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农业发展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条件,农民增收可以有效促进区域农业发展,揭示两者之间的作用规律为实现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文章研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1996—2015年南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之间的互动关系及耦合协调程度。[结果](1)在时间演化上,南疆农民收入增长长期滞后于农业发展,两者耦合度一直处于拮抗状态; (2)两者耦合协调关系明显改观,由“九五”期初的中度失调阶段发展为“十二五”期末的中级协调阶段,总体上经历了“波动上升—缓慢上升—快速上升”的过程;(3)从空间分异角度来看,由于产业同质性逐渐增强,各地州耦合度变化趋同。[结论]南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之间相互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发展不够平衡。因此,通过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能力建设和推进农业产业差异化与品质化布局来实现南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新型城镇和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两者间的耦合度有利于区域甚至全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方法]以淄博市为例,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间的耦合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2008—2017年淄博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程度逐年增加,但一直处于次优水平,其中2008—2017年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逐年增加,处于次优水平, 2008—2017年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程度也逐年增加,同时2008—2015年处于次优水平2016—2017年处于最优水平; 同时2017年淄博市各区县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度均处于次优水平,且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程度相对于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低,其中博山区、桓台县、高清县和沂源县的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处于最优水平,其他区县处于次优水平,张店区的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程度处于最优水平,其他区县处于次优水平。[结论]实现淄博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均衡协调发展,必须加大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以核心区域辐射周边区县,进而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的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研究,对其耦合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对山西省的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在03~07,处于中等耦合阶段,两者的发展水平进步较快; 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2年为低度耦合协调水平, 2013—2015年为中度耦合协调水平,在2016年达到高度耦合协调水平。[结论](1)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综合评价值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D在2016年均处于近7年最高点,但耦合度增长迟缓,今后应注重两者的融合发展,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充分挖掘乡村资源价值,以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全面协同发展;(2)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增长态势明显,耦合效应明显,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山西省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意义;(3)山西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耦合发展可分为起始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耦合度从2012年起长期处于稳定的中度耦合状态,但耦合协调度增长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提高农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重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重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问题研究是构建现代化农业强国的重中之重。[方法]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效率的概念、测算、要素禀赋、影响因素、收敛性分析、国际比较、内部分解、农业生产状况、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性,以及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研究。[结论]文章基于对现有文献的评析,对今后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1)重视农业生产效率内部要素禀赋上的研究; (2)加强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联性研究和两者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 (3)乡村旅游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东北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面对东北农业技术发展滞后、人才加速流失等问题,亟待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以促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东北农业现代化发展。从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现路径入手,从政府、当地、高校角度针对政府的组织领导主体责任、政策保障规范化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进行探究,旨在为东北提供高素质人才红利,推动东北农业向高质量农业转变发展,以人才振兴实现东北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探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文章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新疆的现实情况,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新疆县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实地调查所获取的数据,对新疆具有代表性的沙湾县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结合上述两个县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沙湾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初步可持续发展阶段,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处于可持续发展准备阶段,通过两者相比较可以发现沙湾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提供借鉴价值。[结论] 在干旱区的脆弱生态环境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依赖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新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整体仍处于低级阶段。  相似文献   

7.
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对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以2011-2018年中国30个省为研究对象,测算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进而测度两者耦合协调度,分析其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呈整体上升趋势,而乡村振兴发展总体相对滞后。其次,两者耦合协调程度逐渐向有序、协调的高水平阶段迈进,空间上呈“东高西低”。最后,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正向溢出效应明显,政府干预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数字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化水平等推动两者协调发展。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农业财政投入,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以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目前基于乡村发展视角,对乡村内核与外缘系统间的发展协调性的研究较少,研究乡村内核与外缘系统发展协调性,对快速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构建的河南省乡村内核与外缘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协调度模型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乡村内核与外缘系统发展协调度进行计算,并利用ArcGIS101空间分析软件基于市域尺度对其协调度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1)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乡村内核与外缘系统发展协调度等级均处于Ⅳ级(轻度失调)至Ⅶ级(初级协调)之间; 4706%的省辖市处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 4118%的省辖市处于勉强协调阶段; 1176%的省辖市处于濒临失调阶段; 只有郑州市处于轻度失调阶段; (2)目前河南省形成了以“安阳—新乡—濮阳”为中心的北部较高协调度核心区和以“洛阳—平顶山—许昌—漯河”为中心的中部较高协调度核心区,区划现象及极化带动效应比较明显。[结论]仅依靠区域的极化带动作用对于河南省市域乡村内核与外缘协调发展是不够的,提高两者协调度要从当地政府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控入手。地方政府要积极加快小城镇建设,走集约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两者间的耦合协调状况的时空特征,探讨空间差异成因,为实现两者协同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运用耦合协调模型,选取13个粮食主产省(区)1995—2015的面板数据,测算生态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最后基于空间基尼系数模型对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距进行分析。[结果](1)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存在周期性偏离,不少年份处于濒临失调或初级协调阶段; (2)粮食主产区省域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性差异显著,空间基尼系数呈双“W”型波动走势,未来空间不协同性有加剧的风险。[结论]粮食主产区必须明确粮食生产活动的生态底线,特别是在农业生态脆弱性较突出的产区,加强对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情况的动态监管; 粮食主产区之间要建立有效的联动与反馈机制来解决区域耦合协调不平衡性,修复农业生态环境并充分挖掘自然潜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国的重大战略之一。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村人力资本状况关系到农村产业融合的人才建设,关系到农民增收的实现。文章力图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融合、人力资本与农民增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政策建议。[方法]以浙江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建立PVAR模型,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及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农村产业融合及人力资本构成农民增收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两者都对农民增收产生显著影响,且人力资本影响效应更大。农民增收及人力资本对农村产业融合没有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结论]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育农村产业融合复合型人才及加强宣传引导工作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农村产业融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市州农业科技进步是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从微观层面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比较分析市州间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及形成差异的原因,不仅可为各市州客观认识本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提供依据,而且对明确未来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重点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章运用增长速率方程法(Solow余值法),对"十二五"时期甘肃14市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各市州间差异显著,呈明显的不均衡性。"低投入、低消耗、科技进步贡献率高"型2个市、"适度投入、适度消耗、科技进步贡献率较高"型5个市、"高投入、高消耗、科技进步贡献率有限"型5个市、"投入有限、消耗有限、科技进步贡献率低"2个市,表明提高市州农业科技贡献率、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结论]增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及应用效益,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意识及水平,以及发展市州特色产业、壮大区域经济实力是甘肃省市州未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农业生产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文章以安徽省地级市的农业产值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整后农业投入产出数据,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测算2008-2018年地级市农业生产效率。结果表明:当前安徽省只有少数地级市农业生产效率达到有效,大部分地级市农业生产效率处于增长状态,存在较大发展潜力;另外,各地级市由于技术进步水平和生产规模等不同,农业生产效率也具有较大差异。基于此,安徽省应加大农业发展投入,各地级市需因地制宜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分析、评价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区域分异特征及障碍因子,有助于科学地把握区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更好地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法 文章依据现有的研究成果,从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业科技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社会发展和农业绿色发展6个维度选取21个代表性指标构建了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0—2019年山东省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山东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状况以及各地市发展水平的差异,探讨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因子。结果 2010—2019年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由0.143稳步上升到0.778。就区域分异特征而言,鲁东及鲁中地区发展较快,鲁西南地区发展滞后。不同时间段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有所不同,农业科技成果数量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个数成为近年来影响其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结论 提出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农产品出口质量、落实惠农强农政策和加强区域间的农业交流合作等建议,更好地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乡村振兴和“十四五”规划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有关要求,构建河北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时空差异及障碍因素进行测度及评价。方法 文章依据现有发展成果,综合运用熵权法和K-means均值聚类分析法,从综合生产能力、产业经营能力、优质高效能力3个维度选取15个代表性指标构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找出影响河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2015—2020年河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结果 (1)2015—2020年河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由0.133增长到0.784,发展趋势十分迅速;(2)就区域发展而言,通过K-means均值聚类分析出,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冀中地区发展水平高;(3)从障碍因素来看,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影响河北省的主要因素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其次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结论 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强化粮食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技术装备、以第三方物流为依托,保障全产业链对接等建议,以更好地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向农业强省迈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粮食绿色生产的促进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文章采用2001—202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的面板数据,基于“双碳视角”以粮食产量和粮食生产中碳汇总量作为期望产出指标,以碳排放量为非期望产出指标,采用全局要素生产率指数(GML)和超效率数据包络模型(SBM)测度了各省份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并采用面板回归模型检验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粮食绿色生产的促进效应及作用路径。[结果](1)全国总体粮食GTFP年均值为1.013 1,说明中国粮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善。大多数地区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逐年增长,GTFP改进的地区占比达70.97%。省域之间的粮食GTFP波动情况存在一定程度差异,粮食主销区的绿色生产水平要明显低于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2)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粮食绿色生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就不同粮食产销区而言,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粮食产销平衡区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主产区,对主销区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3)就作用机制而言,农业生产性服务通过规模经营、专业分工及技术进步促进粮食的绿色生产。[结论]应大力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测算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揭示其动态演进趋势及影响因素,从而为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文章使用SBM-Global Malmqusi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利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了中国农业TFP增长的动态演进,并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中国农业TFP增长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下降是阻碍其增长的主要原因;核密度估计表明各省份之间的农业相对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差距不断扩大,技术效率普遍恶化,而技术进步增长速度显著;农业金融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对中国农业TFP都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水平对中国农业TFP则产生了阻碍作用,农村人力资本则对农业TFP产生的正效应不显著。[结论]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各省份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科技支撑是生产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按照“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要求,有效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方法]文章以批准创建的200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产业园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结果]截至2021年底,20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组建主导产业专家团队约2 000多个、平均每个产业园约10个;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率平均值达到80%以上;50多个建立了大数据中心,实现生产技术服务全过程数字化管理。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仍存在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农业科技资源集聚不足、农业科技体制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等问题。[结论]提出应强化农业科技研发和投入、建设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构建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加大引进农业科技人才等五个方面对策建议,以期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引导农业生产性服务精准化发展,有助于维稳国家粮食安全,尽早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方法]文章利用对黑龙江省13市47村298个玉米种植户的微观数据,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技术无效率模型,实证检验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是否产生重要影响。[结果]目前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平均值在75%左右,有较大提升空间;农资供应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机作业服务均能够显著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但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农业信息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农机作业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和农资供应服务;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担任村干部、是否有农地流转、玉米收入占比对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是否兼业对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结论]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要从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户认知水平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牢牢抓住建设智慧农业的时代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当前,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信息化进入到大数据发展的新阶段,并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了历史性交汇。通过界定智慧农业及相关重要概念,探索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环节、各领域的创新应用。方法 文章对建设智慧农业的技术演进、现实需求、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将文献、统计数据、调研案例分析结果相结合,提出智慧农业建设和数字乡村发展路径。结果 建设智慧农业是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乡村振兴的应势而为,数字技术正在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让“知天而作”的智慧农业逐步变为现实。结论 要着力建设数据资源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多方协同开展科技攻关,探索应用场景,加强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各行业各领域的集成应用,聚焦重点品种、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抓好试点示范,支撑中国走出一条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大规模大机械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动态的过程,衡量不同时期各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及其收敛特征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区域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首先基于熵权法,借助2003—2020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的面板数据,构建包含农业面源污染数据在内的8项大指标体系,测算中国各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其次,借助非线性时变因子俱乐部检验法,识别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收敛组;最后,应用Ordered Logit和Ordered Probit模型检验俱乐部的成因。结果 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不高,地区差距明显;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收敛于4个俱乐部,其中北京、上海、黑龙江3个地区收敛于高水平俱乐部、21个地区收敛于中高水平俱乐部、云南和重庆收敛于中等水平俱乐部、山西、甘肃、贵州和青海收敛于低水平俱乐部;进一步研究发现,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水平和农业保险对俱乐部融合具有促进作用。结论 因此,低水平俱乐部可以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加大科技投入、发展农业保险等路径实现向高水平俱乐部的趋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