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交通量和轴重不断增大,渠化交通日益严重,使得沥青路面的车辙越来越严重.车辙损坏已成为沥青路面的主要破坏形式之一。沥青路面车辙通常是指在荷载作用下沥青面层或基层产生的永久变形以及侧向流动变形。车辙可导致沥青路面结构破坏.有雨水时,会使行车产生水漂.严重影响沥青路面的正常使用。为了改善此种状况.掺加抗车辙剂是提高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裂缝不仅发生在柔性基层沥青路面上.而且发生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上,它是我国沥青路面的主要破坏形式之一,裂缝产生的结果是破坏路面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影响路面的使用质量。更为严重的是路面水由裂缝渗入到土基中,容易造成土体“软弹”,使沥青面层出现龟裂,影响路基的强度和整体稳定性.导致路面的早期破坏,降低了路面的使用寿命.因此.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裂缝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正>超限会导致沥青路面结构过早遭受破坏,致使路面使用时间达不到设计使用年限,甚至在通车后很短的时间内,路面结构就出现严重的疲劳开裂、坑槽、拥包、车辙、沉陷等病害,降低路面的使用功能。在路面损坏的肇因中,行车荷载占主导地位。行车荷载对路面损坏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即轴载大小和行车作用次数,行车荷载导致的损坏与行车荷载关系密切。车辆超限导致的轴载超重和行车作用次数的几何级数增加效应,会导致路面迅速出现各种病害,超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交通运输行业的飞速发展,沥青路面在使用初期早期损坏的现象越来越常见,严重影响了道路行车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如何提高路面各结构层的力学性能,改善道路面层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抗疲劳性能,保证道路的整体强度,己经成为当今道路工程从业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研究表明,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路面(HMAC)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能即抗车辙能力。  相似文献   

5.
沥青路面早期损坏与结构设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对沥青路面早期损坏还没有严格的定义.但谈到早期损坏.一般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特征:一、路面在施工完成并通车后2年~3年或3年~5年内即发生功能性损坏或结构性损坏。二.所有损坏都是在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15年)内发生的损坏.路面中修和大修提前。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现象引起了很多道路工作者的关注.许多人都著书立说,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已成为高速公路的主要路面结构形式,具有整体强度高、刚度较大、行车舒适及易于修复的诸多优点。但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容易产生基层反射裂缝,在高温作用下容易产生车辙、拥包,低温情况下容易产生开裂,在水的破坏作用下容易产生水破坏.尤其是施工质量控制不当时容易产生早期破坏。因此.加强沥青路面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日前.吉林省长春市交通局召开了“硅藻土改性沥青应用研究”课题验收会.与会专家对硅藻土改性沥青的实用效果给予了一致首肯。在长平高速公路.应用1年的硅藻土改性沥青铺设的路面和用普通沥青铺设的路面显现出明显差别。普通沥青路面车辙留下的车辙明显.硅藻土改性沥青铺设的路面相比之下平整密实。  相似文献   

8.
唐津高速公路属于重载交通沥青路面,在Superpave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抗剪性能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通过结构力学分析提出抗剪控制指标,使设计的沥青混合料在使用期限内不发生剪切破坏,达到有效控制车辙病害的发生,减少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应用聚酯玻纤布有助于解决沥青路面早期损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是我国目前路面结构的主要形式,但半刚性基层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收缩裂缝并引起公路路面早期损坏是工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采用封层或玻纤格栅处理.效果均不理想。另外,罩面养护工程中,裂缝处理不彻底,很快形成反射裂缝.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开发应用具有防水和加筋功能的土工新材料对于公路建设和养护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解决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途径.提出了在半刚性材料层上增设大粒径沥青碎石排水层或抗疲劳层的组合式基层优化设计思路.并对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进行了设计和验算分析.认为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是一种比较适合于重载交通的路面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抗车辙剂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应用,本文介绍了抗车辙剂的一般参数和作用机理,并依托实际工程,对添加抗车辙剂的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检测,对在添加抗车辙剂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抗车辙能力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江西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承东启西,连贯南北,是全国交通运输干线的枢纽地带。同时,该地区气候条件复杂,属于潮湿类气候区,因此部分公路易出现早期损坏现象,比如车辙、泛油、松散及坑槽等问题,其中梨园至温家圳高速公路(以下简称"梨温高速")类似问题尤为突出。该公路实际承载的交通量已经远远大于路面设计累计当量标准轴次,有些路段在汽车荷载和自然因素的反复作用下,早已出现路面损坏和结构性破坏,成为影响车辆行驶安全的隐患。为有效解决这一系列路面问题,梨温高速公路选用了PRI法国路面材料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PR PLAST S高性能添加剂和PR  相似文献   

13.
目前.沥青路面尤其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大量过早损坏造成了很大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重视。交通部、各省市以及大专院校、研究机构花了大量精力和经费,采取了多种措施如SMA、改性沥青、提高集料质量.增加路面强度等措施试图解决路面早期损坏现象。遗憾的是,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早期损坏现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具有增加趋势.以致于从政府到研究人员普遍感到十分迷茫,路面技术似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道路使用年限的增长,路面性能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会急剧衰减。为恢复沥青路面性能,本文依托实际工程对超薄磨耗层预防性养护技术进行研究,通过高低温试验和抗滑性能试验对试验路段作出评价。结果表明:车辙试验稳定度结果与低温弯曲应变结果均满足规范要求,且路面抗滑性能提升明显。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沥青路面技术巨大转变的时代。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沥青针入度规范和经历了约半个世纪的马歇尔混合料设计方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交通量的剧增,轮胎气压和轴载的增加,更严格的环境要求,以及新材料层出不穷,许多完全满足现行规范的沥青路面仍发生了车辙和剥落,低温开裂等早期破坏,也就是说现行规范控制不了沥青路面的某些早期损坏,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路面结构损伤诊断和维修设计,主要以路网级的表观功能指标为主要依据,结构诊断准确率低,判定误差大,对路面结构性损伤和破坏无法精准评价;路面维修通常采用原结构恢复或加铺的传统模式,往往会出现因路面过度维修而造成的周期性损坏。沥青路面结构性损伤的精准判断和耐久维修保持,已成为全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正由于交通量激增以及重载、超载等因素,沥青路面的车辙病害日趋严重。发生车辙病害的路面由于轮迹处的车辙变形,路面的使用功能降低,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也受到影响。研究表明,车辙在很大程度上是剪应力作用下沥青混合料塑性流动的结果。发生车辙病害的沥青路面结构中,沥青面层的永久变形量占路面车辙总量的70%以上,并且其比重随沥青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防治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的关键在于控制面层沥青混合料的永久变  相似文献   

18.
沥青路面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和自然因素的不断影响下,会逐渐出现损坏。由于环境、材料组成、结构层组合、荷载,施工和养护等条件的变异,损坏的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的沥青路面破损类型主要有裂缝,车辙、水损坏、表面功能下降、松散和坑槽。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控制沥青路面的损坏。  相似文献   

19.
正沥青路面车辙会降低路面的平整度,降低车辆行驶的横向稳定性,且会诱发水损害等其他病害,严重影响到沥青路面的行车安全和服务质量。如何防治车辙,制定有效的措施,一直是我国道路工作者的研究热点。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分析沥青路面车辙的影响因素,并总结有效防治沥青路面车辙的措施,为改善沥青路面车辙,提高沥青路面的服务质量与使用寿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前,已建成的道路中90%以上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人们普遍认为这种“强基薄面”的半刚性沥青路面不适应现阶段的重载交通道路的需要。时至今日,交通量和交通荷载的增长是世界范围各国的一个共性问题。为应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损坏,国外继全厚式沥青混凝土路面和高强度厚沥青路面之后又出现了长寿命沥青路面。长寿命路面的理念是为保证路面能够使用40~50年而采用较厚的沥青层的柔性路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