比较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以及文化与法治的关系,希望能为解决当前我国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的进程,突出和合理调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行政法治与政策过程现实地结合起来。另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外部推动了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与政策过程的结合。从人治走向法治的中国在今后必然推动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相似文献   

18.
《商》2015,(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而农村法治环境的构建则是成功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障。我国新农村法治环境存在诸多问题,深化农村改革,法治环境建设成为重头戏。  相似文献   

19.
冯美燕  王学燕 《商》2014,(48):201-201
在当代中国,警察是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同时也是武装性质的我国力量,承担着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等重要的社会责任,是我们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因此,警察需要科学、深入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含义,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为努力推进我国公安机关乃至整个社会的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看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其相适应。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平等,建设法治国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并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笔者就我国的法治建设谈谈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