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亮 《中国西部》2011,(3):154-158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 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光。 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着她的笑脸,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 我愿每天她拿着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王洛宾  相似文献   

2.
今年正月初五晚上,我和素素、邵丁等一帮朋友在旅顺张玫的公司聚会,大家议论的话题不知不觉就讲到了大连的城市旅游文化上来。那天好像是北京丛者甲老师引出的话题,他说他每次回大连,总想带点大连特色旅游纪念品回北京,送给朋友。但是,除了海产品,好像没有什么可带的。不像北京,有烤鸭,有果脯,天津有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素素大姐那天很兴奋,她接着就谈起了她曾经的一个美好建议——让服装厂家大力生产布拉吉和晚霞子,让旅游部门来推广。布拉吉和晚霞子,一个是女人穿的连衣  相似文献   

3.
桃乐茜·戴维斯是巴菲特的邻居,她非常富有.根据<财富>杂志的报道,她在1959年的一个晚上邀请巴菲特去她家,"‘我听说你在赚钱方面很有一套."她说.巴菲特回忆说,"她非常细致地就投资哲理问了我两个小时.但是,她的丈夫,戴维斯医生则一个字也没说.看起来甚至好像没有倾听我们的谈话.突然,戴维斯医生宣布说‘我们给你10万美元.'‘为什么?'我问,‘因为你让我想起了查尔斯·芒格'."查尔斯·芒格是谁?那时巴菲特甚至还不认识他.两年之后戴维斯医生介绍他们两人认识.  相似文献   

4.
一天晚上,一个家乡的女孩子打电话给我,说她想一个人闯北京去,她的在乡镇企业上班的丈夫每天不按时回家,她一个人等在家里,一分钟就像一年一样漫长,她再不想过这样的日子了。接着她便开始讲起她的日子,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过程中的任何琐碎都不放过。这是一种刚刚完成恋爱、结婚的过程之后的日子。我这边不作声地听着,明白她并不是真的想闯北京,只是以闯北京作为话题的开始,目的不过是想完成她的倾诉。因为她不止一次地说过“闯北京”一类的话了.却从没见她付诸过行动,有一次她干脆坦率地说,只说说罢了,去不了说说还不行么?…  相似文献   

5.
桃乐茜·戴维斯是巴菲特的邻居,她非常富有。根据《财富》杂志的报道,她在1959年的一个晚上邀请巴菲特去她家,“‘我听说你在赚钱方面很有一套。”她说。巴菲特回忆说,“她非常细致地就投资哲理问了我两个小时。但是,她的丈夫,戴维斯医生则一个字也没说。看起来甚至好像没有倾听我们的谈话。突然,戴维斯医生宣布说‘我们给你10万美元。’‘为什么?’我问,‘因为你让我想起了查尔斯·芒格’。”查尔斯·芒格是谁?那时巴菲特甚至还不认识他。两年之后戴维斯医生介绍他们两人认识。时光飞逝,原来的一些合伙人不断增加投资,另外一些合伙人进入到…  相似文献   

6.
能有这么多孩子,我很高兴,我喜欢孩子。当一个孩子来的第一天晚上哭着要找妈妈的时候,我心里很难受。一个一岁多的孩子,一个很简单的要求,可是对她来说却是奢求。她本该是像其他小孩一样在父母的怀抱里幸福地成长。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我开始焦虑,要怎样负担起这个责任。  相似文献   

7.
中宁 《东北之窗》2014,(19):58-58
正还是在2002年,我第一次到湖南长沙。一天晚上,朋友请我去看类似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时间是晚上11点开始。"这么晚了还有人看吗?"面对我的疑惑,朋友告诉我,与东北各城市不同的是,长沙是个名副其实的"不夜城",晚上10点正是人们开始夜生活的时候。"如果不是提前一天买票,今天想看这场演出根本买不到票。"果然,到了演出时间,  相似文献   

8.
阿丽 《改革与开放》2012,(17):47-48
<正>家乡的蓝天沙滩,给了她"最初的开阔"阿梗原名潘丽萍,出生在广西北海,父亲是军人,母亲是一个财会人员,没有遗传给她任何"绘画基因"。3岁开始,阿梗就一边唱童谣,一边自己抓木炭,在厨房的墙上画画:香烟盒上的鹤、房子、电视剧里古装打扮的美女。"画画对我来说,好像就是一种本能。"上小学时,父母一度害怕爱画画的阿梗会耽误学业,便干涉她作画。"所以我一直努力将成绩保持名列前茅,才可以继续画下去"。  相似文献   

9.
胡攸轶事     
何承亨 《西部人》2004,(12):56-57
青蛙王子 胡攸下班一到家就被候在客厅的表妹拽住,死缠烂打地要他给她处对象当参谋。俊俏的表妹刚满20岁,今晚约好让刚处的男友小丁在酒吧里与胡攸见面。胡攸问,知道他干啥的吗?表妹说,没细问,好像是开店的,他曾说晚上经常要守店。胡攸嘟囔了  相似文献   

10.
我是小资     
《开放潮》2003,(1)
一天晚上在咖啡馆里和一个女孩聊天,她装得有点玩世的样子,和我大谈最新的电影音乐还有畅销书,然后在话语里时不时加一两个英文单词。最神的是她有点自嘲地说道:我就是一个“雅皮”。我对“雅皮”这个词还不是太适应,因为,我习惯听“嬉皮”这种说法,就是那种特别随便和反抗一切世俗规范的人。她看  相似文献   

11.
杨一一 《今日重庆》2008,(11):143-143
2008年10月,晚上已能感觉到秋天的凉意,记者打电话给南坪中学的饶世勇老师约时间见面,但几次都是“该用户正在通话中”。“我在和一位家长谈她孩子在学校的事。”见面后她说,这学期留给家长的是小灵通,接电话就不怕影响家人了。  相似文献   

12.
李航 《现代乡镇》2011,(3):20-21
“在面临一缺资金、二缺市场的局面时,民营企业要想明白,究竟是想最后撑不住做垮了,还是去与强势企业重组,不当老板改做一个股东。民营企业要想通,在市场竞争中,兼并别人或被别人兼并,是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13.
《侍卫官杂记》是一本日记体小说,作者署名“宋乔”. 1952年9月,《侍卫官杂记》在香港学文书店出版,全书40余万字.这本书用第一人称,以日记体形式描写了抗战胜利前后,在重庆和南京的国民党高层,声色犬马、光怪陆离、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一连串故事. 小说生动曲折,幽默泼辣,恣肆酣畅.人们争相购阅,初版7万册一售而空,几年之内多次再版,香港好几家报纸也竞相连载.80年代初,国内多家出版社争相出版,也曾洛阳纸贵,风靡一时.  相似文献   

14.
选择漂泊     
谢梦 《中国西部》2001,(5):26-27
人们的心不再甘于被束缚,他们开始寻找着生活真正的意义所在——精神的自由,并为之拒绝去重复着上辈人或走着同龄人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为了生计而劳碌的路,他们选择了漂泊。也许在传统的眼中这些行为就是叛逆,而他们则是一群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混小子。因为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为了自己的所爱而奋斗的激情,而这种激情所带来的满足感是足以用燃烧生命来获得的!  相似文献   

15.
"你幸福吗?" 2012年十一期间,央视这句爆红台词,火了不少神一样的回答.但如果拿这句话去问奢侈品电商经营者,得到的答案大致只有一个:不幸福,很痛苦,生不如死.  相似文献   

16.
杜枫 《走向世界》2010,(9):32-35
时世流转,或许你感到惊讶,但济南确实再一次成为焦点. 这让人想起100多年前的开埠.济南是中国第一个自主开埠的城市,隆隆火车和西装革履的外国人进入让古老的济南有了别样的景致:这让人想起古时的济南.古时的济南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一城山色半城湖"的韵致,和得天独厚的交通要塞地理位置,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文人墨客,商贾云旅.  相似文献   

17.
安踏,一个中国品牌的故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慧 《新财经》2007,(1):48-50
今天的安踏,连续五年市场销量排名第一。在众多体育运动品牌纷纷复制“安踏模式”的时候,这个不安分的行业小巨人已经将目标瞄准了国际市场。在这个与狼共舞的时代,选择去狼的地盘与狼争食,安踏和背后的丁志忠有着怎样的引人故事  相似文献   

18.
对于老字号,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一个企业,一个商号,甚至是一块招牌,因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和文化内蕴而得到大众的认可和信赖,在数十上百年间长盛不衰。“老字号”便成为民间大众对这些商号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誉称。跨国公司频频进入的今天,山东的许多老字号仍能让很多人耳熟能详。济南瑞蚨祥、青岛亨得利、烟台张裕、济宁玉堂酱园、莱芜“顺香斋”香肠……这些经历了百年风雨而积淀成的“金招牌”,成为齐鲁经济发展史中的耀眼明珠。“老字号”源远流长山东的“老字号”可谓源远流长。有学者认为,山东的老字号应追溯至南北朝时期。早在那个…  相似文献   

19.
王欣  徐庆云 《走向世界》2012,(23):10-11
"东方瑞士"、"品牌之都"、"音乐之岛"、"啤酒之都"、"影视之城"……在众多代表青岛城市形象的闪亮名片里,有一个是无法让人忽略的,那就是"帆船之都"。青岛,是中国的"帆船之都",帆船,是最契合青岛城市气质的运动。当一项运动与一座城市天然契合时,它们共同前行的未来,越来越生动。中国帆船运动从这里开始早在1904年5月,德国皇家帆船俱乐部就在青岛举办了帆船比赛,开辟汇泉湾赛场——这是青岛最早的帆船运动,也是中国有记载、最早的现代帆船比赛;1920年,英国人接踵德国人之后  相似文献   

20.
《Local Economy》2008,23(1):19-30
Traditional labour market activation policies have tended to be focused on labour supply and improving the opportunities for new entrants or re-entrants to obtain appropriate paid employment. This emphasis was encouraged in the 1980s and 1990s by shifts in the location and nature of employment (deindustrialisation), growing and persistent levels of unemployment and policy concerns with labour market disadvantage. More recently, the need to ensur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ten by minimising local labour costs and enhancing labour flexibility,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a concern amongst employers at the impact of skill shortages. One response has been to shift the policy focus from supply to demand, essentially by seeking to underst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local labour demand and by developing appropriate labour market initiativ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ase study provided by a labour market initiative in a regional labour market in New Zealand to assess the utility of such an approach. The Waitakere Employment and Skills Project (WESP) is 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labour demand, involving a number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ocal/national government agencies, as well as a university research team (including the auth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