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1 毫秒
1.
城镇化、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本文以1978—2013年乌鲁木齐经济数据为基础,以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误差修正模型与因果检验分析,发现乌鲁木齐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双向的促进关系;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率有正向作用,但城镇化对其他两者的作用不明显,即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不足。基于此,笔者提出乌鲁木齐在实现城镇化与区域经济、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研究和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增长以及能源消费在不同区域中存在显著的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很多。本文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区域差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起来主要为四个方面:工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和科学技术水平、能源资源集中度和环境约束以及人口密度和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运用相关分析法定量讨论大理州旅游总收入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揭示旅游总收入的时间变化特征;同时引入旅游发展与多元化产业演变的趋势,揭示旅游总收入与产业结构的区域性差异.在相关统计方法的支持下,运用旅游发展系数与经济增长系数的关系,以此同时,分析旅游发展系与产业多元化系数的关系,从而揭示大理州在不同时期的旅游总收入空间格局特征和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大理州旅游总收入变化与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变化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测度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基础上,采用2000—2011年沿海1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样本,构建面板自向量回归模型(面板VAR),运用面板矩估计、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计量方法,探讨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是曲折前进的,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动状况与沿海地区旅游业发展历程一致;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有着长期的协整关系,其合理化和高度化对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短期的正向影响;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对其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影响不显著,但对高度化的正向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以2005—2013年中国29个省区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除西藏、黑龙江及港澳台),深入分析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传统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质量表现为非线性关系,西部地区为正线性关系;全国和分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为线性关系,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另外,对外开放扩张、产业结构升级、政府支出规模增大以及经济转型可以进一步巩固城镇化的收入效应,推动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城乡收入差距和能源消费强度扩大则会抑制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最后,根据上述结论提出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旅游产业结构会对区域旅游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旅游产业结构直接反应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旅游经济水平的提升速度。了解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分析区域旅游增长贡献,对旅游经济发展和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脱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的过程带动经济增长,同时对能源消费产生刺激和抑制双向的作用,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间通常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变化规律.通过建立脱钩模型,对中国1980年至2012年间城镇经济及产业与能源消费间的脱钩状态进行计算,发现总体上呈现“弱脱钩”状态.在从城镇经济整体、产业构成和能源强度几个方面分析了出现“弱脱钩”状态的原因后,提出了调整城镇产业结构、提高城镇用能效率和建立城镇居民健康消费模式三个建议,以促进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实现“强脱钩”.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经济层面的资源诅咒效应一直备受关注,然而既有研究忽视了城镇化和集聚经济对资源诅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的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03—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对于资源型产业依赖和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据此,进一步利用动态模型分析了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以及在不同城镇化水平下传导机制的异质性.得出以下基本结论:资源诅咒效应在低城镇化水平地区更为明显;资源型产业依赖通过劳动力成本、 制造业发展水平、 科学技术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经济增长;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要素集中而产生的集聚效益影响着资源诅咒间接传导机制的作用强度,城镇化的推进有助于弱化其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9.
梅丹  周松 《经济地理》2008,28(1):91-95
面板数据分析表明,1990—2005年我国城市金融发展与其经济增长间是负相关关系;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间是正相关关系。不同区域位置和不同规模城市间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有显著差异。进一步深化金融领域的改革,提高金融体系的中介效率,促使储蓄顺利转化为投资,是城市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既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打造旅游城镇的必然要求。采用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及东中西3个区域对我国旅游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持续的区域经济增长对所有区域的城镇化均有正向影响,工业与旅游业发展对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影响存在差异。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如果能协调发展则会加快城镇化,反之,则会迟滞城镇化。旅游直接投资额对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能产生显著影响,而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明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对所有地区的城镇化有显著影响,而城镇人口自然增长仅对西部地区城镇化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5-2014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本文对我国各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指标法测算,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近十年来中国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排名前三位的省份依次是上海、北京和天津.(2)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存在滞后推动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对新型城镇化有显著为正的促进作用.(3)科技创新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显著为正,对社会城镇化的影响显著为负;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口、社会与经济城镇化存在显著影响,但表现程度各异.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和绿色发展是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关键。文章基于多维度考察2011—2020年中国省域层面新型城镇化和绿色发展水平,分析二者的区域特征,并从非线性角度考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究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新型城镇化水平与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绿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中部地区在绿色发展方面压力最大;(2)新型城镇化水平与绿色发展水平之间呈正“U形”关系,即城镇化初期抑制绿色发展,而后期促进绿色发展,拐点为30.22%;(3)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通过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渠道,促进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4)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对绿色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采用1996~2011年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镇化的三个不同侧面即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地域城镇化水平的变化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作用。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变化对桂、川、贵、云、藏、陕、甘等7个省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宁夏的影响显著为负,对内蒙古、渝、青、新等4个省市区的影响不显著。产业城镇化水平的变化对内蒙古、贵、藏、陕、甘、宁等6个省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云南的影响显著为负,对其他5个省市区的影响不显著。地域城镇化水平的变化对渝、陕、甘、青、宁、新等6个省市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广西的影响显著为负,对其他5个省区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分析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发展机理,借鉴已有的耦合理论研究,构建了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和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熵值法确定其权重,以兰州市为例,对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测评。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二者的发展存在高度相关的耦合关系,并且协调水平和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但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整体上要高于旅游经济,受旅游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增长速率逐渐趋缓,整体处于低水平协调,仍未完全建立起融合协调发展的促进关系。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对旅游经济的扶持,推动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构建了一个涵盖经济增长效率、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经济发展稳定性、绿色发展水平、福利改善程度和收入分配公平性六方面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看,环境规制有助于显著促进综合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分项来看,环境规制有助于显著改善经济增长效率,促进经济绿色发展程度,提升社会福利水平.不过,环境规制显著加剧了收入不平等且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稳定影响并不显著.最后,环境规制对综合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较低的环境规制强度并不能显著影响综合经济增长质量,而当环境规制强度跨越特定门槛值时,环境规制对综合经济增长质量产生显著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95,自引:2,他引:195  
本文以经济增长文献中有关收敛性理论为基础 ,对中国自建国以来 ,特别是 1 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省际间的经济增长差异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增长 ,不仅存在着显著的“俱乐部收敛”(clubconvergence)特征 ,即按东中西划分的区域内部人均产出具有明显的聚集现象 ;而且存在着条件收敛 (conditionalconvergence)的特征 ,即在具有相同的人力资本、市场开放度等结构特征的经济地区间存在着一定的增长收敛趋势。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还显示 ,各地区间工业化水平的差异和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增长收敛性构成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重庆旅游经济发展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间尺度上重庆市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空间尺度上区县间表现出高度不平衡性。对1980年代中期以来入境旅游及外汇收入、直辖后国内旅游及收入年际变化的研究表明,重庆旅游业除1989、1998和2003三个年份相对下滑以外其余均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入境旅游接待量及外汇收入年内差异比较显著,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为入境旅游的"淡季"。重庆市旅游经济发展呈典型的首位分布,渝中区一直是重庆旅游规模首位区县,全市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达0.67,属严重不均衡类型。2008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约占GDP的10.7%,而各区县旅游收入对本地GDP的贡献差异显著。不平衡分析表明,重庆大部分区县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对国民经济推动大,但它们的经济增长并不依赖于旅游业的发展。重庆市旅游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依然不高,旅游产业的总体地位不突出,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旅游化互动效应及其空间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中国新型城镇化与旅游化相互驱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讨了中国新型城镇化与旅游化的相互驱动效应及空间差异。研究显示:1省域新型城镇化水平与旅游化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即某一省份旅游化水平受到其相邻省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新型城镇化水平也受到相邻省份旅游化水平的影响,但旅游化水平对相邻省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依赖性更为显著。2全域空间范围内,旅游化与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的相互驱动效应,但新型城镇化对旅游化驱动效应大于旅游化对新型城镇化的驱动效应。3局域空间范围内,新型城镇化与旅游化的相互驱动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其相互驱动发展模式可分为旅游化强驱动型、新型城镇化强驱动型、旅游化较强驱动型、相互较强驱动型、相互较弱驱动型和相互弱驱动型6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基于传统统计角度的GDP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分析1953-2004年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下降,大体上服从Growth函数,具有长短波复合变动规律,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阶段性和周期性特点.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减少,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增加,人为调整产业结构和市场与经济自身调节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效用和特点.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为理论基础,从省域层面构建了旅游经济增长模型.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资本和劳动力对省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但资本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劳动力,表明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增长依然依靠投资驱动;邻近省份旅游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但不显著,省域间旅游投资亟需避免同质化竞争;邻近省份旅游劳动力投入对旅游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为负,虽然不显著,但需谨防旅游劳动力区域间流动速度过快.促进旅游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须从加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积极扩大旅游投资、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