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市场的一种新产品 ,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 ,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规划、设计、组合引起人的消费欲望与需求 ,进而感受参与体育活动与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体育旅游不仅仅是旅游的一种简单形式 ,而是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类新领域。本文运用科学方法 (如问卷调查法 ;深度访谈法 ;焦点访谈法 ;观察法 ;文献资料法 ;统计法 ;比较法 )就我国体育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分析 ,论述了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了培养体育旅游人才的课程体系。为高校设置体育旅游专业或专业方向提供理论基础 ,也为 2 0 0 8年奥运会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提供可操作方案。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体育赛事的普及和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体育旅游迅猛发展。本文在对青岛市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青岛市体育旅游市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青岛市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于某一个区域来讲,体育旅游资源的兴起于衰落、所取得的效益水平的高低,是由体育旅游资源的丰富与否所决定的。体育旅游资源的状况影响了体育旅游的产生和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体育旅游资源的内涵以及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走访和访谈等方法对黔东南森林康养+体育旅游进行调查。能够通过这几种调查方法,全面了解当前黔东南森林康养+体育旅游的基本情况,掌握剑河县和从江县森林康养与民族体育旅游方面的资源概况,为后续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黔南州位于贵州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及省、州旅游发展政策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将乡村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进行融合发展,能满足旅游都观光、休闲、健身、娱乐等多层次的旅游需求,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动,能有效促进黔南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6.
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产业模式就称为体育旅游产业。主要从产品的性能、动机、空间位置等方面进行调查,并且结合体育的角度进行分析。体育旅游产业的核心在于旅游给体育创建市场,体育给旅游带来资源这两个相互结合的过程,是一种多元化的体育和旅游形式。本文结合这两点具体讨论了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的动力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体系,希望能够帮助各类人群去理解和分析这个新兴产业,并且在今后学者研究时能提供相关依据和理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人们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探险、体育、休闲等为主题的新兴旅游产品日渐受到欢迎,其中体育与旅游结合紧密,这不仅丰富了旅游者的活动内容,扩大了旅游经营者的营业板块,更说明体育旅游已旅游业中的新增长点。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的召开,体现了"体育+旅游"模式的独特魅力。我国当下发展体育旅游,开发利用体育旅游资源,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来山西旅游,并不是只有厚重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也有放松心情的绿色山水。『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山西重要山脉之一——太行山以山川秀美而闻名。这里奇峰俊秀,飞瀑流泉,林木葱茏,仿佛黄土高原上的一串绿色翡翠,又让人疑心来到了烟雨朦朦的秀色江南。太行山集雄、险、奇、幽于一体。谷内有绿浪滔天的林海,刀削斧劈的悬崖,千姿百态的山石,甘甜可口的清泉,如练似银的瀑布,碧波荡漾的深潭,雄奇壮丽的庙宇,引人入胜的溶洞,令人神往的传说。遍布峡谷的峭壁悬崖,构成了太行山独特的地形地貌,中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与规划设计中心称其为『世界级极品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在体育竞技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绩,中国运动员在世界级体育竞技比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欣喜和喝彩,并且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各年龄阶段的国人都开始怀着一颗热爱体育的心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断的提高。因此,旅游市场要抓住这个契机,大力发展新兴的体育旅游,为其发展充分发掘体育旅游资源,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扶持政策,注入优秀的人才力量,保证体育旅游行业的健康高速发展。本文以体育旅游为研究主体,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0.
对外界来说,山西是一个人文景观非常丰富的地方,如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等,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山西这片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黄土地上,同样也有着美丽而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 在众所周知的佛教文化旅游、晋商文化旅游、根祖文化旅游山西三大旅游品牌外,太行山自然风光旅游逐渐成为第四大旅游品牌,其中太行山大峡谷更是巍峨秀丽的太行山脉中画龙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11.
体育旅游就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规划、设计、组合成相关产品,以引起人的消费欲望与需求,进而参与感受体育活动与大自然的一种新旅游形式。它作为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推动和促进旅游业和全民健身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对桂林的体育旅游资源的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出桂林当地旅游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国际旅游城市桂林发展体育旅游的新方案,给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  相似文献   

12.
长旅 《山西旅游》2007,(5):49-49
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宣传魅力长治、打造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品牌,中国长治·壶关太行山大峡谷第二届攀岩精英赛于今年9月10日至11日在壶关太行山大峡谷青龙峡景区隆重举行。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等30多家新闻媒体赴现场报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有着丰富的体育资源,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推动下,贵州省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天然的地理条件,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在经历了初步发展阶段和快速提升阶段以后,目前已经进入了精准高效阶段,同时贵州省体育旅游的成功经验,也给予其他省份发展体育旅游以启示。主要集中在:1.借自身地域优势,大力发展山地旅游发展;2.借民俗节庆资源,推动民俗体育旅游业发展;3.借民族文化优势,发展体育特色小镇;4.借体育赛事,扩大体育旅游影响力;5.借地理资源,发展新兴休闲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14.
<正>文旅融合背景下,冰雪体育旅游成为了辽宁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章首先分析辽宁冰雪旅游资源现状,然后对辽宁冰雪体育旅游的市场需求、旅游产品、产业链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最后提出辽宁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路径,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协同、旅游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以期推动辽宁冰雪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旅游业与体育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海南经济建设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分析了海南旅游产业与体育小镇融合发展的意义,依托海南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独特的体育品牌赛事活动,针对目前存在的现状问题,提出加强体育旅游产业和小镇建设的深度融合措施,打造可持续性国际化的海南体育旅游小镇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SWOT分析分析法,对四川四姑娘山地区的体育旅游的现状进行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得出四姑娘山地区体育旅游的优势是丰富多样、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独具一格的民族特色文化,较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劣势是四姑娘山地区交通相对落后,体育旅游从业人员较少,体育旅游项目的知名度不高;外部机遇是响应国家政策,深度发掘四姑娘山地区的自然资源,依托民族文化节日,打造特色体育文化品牌;外部威胁有周边地区体育旅游项目发展相对成熟,本地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会造成本地区的生态破坏,造成生态环境失衡。  相似文献   

17.
遵化市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及营销策划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洁  马进 《旅游学刊》2001,16(1):58-61
河北省遵化市地处京津腹地,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积极发展旅游业.但目前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不够.本文从遵化市旅游产业现状入手,分析了当地主要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和开发方向,探讨了遵化旅游宣传促销的总体思路和主题形象等,并专门研究了清东陵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及清东陵的整体营销策划方案.  相似文献   

18.
北京中青旅4辆阳光巴士载着由200名北京游客组成的“太行风情游”首发团前来太行山大峡谷旅游,这标志着太行山大峡谷自然风光旅游区开拓了北京客源,太行山大峡谷的旅游品牌已经打入了北京市场。  相似文献   

19.
安鑫  赵霞 《西部旅游》2023,(8):64-66
<正>发展文化旅游经济带在经济开发、脱贫攻坚、恢复革命老区的生命活力、促进乡村生态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河北省邯郸市太行红河谷文化旅游经济带区域存在旅游符号模糊、区域缺乏整体规划、各景区资源利用率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产业融合缺乏创新等问题。基于此,文章通过SWOT分析法研究太行红河谷文化旅游经济带的开发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红为基,以绿为底”、产业带动区域文旅品牌的可行性开发模式,旨在为太行红河谷文化旅游经济带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戚跃  陈情伟 《西部旅游》2023,(20):23-25
<正>文章采用多种方法对区域民俗体育旅游展开研究,发现民俗体育旅游存在区域文化特色不明显、文化记忆消退、运营机制不科学、安全管理不规范、人财物供给不足等困境,进而提出加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加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加强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加强宣传推广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