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作为地方媒体的记者时常感到报道地域范围小,新闻资源匮乏,题材狭窄等。因而感到没有什么新闻可报道,或者写出的稿件新闻性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缺乏新闻敏感,发现和捕捉不到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2.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一旦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生命,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介也会在受众的心中大打折扣。随着各大媒介在市场化的竞争中,利益的驱动,有的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天平发生了倾斜,片面地追求时效性,迎合受众的需求和喜好,于是出现了一条条让受众气愤的假新闻。本文中重新审视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浅析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巧灵 《发展》2008,(11):121-121
如果说新闻作品是信息传播中的“易碎品”,那么图书相对而言就应当是“耐用品”了。然而,随着新闻策划的不断介入,“易碎品”与“耐用品”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借助新闻策划,“易碎品”完全可以锻造成畅销的“耐用品”。在新闻媒介无孔不入、新闻报道无处不在的今天,关注新闻报道策划,有助于发现读者的阅读需求,拓宽图书选题策划的思路。本文从新闻报道出发,探讨了新闻策划对图书出版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徐芳 《魅力中国》2013,(19):306-30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和深入,人们接收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泛.而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其对新闻或事件的独立判断能力和意识也越来越强,对同一条信息或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因而成就了在目前这个媒介环境下新闻信息呈现出多元化解读特点的局面。本文针对主流媒体信息多元化解读的产生及特点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黄晓姝  张普 《魅力中国》2009,(20):60-61
上篇:背景不能取代主体 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平面媒体愈发注重新闻背景,使之新闻报道厚实、丰满,服务性强。新闻背景在整合新闻资源、拓展新闻报道、实现独创和原创新闻上焕发出新的魅力,对提升新闻价值起着愈发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广播新闻已经从理念到实践发生了许多变化,可听性做得比较充分了,但是仍然未能达到“必听性”程度。本文认为:对新闻播报手段上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凸现了广播新闻专业化内核——在充分理解“新闻传播”本质和“广播媒介”本质的基础上.只有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才能有力地提升广播新闻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些新闻媒介时间观念差,致使新闻不新的问题比较严重,用“最近”、“不久前”、“前些日子”等弹性很大的字眼做要素的“新闻”比比皆是,这不仅为新闻事业激烈的竞争趋势所不容,也与广大受众要求鲜活信息的呼声背道而驰。对于这种慢新闻,业内的权威人士和有关著述已探究过其迟缓的原因。大的方面可以归结为:首先是记者编辑观念陈旧、素质差,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养成的惰性所致;其次是新闻机构的管理体制不尽合理,一篇新闻稿件常常要过五关、斩六将,环节太多,审批繁琐,活鱼也被闷成死鱼;再有就是我们目前许多新闻单位的通讯、交…  相似文献   

8.
刘清花 《魅力中国》2014,(23):299-300
新媒体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民生新闻类节目搭建了政府和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媒介与社会环境互动的一种新的传播范式,且受到了管理者和民众的双重认可。平民化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三贴近”的政治话语与新闻媒介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的价值认同。然而,随着民生新闻栏目和版面雨后春笋般地兴起,民生新闻报道定位模糊、内容肤浅、导向弱化等问题相伴而生。民生新闻栏目的前景如何?论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王飞 《魅力中国》2013,(6):56-56
“公民新闻”,也称参与式新闻,开放式新闻,草根新闻。指的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也有学者将其翻译为“市民新闻”,并给出这样的定义:市民新闻是指市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和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新闻”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由美国纽约大学新闻系主任杰依.罗森教授最早提出,并在他的倡导与推动下,于20世纪90年代形成一场波及全美,影响世界的运动。  相似文献   

10.
王馨颖 《辽宁经济》2011,(11):88-90
媒介融合改变了新闻编辑的生产环境,客观上要求新闻编辑职能的转型。新闻编辑应由单纯的新闻编制者转变成新闻和信息服务提供者,从"新闻把关人"转型为"新闻解析者"和"公共论坛主持人"。  相似文献   

11.
李珂 《魅力中国》2010,(28):83-83
一、新闻编辑要有较强鉴别能力 准确地判断新闻事实的报道价值的能力。新闻编辑每天接受的信息是大量的,作为把关者,在由记者或通讯损到编辑的一级传播与从编辑到观众的二级传播之间,如同一个“过滤网”,把适合于观众的新闻信息筛选出来传播。这就要求新闻编辑要有鉴别能力,能鉴别信息是否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原貌;鉴别新闻是否为观众所欲知,甚至能预测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为此,电视新闻编辑在对稿件的取舍和处理上需要反复掂量,认真筛选,对内容相似的稿件进行比较和分析,尽量把新闻含量高、特点突出的稿件选出来。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是以无线电波传送视频和音频信息的形象新闻,作为新闻媒介,它以真实性和时效性为主要特征。其中,真实性作为电视新闻的生命。就电视节目来说,无论是新闻片、记录片还是艺术片都是如此。然而,电视新闻的真实性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的真实性在于客观记录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直接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事件。  相似文献   

13.
郑英丽 《理论观察》2014,(7):115-116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成为市场经济,媒介从计划经济的藩篱中挣脱出来,以兼容并蓄的姿态迎接世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闻娱乐化浪潮席卷全球,我国媒介自然被卷入其中,我国也进行了媒体产业化改革,传统的传播理念、经营方法、新闻价值观都受到了挑战,新闻媒介逐渐商业化,新闻娱乐功能逐渐异化。  相似文献   

14.
新闻资源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线。正确认识新闻资源,开发利用好新闻资源,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新闻媒体提高宣传质量,增加竞争力,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课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产业》2006,(6):69-69
我国新闻界首次研制的中文新闻信息技术两项国家标准——《中文新闻信息置标语言》和《中文新闻信息分类与代码》日前已通过批准正式实施。有关权威人士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联合举办的“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新闻发布会上评论说,自主研制成功的两项国家标准,填补了我国乃至全球华语地区新闻信息技术领域标准的空白,是我国新闻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肖杨 《理论观察》2016,(4):120-121
档案和新闻的关系密切,新闻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档案信息在新闻宣传中的作用,积极利用好文书档案提供的信息,创作出更有新闻价值的作品。档案工作者也要意识到新闻报道是历史的草稿,平时要积极主动为新闻宣传积累档案资源,丰富馆藏,发挥其对新闻宣传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谈新闻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新闻正在由过去的媒体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即从以传播者的意图为中心向以受众如何利用媒介信息,如何从中获得满足为中心,并根据后者来确定大众传媒效果的方向转变。这是新闻理论扣实践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为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新闻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扣作用,实事求是地分析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并为其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8.
《调查研究报告》2006,(43):1-16
发展信息资源产业意义重大。我国政府有必要组织相关部门和企业,研究制订推动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战略,可以比照国家给予高新技术产业、软件产业的优惠政策,制订出推动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针对信息资源产业现存的各种问题,报告中还提出了提高对信息资源和信息资源产业的认识、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优化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环境、完善信息资源产业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等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华 《魅力中国》2014,(6):310-310,308
广播电台作为党的新闻事业中一部分,是党的宣传舆论阵地和喉舌,同时也是政府联系和沟通人民群众的桥梁。电台新闻编辑在选稿与修改稿件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准确选择新闻稿件,严把新闻质量关。新闻编辑的重要职责是每天要综合处理来自本台以及其他渠道的稿件,针对这些观点各异、角度多变、质量参差不齐、时效或快或慢的稿件。  相似文献   

20.
郭万生 《发展》2009,(7):82-82
一、新闻观念创新 (一)责任观。责任观不仅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追求,而且也是观众评价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最高标准。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牢牢确立责任观。从社会角度来说,电视新闻工作者确立责任观,正确引导舆论,提高大众文化品位和良好情操,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从法律角度来说,电视新闻媒介必须对其发表与传播的新闻信息、言论意见、广告及其他材料承担责任,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对其采访写作、编排播发的新闻信息及言论意见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