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交错混杂,存在较大的社会稳定风险。本文从公共财政的视角切入,阐述了我国社会稳定风险的现状,分析了公共财政在防控社会稳定风险方面的功能,并提出了民生保障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和财政监督机制相结合的社会稳定风险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2.
推进基本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构建现代公共财政体系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民主政治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科学理财、精细管理的内在要求,对于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根本性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定县财政部门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在2009年减收增支因素较多的双重压力下,财政支出坚定不移地向民生倾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中,任何管理活动都追求效能。肩负着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和改善民生福利的重大使命的公共财政管理更要以追求效能为己任。我国推进公共财政改革九年来,一个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现代财政管理框架基本形成,财政管理正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但是从效能的角度来看,由于当前政府理财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了预算低效和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党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改善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项都与财政密切相关,是公共财政的题中应有之义。改革现行的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构建民生财政体系,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在构建民生财政体系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6.
侯梅新 《新理财》2011,(4):64-65,10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民生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去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中央财政用于民生相关的支出超过1.6万亿元。尽管国家对民生投入逐年增加,但因基数过低,仍是缺憾颇多。首先,公共财政占财政的总支出比例偏低。"公共财政"本来就是"民生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应该占财政开支大多数,但是目前不及两成,不如行政事业费的开支多,也不如政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道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伟大号召,作为财政管理部门,在国家富国强民、治国安邦的过程中,要加快建立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公共财政是公共经济的“心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和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面临深度转型,长期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资源优势、要素积累、人口红利、外向势能趋向减缓,以扩大内需、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社会建设愈显凸出和重要。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构建民生财政、实现为民理财,既是我国财政改革的方向,也是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公共财政是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的物质基础,主要用途是解决事关城乡群众根本利益的各类民生问题,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享有社会资源和改革发展成果。本文通过分析湘西州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的结构性变化,探究民生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公共财政是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的物质基础,主要用途是解决事关城乡群众根本利益的各类民生问题,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享有社会资源和改革发展成果。本文通过分析湘西州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的结构性变化,探究民生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加快推进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大力支持保障改善民生,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实施财政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2.
解文钰 《财政监督》2014,(10):18-19
正专员办工作转型是财政监督和专员办的一项重大改革。笔者认为,为积极稳妥推进这项重大改革,专员办在领会精神、把握实质、凝聚共识、转变观念、大胆尝试、认真总结的同时,须紧扣六个"突出",才能真正助力财政监督和专员办工作转型。一、突出"社会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加大支出监督力度财政支出不仅关系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更关系民生福祉和社会和谐。作为财政部整体工作在地方上的延伸,专员办必须加大支出监督力度,突出社会民生的保障和改善,确保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到每一个人身上。一是将涉及群  相似文献   

13.
收入再分配的理论基础是:基于正义原则,通过收入再分配实现因贡献与收入不相称的补偿正义和因自然不平等的纠正正义;基于效率原则,通过收入再分配来促进利益更为均等的帕累托改进和增进个体间进行合作最大化机会。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公共财政的征收重点和支出重点,为当前正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民生保障体系夯实了理论基础,并给出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姜飞 《中国外资》2010,(24):46-46
近年来学术界和政府相继提出了民生财政这个概念,反应了国内公共财政理论与实践的进展及成效,公共品和服务的内涵有了符合中国语境、中国国情的表述。作为一种中国式表达,民生体现了这个新时代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转变,体现在公共财政方面就是“民生财政”。因此民生财政实质是指财政民生,还财权于民、公众能充分享受到纳税人的权利、真正掌握财政预算的审批权、通过自己选出来的代表对财政进行监督、看到公共财政中每分钱的具体流向,在纳税人自始至终的监督下财政自然体现着民生性。  相似文献   

15.
公共财政的特征决定了其必须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己任。近些年来,尽管涉及民生的各项支出增幅较快,但民生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偏低,过多的行政经费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应有的民生支出,同时城乡民生支出差距较大。为进一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步伐,必须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进一步缩小城乡民生支出差距,逐步改变现行存量不动、增量调节的财政资金分配方式,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民生支出比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政府采购》2008,(4):35-36
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市场经济、公共需要、政府职能是形成公共财政的基本前提。公共财政,一方面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为政府履行职能和满足公共需要提供财力;另一方面又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  相似文献   

17.
车鹏  韩俊仕 《时代金融》2014,(30):160+168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进程加快,"三公经费"公开将给公共财政管理带来更多的问题与挑战。当前,财政工作应围绕中央"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要求,做好民生工作。结合"三公经费"公开后舆论的关注和社会的热议,就如何正确引导舆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省各级财政部门积极推进公共财政改革,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力度,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资金管理,完善筹资机制,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和制度的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维护社会公平的“调节器”的作用初步得以显现,公共财政为三晋民生撑起了“保护伞”。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改善民生的战略部署,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这对开展税收民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税收民生是公共财政、和谐税收的集中表现,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本质的生动体现。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税收民生工作,加强税收民生理论研究,本文就税收民生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论述了税收民生的五个基本范畴,即税收民生的含义、意义、实质、两个层次和四个支撑,简要分析了我国税收民生的现状,并着重在五个方面对我国的税收民生建设提出了立法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地方财政改革发展是我国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直接影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民生改善质量、社会和谐稳定。当前,地方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仍然滞后,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何适应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政职能,从根本上减轻地方财政负担、摆脱财政困境,将更多的财力投向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民生改善,已成为各级政府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