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睡眠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约占生命的协时间。从内分泌角度来说,不少激素在睡眠时分泌最多,例如生长激素在第1次深睡眠时大量分泌,因而白天剧烈活动,入睡既快又深的孩子长得快。催乳素在睡眠后期分泌多,因而哺乳母亲睡眠不好,常影响乳汁分泌。  相似文献   

2.
T:唐哗《沪港经济》执行总编 Z:赵惠莲苏尔帝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 T:赵总,说个真事给你听。前一阵子过年,我们一帮同学聚会,有几个同学把孩子带来了。几个8,9岁的孩子,几乎个个显得很成熟,都有小大人的感觉。但其中一个孩子,目光特别清澈,脸色非常好,言语神态特别自然健康,就是那种符合她这个年龄的自然。站在一堆小大人面前特别与众不同。一问下来,这孩子从小吃素。  相似文献   

3.
8月30日,宁波市规模最大的民营体检机构宁波美康国宾健康管理中心正式投入运营。这是继奥克斯进军医疗和体检产业之后,宁波兴起的又一家民营体检机构。随着越来越多民营资本进军体检服务市场,一个新兴行业健康体检产业正在宁波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4.
“激趣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面对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与其强行压抑孩子,让其安静听讲,不如洇势利导,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发挥其肢体语言,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让孩子“动”起来。当然,并要“动”出点名堂,在“动”中要调动他们的手、口、眼、耳、脑、心,使之各种感官并用;在“动”中要使其有所得;使其听、说、读、写、思结合,培养其创新能力,“动”出名堂,“动”出乐趣。打动孩子的童心!  相似文献   

5.
不少中老年人小的时候,物质匮乏,生活清贫,没有东西可吃,眼见得别人家孩子吃饼嚼糖,—些人都会显出一股馋相。这时候,大人们便会说上—句:这孩子得“眼热病”哉!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周刊》2004,(1):24-25
一位农民说:“分分毛毛的收入都给孩子念书去了,从小学到大学,家里现在没有任何积蓄。所有的收入包括孩子打工的收入现在都全部用于还债。”  相似文献   

7.
张洁  谢超峰 《重庆与世界》2015,(1):95-98,122
国学教育,以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给孩子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 江津区贾嗣祥瑞希望小学校自2007年开始便在学生中开展经典国学诵读活动,2008年成为重庆市首批100所国学试点校之一,2012年12月获“江津区教委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国学教育)”称号,2009年以“大同颂国学经典诵读”在江津区滨江之夏闪亮登场,开...  相似文献   

8.
陈梅凤 《魅力中国》2014,(19):172-172
新课改春风吹拂下,教育的沃土随之绽放出一朵朵令人赏心悦目的课改之花。除了课堂一一师生共同展示风采的主阵地充满激情、充满“人文”味儿外,作为评价师生的主要方法——试卷的改革,让老师们更勇敢、坚定地迈出了课改的步伐。但试卷中作文比例的加重(40%)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语文成绩是锦上添花;而对于作文不理想的学生就显得忧心忡忡,他们的家长更是急得团团转。原本就被称为“拦路虎”的作文,如今已占据了试卷的半壁江山,这“虎”似乎更“凶猛”了。为了成绩,家长们想到的是押着孩子到处上作文速成班。孩子呢?也不敢说“不”,无奈中便形成了一种逃避、厌烦的心理状态,一见作文就没劲儿,一听作文就头痛。  相似文献   

9.
高振千 《中国西部》2012,(27):112-113
“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更有利的位置,最近及以后一段时间内,一道道考试、升学和择校的关隘已经成了家长们的一个个心结。“教育焦虑症”,一个新名词应运而生并逐渐蔓延开来,进入普通众多家庭中,正在使人间最美丽的天伦之爱变味,焦虑的父母们变得越来越“烦躁不安”了。考试、择校前后的家长,有为孩子成绩彻夜难眠的,有为孩子分数担惊受怕的,有为孩子升学四处奔波的,有为孩子上学懊恼伤心的,有为孩子名次坐立不安的……凡此种种,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心中的“痛”。对教育的过高期望,对教育的过度重视,对教育的过分要求,使不少家长再也走不出教育,孩子的教育被作为生活、家庭、人生的唯一“赌注”,这样的家长不知不觉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不患“教育焦虑症”才怪呢。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使孩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了孩子能实现自己美丽的愿望,一些家长不仅自己“积劳成疾”,也把孩子累病了拖垮了。教育焦虑症是长期的教育压力导致的心理状态,是恨铁不成钢引发的愤怒,当某种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反复出现的时候,负面情绪的积累导致过激心理出现,甚至行为失控,还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子女的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0.
贾楠 《中国西部》2012,(21):102-105
许多父母都头痛,为什么孩子进入小学了就开始叛逆?当我向他们请教,如何确定孩子进入叛逆期时,他们的回答通常只有一个:“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如果,用听不听话来评定一个孩子是否叛逆,这似乎太过武断了。在我们给孩子扣上“叛逆”的大帽子时,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所谓的“叛逆期”很有可能是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11.
如今一毛钱能买到什么?常州一位市民近日在市内一家医院给孩子看病时,仅花了一毛钱,孩子的病就痊愈了。这个一毛钱处方被病人家属誉为“世界上最便宜的处方”。  相似文献   

12.
陈梅凤 《魅力中国》2014,(17):133-133
新课改春风吹拂下,教育的沃土随之绽放出一朵朵令人赏心悦目的课改之花。除了课堂一一师生共同展示风采的主阵地充满激情、充满“人文”味儿外,作为评价师生的主要方法——试卷的改革,让老师们更勇敢、坚定地迈出了课改的步伐。但试卷中作文比例的加重(40%)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语文成绩是锦上添花;而对于作文不理想的学生就显得忧心忡忡,他们的家长更是急得团团转。原本就被称为“拦路虎”的作文,如今已占据了试卷的半壁江山,这“虎”似乎更“凶猛”了。为了成绩。家长们想到的是押着孩子到处上作文速成班。孩子呢?也不敢说“不”,无奈中便形成了一种逃避、厌烦的心理状态,一见作文就没劲儿,一听作文就头痛。  相似文献   

13.
张飞 《中国西部》2012,(10):80-81
资源和人才的流动在现代中国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单向度的流动,在农村的哺乳之下,城市一天天地膨胀起来,乡村却日渐萧条而荒芜了。某种意义上来说,"农荒"也并非坏事,它至少算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是时候正视农业问题了。  相似文献   

14.
一辆大巴车上,一个小孩问妈妈:“西瓜是怎么长出来的?”妈妈回答说:“西瓜是从地里头长出来的,长瓜蔓.然后开花结果,西瓜就躺在地上长。“孩子却说“我怎么觉得西瓜应该是从树上长出来的呢。”母子俩正说着.他们参观的目的地——老宋瓜趣园就到了。进入瓜园的孩子看到头顶上悬挂的一个个造型西瓜,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看,树上的西瓜!”一抬头,孩子的妈妈也睁大了惊异的眼睛.她看到的确实是长在空中的西瓜。  相似文献   

15.
大民 《环球财经》2013,(9):38-39
每到大学开学的日子,媒体上都喜欢做个专题,讨论“家长送孩子上大学”。2006年时我写了篇博文《我送孩子上大学惹谁了?》,为这种现象辩护。此后每到临近开学时,我都重发一下,都会得到不错的访问量,慢慢地骂我的少了,支持的多了。有趣吧?批评的声音集中在两个点上。一是指责孩子太娇惯,蔑视家长“贱骨头”;二是上纲上线——中国教育出问题了,都是应试教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徐斌 《环球财经》2009,(1):104-104
曾有经济学家打趣说,在传统的中国家庭,如果10个孩子都是懒鬼,大家都挨饿;如果长子是懒鬼,其他9个孩子都很勤劳,那么长子肯定会养得体满肠肥,因为其他9个孩子都得供养老大。  相似文献   

17.
余东亚 《魅力中国》2010,(26):161-161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孩子的父母和老师。农民怎么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收成;家长和老师怎么样对待孩子,决定孩子的命运。父母和教师只要赏识学生并对他们进行赏识教育,学生就会进步,就会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嘲笑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即使面对再差再调皮的学生都不能小瞧,不能恶意讥讽,甚至体罚。因为他们中间很可能有瓦特,牛顿,爱迪生。”  相似文献   

18.
本来就出于无奈:一样的孩子,一样的考分,不进天津,就进不了好的大学。不惜从河北、山东、山西,乃至东北,来买天津的房子,就为了让孩子能得到一个和天津孩子一样考大学的资格。这其中虽然有大款,但更多的是负债而来的家长。毕竟只有一个孩子,没什么豁不出去的。  相似文献   

19.
严德仁 《沪港经济》2012,(12):60-61
时至今日,健康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体检很重要。但是,今日的体检业现状,看似热闹,却误区多多,并不尽如人意。有几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上海一家教育中心,决定在暑假搞一个“未来领袖高峰会”夏令营。营员们将出入高级宾馆、举行酒会、在高尔夫球训练场里进行练习……身份从学生一夜变成CEO、公司总裁或者高级主管。主办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竞争的社会里,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成材,具备领袖特质,“未来领袖”夏令营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