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析西方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亚当·斯密以来 ,西方经济学中对“经济人假设”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然而 ,经济人假设不但没有被动摇 ,反而在争论中得到了修正与发展。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以“经济人假设”为发端 ,沿着“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脉络展开 ,呈现出多维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经济人”与X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与管理学中都有"经济人"假设,两者的涵义与两者之间的关系容易使人产生各种误解.本文试图通过对经济学中及管理学中"经济人"人性假设的分析,解释当前管理学领域对"经济人"产生误解的原因,并进一步指明管理学中"经济人"假设与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的关系,也从中力图阐明对"经济人"假设应具有的一种态度.  相似文献   

3.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前提,也是其核心概念之一.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在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我们要对这一假设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加以审视和借鉴,以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理性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一般认为是由古典经济学的缔造者斯密提出,并逐渐发展的,其实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先贤有类似论述,二者的比较不仅有利于对中国经济思想遗产进行认识和定位,也有利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本文的主旨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5.
西方经济学坚持理性、自利的"经济人"假设,并且认为人的这一品性是天生的、永恒的、超阶级的;马克思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人"看成是资本的人格化,即资本家的写照,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实验经济学家经过大量经济学实验发现,现实中的人更倾向于"公平、正义、互惠、";中国经典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在本质上是做人之道,是人实践伦理道德而感得财富境遇的学问。以上四种经济学对人的不同描述和分析,客观上反映了不同经济学的内核。  相似文献   

6.
“理性经济人”不仅是西方主流经济学解释人类行为的一把钥匙,也是其庞大经济学体系的重心和支点。本通过重释“斯密问题”,揭示了“理性经济人”假设所蕴涵的科学逻辑和局限,并对“自利原则”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7.
法律经济学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和完全理性假设,使其具备了主流经济学的一般性和易处理性的特点,但由于法律经济学缺乏对经济个体行为的分析,从而导致法律经济学无法实现与现实的一致性。法律经济学应该借助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赋予经济个体以有限自利和有限理性假设,借助前景理论,为法律经济学的拓展提供现实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兰照 《全国商情》2012,(17):94-96
行为经济学将人看作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因而更增加了与现实的契合度。婚姻完全私人化的提出是基于一种高度自由化的假设,并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在这种理想模式下推行婚姻私人化,有其可行之处,但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像传统经济学所提出的经济人一样将理性思维一以贯之。婚姻私人化必然会遇到诸多现实和制度设计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作为经济学研究假设前提的经济人,不能只表示个体经济人,还必须要有对社会经济人的假设抽象.缺失社会经济人假设的经济学研究只能从社会经济中的个体出发分析和探讨人类的经济行为,在宏观经济领域的研究是难以展开的,因此迄今为止的宏观经济理论仍只是局限于解释经济个体之间的利益之争,而没有体现出更高层次上的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理性思考和自觉维护.在这种状态下,已经进入21世纪的经济学主要的宏观经济理论,不仅不完全适用于像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就是在其提出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也基本上不被政府的宏观调控接受为指导理论.因而,深化经济人研究,增加社会经济人假设,必将成为推动21世纪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0.
自18世纪以来,经济学界一直依靠“经济人”假设来分析以各种方式参与市场的人们的行为,并由此对自由交易制度的有效性进行了缜密的推论。半个多世纪以来,现代经济学秉承新古典学术传统,创立了一大批新兴学科,不断扩大自己的解释半径,而它所取得的每一个进展,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来自对经济理性和“经济人”假设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经济理性与“经济人”假设不但是经济学解释外部世界的工具,而且也是经济学自身发展并取得成功的秘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从"财经报道的'国计'民生'解读";"财经报道的'玄化'与'故事化'":"财经报道的新方向———视觉财经"三个方面来重新解读"财经报道",来找寻一种财经报道合适的角度与尺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性地论述了经济学的“手”的理论——“看不见的右手”(市场)、“看得见的左手”(政府)、“看得见的右手”(企业)和“看不见的左手”(权力及利益集团)的功能、缺陷及发挥各只“手”的功能所必需的约束条件,指出要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各只“手”必须各司其职,发挥其长处、规避其缺陷,在其有效边界内运作而不能畸形发育.并处理好“四只手”之间的比例、结构和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13.
“剑桥资本争论”指出了新古典理论在资本计量、技术再转折和资本倒流等关键内容上所遇到的逻辑悖论。这是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将凯恩斯经济学嫁接在新古典的价值和分配理论之上,而忽视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竞争关系。相反,马克思的古典经济学则强调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经济关系。因此只有引入社会关系的古典一般均衡分析,才是解决争论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校经管类人才“二位一体式”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传统的以就业教育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管理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日趋突出。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创业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环节、考核评价模式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普通高校就业导向和创业导向型相结合的二位一体式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一些专家建议中国政府应该提高香烟的价格来抑制对香烟的需求,有些人对这种提价控烟的办法提出质疑,主张采用控制需求的办法来控制对香烟的消费。实际上控制吸烟有效办法无非只有两种:一是控制需求,二是控制供给。通过增税来提价控烟是控制供给的办法。要想有效地控制烟害,应该双管齐下。  相似文献   

16.
改革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些无法用标准经济学解释的现象,包括"过渡性杂种".股权分置就是典型之一.由于改革之初约束条件的限制,我国资本市场采取了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这是一种合理的安排,虽然它内生着制度性的缺陷.随着约束条件的变化,股权分置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由此可见,中国的改革实质上是一个不断产生"过渡性杂种"、又不断解决"过渡性杂种"的过程.在演化经济学意义上,这是一个不断产生新奇,又使新奇不断归于平常的过程.在对待"过渡性杂种"问题上,我们既要反对悲观主义倾向,又要反对浪漫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7.
“日本制造”转型的品牌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品牌经济学的选择成本,文章解释了作为产地品牌的"日本制造"成功转型的内在机制,不是一般意义的技术进步和质量改进,而是首先采取了与欧美在位者企业相对立的品类策略,开辟了新的需求领域,满足了新市场的需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技术进步和质量提升。这种与在位者对立的品类创新,不仅开辟了新的需求市场,而且避开了与欧美在位者的直接竞争。与此同时,这些新需求直接改变了人们对"日本制造"这个产地品牌的认知,从而得出的结论是:在跟随在位者的条件下,由于转换成本的存在,即使是质量一样,也会被认为是粗制滥造。  相似文献   

18.
目前空间经济学正处在群雄纷起时期,研究角度不同、形式千差万别,以至于学者们难以在研究方法上达成共识,给初学者带来很大困惑,不利于学科研究的深入推进和推广。本文意在简化前期文献繁杂的理论推导过程,从中抽出一些能为学者们共同接受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规范其研究方法,促使其广泛深入地融入主流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基本研究范式是:设定收益递增和初始区域对称等前提,基于效用最大化和收益最大化原则,遵循产品多样化理论和垄断竞争理论,在D-S框架下运用“冰山”技术分析要素、产业和贸易的空间动态演化过程。空间经济学研究范式可向有空间维度的传统经济学、空间实证经济学、空间福利经济学三个方向拓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特别之处的分析,使我们对20世纪后半个世纪法学界这一最重要的发展成果“经济分析法学”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中的比较静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静态分析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种特有方法。本从方法论的角度考察了比较静态分析,说明了比较静态分析的价值,论述了比较静态分析的基本内容,并对在我国应用比较静态分析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